分享

一名西医大夫对中医经典、中医思维的学习体悟

 专精一门触类旁 2022-10-14 发布于湖南

编辑:小药童



本文作者薛晓鹏是肖相如老师的三期弟子,也是一名临床西医大夫,对中医、西医的学习都具有自己的实践经验。今天我们跟随薛师兄的文章,共同感悟一下他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对中医经典、中医思维的认识与感悟。


全文共3129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自从有幸加入师门,在师父的指引下,系统的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兜兜转转总算是回归到了正确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在此也特别感谢师父的无私教导和指引,让许多热爱中医的人少走了弯路,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只要方向正确,努力学习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有的人可能即使很努力,学习很多年也不会入门,因为学习的方向是错误的,越努力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可能,学习中医很多年连最简单的感冒和发烧也治不好。

我是一名西医,结缘中医实属巧合,自知才智愚钝,更有幸能得到师父许可收留门下,真是三生有幸。通过在师门的系统学习,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也越加浓厚。原来看病总是在想什么方可以治什么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毫无章法可循,中医西医知识相互混淆,更加确定不了是什么证,用什么方,至于疗效连自己都不太满意,即使有幸击中,也是糊里糊涂不明所以。

自从进入师门系统学习了《伤寒论》以后学会了运用麻黄汤,桂枝汤,大,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外感病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达成了我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能够运用中医药治疗感冒发烧,因为尤其是在基层,感冒,咳嗽是最普通的病也是最常见的疾病;假如连感冒和咳嗽都治不好,怎么会得到患者的认可。

原来见到发热的病人总会考虑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还是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一化验有点问题还好说,假如都正常就更不知道改怎么办了。现在碰到发热就会运用纯中医的思维来思考,是太阳病的恶寒发热,还是阳明病的恶热发热,又或是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心理也不会发慌了。我记得师父说过咱们现代人缺乏传统文化的功底,连繁体字都不认识,缺乏了学习中医的能力,而师门给我们安排的经典课程正好可以补齐这一短板。

有时候我也会常常反问自己为什么原来我看不了的病,现在就能看好了?我觉得正是通过师门经典课程的学习,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中医的能力,建立了我们自己的中医思维,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古人诊察疾病的原始思维过程。所以我觉得通过不断的学习经典课程,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中阴阳思维是尤为重要的,关于中医的好多问题只有站在阴阳的高度才比较好理解。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卫气营学学说,三焦学说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诊察疾病,这就是中医的独特之处。《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用阴阳思维来识别病机,用阴阳思维来落实诊断,用阴阳思维来认识中药,用阴阳思维来认识经方,用阴阳思维来理解脉象,这就是古人的思维方式。

Image

 用阴阳思维认识病机:



阴虚证(阴虚则内热-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病程长,病势缓的虚症特点)

阴盛证(阴盛则寒之-实寒证):恶寒肢冷,脘腹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有力(沉紧,弦)

阳虚证(阳虚则寒之-虚寒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自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阳盛证(阳盛则热之-实热证):高热面赤,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Image

用阴阳思维认识中药



《神农本草经》序言中明确了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要了解每一味中药,必然是要了解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属性,说明古人的思维是以气和味为基本认识依据的,《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可见古人还是用阴阳思维来认识中药的。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化气,阴成形。”气就是能量,形,就是人体的形体,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就是我们看到的人的形体。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味归形。”这就说明中药的气对应的是人体的气,中药的味对应人体的形,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具体就是通过气和味的偏性来发挥作用的。


1寒热温凉四气分阴阳:

在气和味中,相对来说,气属阳,但是不同的中药的气有多有少,所以《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属阳,气多了就发热,热就代表能量多。

2酸苦甘辛咸五味

《神农本草经》中将五味分为五种,分别是酸苦甘辛咸《素问》中加入一个淡味,分成六种,淡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归属于甘味,另有后世所说的涩味附于酸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

3药物质地 :质地硬,重,黏腻,紧实的就为阴;疏松,质轻的为阳。

4药物的部位:例如植物的用药部位是地上的叶子,树枝则为阳,种子,根茎则为阴;一般而言叶子和花类的中药材取材部位偏下,气味中含的味多些。取材枝梢的,动性大,取材种子的,静的能量多些。

从实际看气属阳而其中仍有阴阳,味属阴其中还要分阴阳。具体的一位中药的阴阳属性,应该以气和味为核心,其他因素(部位,质地)等为参考,综合分析,判定,这样才比较合适。

假如我们已经知道了病机的阴阳属性,药物的阴阳属性,那我们看病是不是就比较容易了。如果是阴证我们用阳热药,如果是阳证那我们就用寒凉药,即《内经》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所以《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Image

用阴阳思维来认识脉象



相信大家一提到脉象,对于每一位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都是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句话一方面反映出了脉象的抽象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习脉象的无奈。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学,老师们不知道改怎么教也是现在的实际情况。到底改怎么学习脉学,也一直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切脉到底是为了切什么?其实切脉就是为了了解气血在脉管中的状态,到底是充盈的?还是不足的?是有力的?还是无力的?临床中比如太阳表实证它的脉象是脉浮,或是紧脉,它的全身症状是恶寒,怕冷,是受寒,趋于收紧的,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后再去细细的体会脉象的变化,不要单纯的直接去思考这个脉象是什么脉象,这样就更不好学了。

有一次有幸专门去山西临汾拜访了当地的名老中医高允旺老先生,期间我就专门请教高老,您对脉学的理解,或是您是怎么学习脉象的?高老就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其实就是浮,沉,迟,数”我听后恍然大悟,对啊,为什么我们要想的那么复杂,非要搞清楚有多少种脉象,具体那种脉象在指下是什么感觉,这又何必呢?我们只要知道了是浮脉还是数脉(阳脉),沉脉还是迟脉(阴脉),先确定了它的方向在说,具体细微的偏差我们在慢慢体会,不断的调整就好了。仔细想想,浮,沉,迟,数不就是把脉象分成了阴阳两个方面?这真是大道至简啊!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还是要从经典入手,最大限度的还原古人诊察疾病的原始思维方式,从因到果推理,从果到因验证;不管是阴阳学说也好,五行学说也好,六经辨证也好,三焦学说也好……一定要综合运用分析,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中医思维,才能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只有辨的了阴阳,确定了疾病的方向,才能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这就是我对于中医思维的一点认识和体会,也希望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对大家有所启发,不足之处还请师父和各位同门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