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临淄矮槐树“溡源桥”,六百余年明代建筑遗存,现仍在使用

 闲云行影 2022-10-15 发布于山东

上期我们说了在矮槐树的旁边有一条河,叫溡水,也称为乌河。河上有一古桥,叫做“溡源桥”,跨河直通东西,现在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我们继续聊聊这溡源桥的故事。

溡水,又称乌河、耏水、黑水等等。传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战胜九龙大王张盖后,曾经脱下战袍在水中洗涤,画在战袍上的九条龙遇水以后争相奔下,带着一湾黑水顺势而去,水流成河,因河水色黑,人称“乌龙河”,久而久之就简称为“乌河”。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其源岐浅,多涸竭,又名干时,庄公九年与齐侯战于干时是也。水色黑,土人名曰乌河。”也就是说,历史上这条河的官方正式名称其实应是“溡水”,民间的说法是“乌河”。

那么这座桥为什么叫“溡源桥”呢?据说矮槐树村的这片水域乃溡水发源地,是溡水的源头,故称为“溡源桥”。

关于该桥始建于何时有许多种说法,有的说始建于公元前686年,也有的说是始建于公元前264年。据有关史料记载,西晋永嘉五年(311),随着广固城的修筑和古代东西大道的南移,溡水发源地成为车辆行人的必经之处,于是就在这溡水上建了座贯通东西交通的木桥,成为当时交通干道上的重要路桥之一。此后的历朝历代多有损毁重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青州府又在溡水源头建了凤凰、伏龙、飞龙等多座桥梁,并且扩建了三孔溡源古桥。现存溡源桥即为明代遗物,距今有六百余年。

目前整座桥长是35.7米、宽5.8米、高3.05米,拱厚0.25米,全部是用青石砌成,三孔拱券,据说桥面是用56块石板铺成的。据资料记载,原来在桥面左右有石栏并刻有28星宿造像。桥面两端各有镇桥石狮一对。桥西端南侧引桥至桥底有13级台阶可以下到河边。引桥的南侧石壁上原镶嵌有一石狮,狮口大开,据说这是溡水流量的标志和洪水警戒线,要是这水面超过了狮子头,河水便会淹没村庄。不过现在听这村里的老人说,这个石狮子就埋在这岸堤之下,没有挖出来。

其实,据相关专家对乌河的考察,此处并不是乌河源头。乌河的源头是在大武黄山之阴,平地泉涌,传说乃是淄河一漏。

原本在桥头引桥边有石碑数幢,其中一幢碑文记曰:“盖天农之物也,又桥而东,石崖数丈,高岸为谷,东邻牛山,西接金岭,南有黄峰,北达于锦秋之湖。”另一幢碑文记载:“站在桥头,遥望旷野,南有黄山、卧虎山、桃花峪与群山相连,千峰竞秀,景色壮丽。北是沃野平原,万物峥嵘,生机勃发,透万般灵气,千古风流,一派雄晖。”

清代诗人谢宾王(清顺治丙戌年进士)路经溡源桥时,看到当时人来车往,马蹄声碎,行人如梭,商旅鼎沸。山水倒映,清波微皱,两岸耸翠,绿柳依依,被此处美景所陶醉,即兴赋诗《溡水道中》。诗曰:“风前涛发带云流,桥外马嘶古木秋。水曲赏邻如云腕,山佳偶喜是平头。田夫望客凭垣立,野狎围僦石休。日暮陶家寻菊饮,出门不厌是清游。

溡源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是鲁中交通干道上的重要路桥之一。据1908年边凤岐所编《临淄县乡土志》记载:“南四社矮槐树庄,春秋时乾地也,其西左右皆山,为齐鲁往来的必经要道。”明嘉靖时期,在金岭镇设驿站时,临淄县城南设总铺,矮槐树设分铺,名矮槐树铺,在此修建了凉亭、碑廊、庙宇、邮亭等,也是青州府府衙通省府的唯一交通大道。

溡源桥在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维修加固,清末民初,济南至潍县的官道路经此地,是为传递邮件的东西要道。民国年间也曾进行加固,但是胶济铁路建成后,盛极一时的横贯东西大道逐渐失去了原来面貌。真正使桥受到重创的是在1966年,原石刻桥栏、镇桥石狮、碑碣均被毁。而且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又因为地下水位下降,这溡水源枯水断,河床基本干涸,桥涵淤塞,溡源美景不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河道是近几年经过治理的,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预告:在矮槐树村西还有一座古墓,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这个墓冢是战国名士孟尝君的食客冯谖的墓。下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冯谖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