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标、本”谈中医学习的主线 - 如何学习传统中医 连载05

 光明丫 2022-10-16 发布于江苏

云南·香格里拉·塔城·哈达村·启别小院的露台

”“谈中医学习的主线
学员: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老师。第一个是我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中医整体观的问题,我想做全科医生,这样什么都可以拿来用,但有时候觉得有点惶恐,好像时间、精力、机缘都还不够,达不到较好的水平来帮助别人,虽然我学得很长很多,但还是担心不够,有时候想把一些比较难的东西放下,放下后又不甘心。我想规划一下,老师有什么建议?
李辛:哪些是比较难的,你想放下的?
学员:我们有很多中医学习板块,针灸、正骨、点穴什么都有,还有《易经》方面,八卦、风水,这些东西我都想学、想了解,但有时候担心学太多,学不完。
李辛:还是两个字:标、本。
是什么?是我们体会这个人体,它的神气运动的规律。有两条路可以体会,一是通过静坐、站桩直接去感受;第二,通过看古书,接触病人,慢慢地去体会。这两条路都能走通。
至于像风水、八卦这一类,可以旁参,找感兴趣的入手点,如果对易学很感兴趣,可以从这里入手,学通了再学中医,肯定会很容易,但这个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契合点,自己去找,不要硬来或者盲从。即使不从易学入手,我相信学中医到一定程度,也会由此而明白易学,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但中医的核心还是在人体上。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人体的神机-气机-病机,这个本体部分我们还没有把握,就去学太多枝节的东西,可能会出现《黄帝内经》说的流散无穷。所以先要分清楚标和本。
所以我们需要回到源头,要站桩、静坐、看古书、看病人,手把手接触他们。当我们对人体很熟悉的时候,就会知道针灸、正骨、点穴等这些方法其实只是在不同的层次调理这个人体,与不同的中药和方剂一样,有作用的范围,那个时候就不会觉得是冲突了,反而会互相促进、融会贯通。学习这些外治法,站桩是必须的,否则我们既没有感受,也没有能力做好。
学习先要找到一个立足点,如果学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找到立足点,会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个立足点就是从站桩、打坐开始,到一定时候,很多学过的东西,能自动地回到这棵有根有主干的大树上,让我们学的东西能够在自己的身心有所感受,而且能够体用,这样就通了。

云南·香格里拉·塔城·哈达村

 
如何感受药性? 
学员:李老师您好,我学的是中药学和中药研究,今天第一次听到您的理论,觉得跟我们传统的四气五味、归经理论有点不同,我很好奇您是如何判断这个中药它是刚还是柔?
还有刚才您说的四君子汤和附子理中丸的刚与柔。我真的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比喻,我学过方剂,也在做这些药方,想知道您是怎么判断的?
对于像我们这样不太会去实际应用中医的学生,还有个小问题,我今天第一次接触站桩,可能问题有点幼稚,比如您说通过站桩就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哪方面气血经脉不通,是因为哪里酸胀所以知道哪里不通了吗?
李辛:不是。你现在是在用头脑思考,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习惯。我跟你讲糖是甜的,但你没吃到嘴里,所以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甜的。学中医,需要亲自去感受。关于感受,我再举个经常举的例子,比如一杯咖啡和西湖龙井的区别,这个就是厚薄。
回到你的第一个问题,第一,我今天讲的每一个观点,比如四气五味、开阖刚柔,不是我发明的东西,这都是传统中医的东西。推荐你看《本草纲目·序例》,我今天讲的东西全都在里边,包括刚才说的刚柔、厚薄、开阖、静躁、缓急……
关于本草,我们到底用它的哪个部分?比如现代人眼里的中医,觉得中药要现代化,对于草药的认识是,用它的有效成分和功效,或者为了获得这个功效,来进行几万种草药的筛选,争取提纯出它的单体,这是现代的,物质层面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而金元以后的医家,用的是药物的寒热补泻、主治、归经,这是关于效用的认识和应用,一直延续到现代。再早一点,比如《伤寒论》里的三黄泻心汤,为什么只要烫一下就行?它不需要煮。因为它是取其气,不是取其味
这个部分李东垣讲得很透。他说,一个方子,如果用的药太多,或药量太重,熬出来黑乎乎的一锅,这个药属于取其味,味重则直入肠腑,就不能进入三焦的气化状态了。这些关于本草的传统内容里最重要的部分在我们大学的学习内容中被忽略了。
所以,重点不是功效,那是结果,“结果”会而且因人、因病、因环境、气运等等因素而大有不同。药物的重点在气味,源头是《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篇,这段是关于气味厚薄升降效能的: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这段是关于气味阴阳的大方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大家自己去看,如果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学员,还可以看张元素和李东垣的书,也可以参加我的中医临证网络课。
如果再往前推,可以看孙思邈的书,里面有用雄黄治疗一些精神病、传染病和邪鬼病。这类在《神农本草经》也有很多记载。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理解不了,因为教材把这部分省略掉了,我们的脑袋里已经灌入了太多为了考试和写论文的标准答案。
但如果你看孙思邈的书,或者《神农本草经》就很好理解,它取的不是有形的成分,也不是取其味,甚至不是取其气,不是取其寒热补泻,取的是它的性,简单讲,就是信息。
刚才有同学提问,《神农本草经》里面哪些药物对精神方面会有帮助?我们都知道龙骨可以镇惊安神,还有朱砂、生磁石,这都是矿物,你在水里熬,熬三天也没有什么成分啊,我们取的是什么?取的就是这个“性”,或者说取它的“神”,是这个东西。
这些在《本草纲目》里就非常清楚,所以我推荐大家,在看《本草纲目》那么多药之前,先看第一节《水部》,看完《水部》之后再看《土部》,比如梁上尘,东壁土,还有我们很熟悉的灶心土,有几十种,功效都不同的,它取的是什么?好好去体会。
这些东西在建国之后,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不够科学,现代人头脑也无法理解,以为这是错误的,就轻易把它删掉了,其实这些东西是传统中医里的精华,能帮助我们理解看不见的那个部分。所以要看古书,会很清楚。
学员:老师,我在科技园工作,学的是理工科,我们家里有一位对中医狂热的爱好者——我母亲,从小她就用虚实寒热这些理论来给我们分析,当时我一直不能理解。后来练了大概十年太极拳之后,有了一些理解,但目前为止对于这个概念还是没有理解,我母亲说她的气可以从左手到右手。
最近我的两位三十多岁的朋友,在国庆节期间突然辞世了,他们平时在商务上比较积极活跃。我的另一位朋友从中医方面这么来理解,虚实寒热里面,虚寒的人不会这样,只有实热的人才有猝死的可能性。从您的角度来看,是不是这样?
李辛: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像是一个气球,虚的人气球是瘪掉的,实的人就是胀满的。我们看到卖气球的人手很巧,能把那个长长的气球拧成各种花样,实证又很淤堵的人就像拧成各种麻花的气球。有些人他虽然还没有显现出大病,但是他的格局已经拧成麻花了。大家别害怕,我们现代人都有点拧,包括我在内。
人体这个气球,对于特别虚的人,是一个瘪掉的气球;对于特别实的人,是个某一处快爆掉的气球。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先天体质占一部分,还有后天的因素,饮食作息、生活和工作的节律、情绪等等日常生活,是在调平这个体质,还是加重它的偏性和张力?
作为这个时代来说,现在没有纯粹的实证。我们说的实证往往是虚实夹杂、不均衡的、扭曲格局,某一部分过于实,某一部分却很不足。就像太极拳讲的,有一阴必有一阳,有一虚必有一实。
所以当某个人如果在某一处特别实,他很有可能在某一处特别虚,这一点不管是在能量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乃至在社会和个人生活方面,是一个基本的原理,这些都需要我们慢慢去观察、体会。
(全文终)

李辛老师的网络中医课正在招生

一年级 | 零基础中医临证课程简介 & 报名

二年级 | 传统针灸和外治法课程简介 & 报名

注:二年级课程仅向完成一年级课程的学员开放



李辛,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经典中医启蒙》《精神健康讲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中文版《回到本源》即将推出。

当当/京东购书  正版有保证
阅读2017年前的文章请移步腾讯QQ空间“李辛的空间”

友情小广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