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忠英:关于“引火归原”的运用探讨

 wangming72 2022-10-18 发布于山东

Image

“引火归原”是指运用温热药物治疗假热证候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则,亦即《内经》“热因热用”治法理论的具体运用。

该法在组方上要求严格,临床运用时,针对性很强,只要辨证精确,每收奇效。但是古今学者对该法的认识不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高老师认为,“引火归原”法的本意是引导浮游之虚火回归本源之位。

该法源于朱丹溪创“阴不足阳有余”的学说,倡立滋阴降火法之后,由明代薛立斋、赵献可、张介宾等人宗张元素、李东垣的学说提出“阳非有余”的论点,阐明了命门火衰、龙火游离不归的证治。当时温补学派盛行一时,引火归原法随之而兴起。
在河间与易水两学派的争鸣中,命门学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遂而明确了命门火即是肾阳,乃为“水中之火”,命火必须以肾所藏的阴精(水)为依附条件,一旦阴虚阳弱、阴不维阳时,人体上部(头面口咽)或体表每每出现虚火假热的症见。
因为虚火出自阴水,与自然现象中雷电(火龙)每见于阴雨之时有相类之处,故而借以命名为“龙雷之火”或“龙火游离”。
在治疗上为了区别于滋阴降火法,故创“引火归原”之名以标新立异。

所谓“引火归原”,最初仅有“潜龙入海”的含义。它用形象类比的方法说明只有龙归大海,才能恢复平静的常态,但这只能解释现象,不能揭示温补药剂消除假热的实质。

单就“引火归原”的概念而言也是模糊的,引什么火?怎样归原?
脏腑生理中的命火(肾阳、相火、元阳)是不可能离位游荡的,而病理中的相火(阴火、虚火、浮阳)只能消除,何必引邪入室呢!
根结就在于对阳虚所致虚火浮动的病理认识不够深入具体,只重现象,未抓住实质。
例如赵献可云:“以平旦不能节欲,致命门火衰,肾中阴虚,龙火无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张璐曰:“阳气不足,阴气皆化为火。”二者都肯定了阳虚是产生虚火的根本,但均未能进一步说明产生虚火的病理过程。
“龙火”是概念,归与不归是现象,“阴气皆化为火”则尤其抽象。关键的问题是未能阐明阳虚火浮的病理实质,以及它与阴虚火动在病理上的区别。
随着医学的发展,历代诸贤对阳虚假热的认识逐渐深入,“引火归原”法的适用范围得以扩展。
如《景岳全书》载曰:“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
所谓“水极似火”,实即《内经》“重寒则热”的一种解释,也就是真寒假热证。
张氏指出该证内伤、外感、七情、药物皆可引发,病理涉及五脏,后世亦不断地阐明和补充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具有引火归原功效的方剂也日渐增多。

高老师综合先贤所论及临床所见,将阳虚假热证大致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 脾虚上燥型

素体脾肺气虚,日久累伤元阳,阳气虚衰不能化谷升清,输布津液,以致脏腑失调,机体上下内外失于濡养,发生上燥、外热多虚火的假热现象。
其临床表现除脾肺阳气虚证外,常见口干消渴、干咳音哑、咽干燥痛及身热肤燥等。
治法以甘温益气为主培其根本,兼以温阳(补火生土),使气血、津液得以生化输布,则上燥外热之假热自可消除,此即“引火归原”之理。
代表方如保元汤、拯阳理劳汤等。

. 肾虚浮阳型

阴精亏耗,命门火衰,阳虚不能生化蒸腾津液,津液失于濡润,则致上下内外虚燥之象,即所谓阴不维阳,虚阳浮越(上、外),或称“龙火不潜”。
其临床表现除肾阴阳两虚证外,常见龈肿齿浮、颧红面热、咽干燥痛等虚火假热。
治疗应以滋肾填精为主法,兼以温补助阳之品,补阳之虚助其蒸化温煦之力,使阴液得以升腾布化,则虚燥诸证可除,即所谓“引火归原”,或曰“导龙入海”之法。
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等。

. 阴盛格阳型

素体阳虚内寒,复感寒邪,或饮食(药物)寒凉伤中,而致阴寒内盛,阳气被遏失于温煦,以致液凝不布,血瘀不通,甚或格阳于外。
其临床表现除阳虚里寒证外,常见口燥、身热、五心烦热、口舌溃疡等假热证。
治疗当以温阳散寒为主,兼以化瘀、降逆等法,使寒散阳复,凝瘀得化,则假热自除,而收“引火归原”之效。
代表方剂如回阳救急汤、温经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