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头痛,头为诸阳之会。外感,内伤

 北京润雨 2022-10-18 发布于辽宁

秦伯未,痛证的治疗

《谦斋医学讲稿》

(一)头痛

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和主一身之阳的督脉亦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一般对于头痛证,李东垣认为“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朱肱认为“三阳有头痛,三阴则无”,都从部位和经络连及外邪,是为外感头痛。假如五脏不平之气上逆,或浊阴不降,阻遏清阳上升,因而产生头痛,在《内经》称为“厥头痛”,所谓“头痛巅疾,上实下虚”和“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朱丹溪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便是内伤头痛。因此,临床上多分头痛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诊治:外感多实内伤有定有实:外感多用疏散,内伤有补有温、有化、有潜镇、有清降等多种治法。

1.外感头痛     外感头痛,常见者为风寒、风热和湿邪三种。
(1)风寒头痛。指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初起感觉形寒头胀,逐渐作痛,牵及后项板滞,遇风胀痛更剧,并伴浑身关节不舒,鼻塞,精神困倦。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这种证候多为外感证初期,但患者往往以头痛为主诉。可用疏风散寒法,以菊花茶调散(菊花、川芎、薄荷、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僵蚕、甘草)加减。这方内多系祛风辛散药,兼有缓痛、清头目的作用。
(2)风热头痛。指受风热引起的头痛。痛时亦有胀感,见风更剧,严重的头痛如裂,伴有口干、目赤、面部潮红等证。脉浮数或洪数,舌苔薄黄。用祛风清热法,以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桔梗,连翘、杏仁、生甘草、芦根)加减。本方辛凉微苦,辛能散风,凉能清热,苦能降气,原治风温病身热咳嗽,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只适用于风热头痛的轻证。如果胀痛剧烈,伴有小便短赤,大便闭结,及唇鼻生疮等内热症状,当用黄连上清丸(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菊花、薄荷、葛根、桔梗、连翘、花粉、玄参、大黄、姜黄、当归、川芎)苦寒降火,虽亦具有辛凉散热作用,总的效能偏重在里。
(3)湿邪头痛。指在雾露中感受外湿引起的头痛。痛时昏胀沉重,如有布帛裹扎,形寒,四肢酸困。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这种头痛虽以湿邪为主,亦与风寒有关,故一般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莖荆子、川背、生甘草),目的仍在疏表,使风湿从汗而解。但治疗外湿以苍术最有效,既能化湿,又能发汇,神术散(苍术防风、生姜、意白、生甘草)以苍术为君,佐以辛散风寒,用药最为亲切。
〔按〕外感头痛为外感病中症状之一,外感病以头痛作为主证治疗,均在初期。如果外邪不解,续增发热,虽然头痛仍存在,不应再作为主证。所以外感头痛的治法相同于外感病举篷了外感霜的治疗法则,就能治行外感头猪。前人认为治太阳头痛用独活、川芎,少阳头痛用柴机、黄芩,阳明头痛用升麻、葛根、白芷等为引,其实即外感病的辨证用药。
王肯堂曾说:“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尤在泾也说过:“风热上甚,头痛不已,如鸟巢高巅,宜射而去之。”我以为外感头痛既由外邪引起,当以辛散为主,病在头部,应选轻扬之品,即疏散风邪,佐以缓痛,兼清头目,为本病的治疗原则。因此,临床上可以采用菊花茶调散内的荆芥、防风、薄荷、菊花为基本药。偏于寒者加羌活、生姜,重者加细辛;偏于热者加桑叶,重者加黄芩;偏于湿者加苍术、藿香。也有兼目眶痛者加蔓荆子,鼻塞者加辛夷、苍耳子等。
关于一般外感头痛,不能离此范围。
外感风寒后,常使头部络脉气血流行不畅,所谓脉满则痛。所以朱丹溪强调头痛必用川芎,后人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来解释。但川芎辛温香窜,用不得当,反多流弊,非痛时胀闷兼有头皮麻木感觉者不宜用,尤其是血虚肝阳易升的患者不可用,用后往往引起眩晕。在适应证用之,用量亦不宜太重。有人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外感头痛,处方甚惬当,但川芎用至三钱,服后反增头晕欲吐。我就原方去川芎,并加钩藤二钱以制之,嘱其再服一剂,即平。相反地有人用辛散轻泄法治外感头痛不愈,常感晕胀难忍。我嘱加人川芎钱,服后顿减:这里说明了不是川芎不可用,而是必须用得其法。此外白让熏本等均为头痛要药,气味亦香燥耗散,使用时都应特别注意。前人用一味白芷名都梁丸,与川芎同用名芎芷散,均治偏正头风,不是一般的外感新病,当加分辨。


2、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分为气虚、血虚、肝火、寒厥、痰浊几种。
(1)气虚头痛。指久病或过度劳倦等中气损伤引起的头痛,痛时悠悠忽忽,有空洞感,伴见少气无力,食欲不振,脉象能软。主要是中虚而洁阳不升,宜
补中益气汤(黄低,党参、白术、炙草,当归、升麻、柴胡姜、枣)补气升阳法。
(2)血虚头痛。指失血、大病后及妇女产后、崩漏等血引起的头痛,痛自眉梢上攻,兼有晕眩,面色恍白,口唇、舌质色淡谈、脉象细弱。这是血虚不能上荣于脑,宜
补肝养营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菊花、陈皮、炙草)滋肝养血,兼清头目。肝血不足,阴不敛阳,最容易产生虚阳上扰,头痛偏在两侧,眩晕更为明显,目胞酸重,怕见阳光,喜静恶烦,泛恶欲吐,睡眠不宁,严重的巅顶如有物重压,一般称为肝阳头痛。肝阳偏于热性,故平肝潜阳药多偏凉,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山栀、黄芩、杜仲、牛膝、夜交藤、茯神、益母草、桑寄生)。但由于基本上是血虚,进一步应养血治本,潜阳治标,可用驯龙汤(生地、当归、白芍、羚羊角、珍珠母、龙齿、菊花、薄荷、桑寄生、钩藤、独活、沉香)。凡血虚或由血虚发展到肝阳的头痛,往往兼见耳鸣、腰疼和腿膝酸软等肾阴虚证,及手心热、头部轰热等内热现象,所以亦常用生地、山萸、龟版、女贞子、丹皮等滋肾清热,同时禁用辛散药。
(3)肝火头痛。指恼怒等肝火上逆引起的头痛,痛时觉胀觉热,面红,头筋突起,伴有口苦口干、暴聋、便闭等证,脉象弦滑或弦大而数。这种头痛多属实证热证,即使由血虚引起的,在这情况下也以清肝降火为先,可用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生地、当归、黄芩、山栀、木通、车前、柴胡、甘草:方中柴胡虽有疏肝散火作用,但正当肝火上逆时候,开散药终须慎用:当归辛温,性亦上升,改用赤芍为准。
(4)寒厥头痛。指肝经寒气上逆引起的头痛,也称厥阴头痛”。痛时脑户觉冷,畏风,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惨淡优郁,伴见呕吐清涎黏沫,四未不温,脉象细弦或沉繁,舌苔白滑。治宜温肝降逆法,
吴茱萸汤(吴萸,生姜,人参、红枣)加入当归、肉桂助其春生之气。还有一种寒性头痛,巅顶连及前额特别怕冷,痛亦偏在巅顶前额,并不剧烈,得温轻减,脉象沉细虚弱,称为阳虚头痛。由于肾阳不足,督脉虚寒。治宜温肾扶阳法,有由饮熟地、山萸、山药,附丁、肉桂、鹿角胶,当枸杞、菟丝子、杜仲)加天麻。
(5)痰浊头痛。指痰湿浊邪阻滞中焦引起的头痛,痛时昏晕,伴有胸膈满闷,呕恶痰诞,
舌苔白厚黏腻,脉象活滑。这种头痛由于痰湿中阻,阻遏清阳上升,与气虚的清阳不升有根本上的区别。治宜健脾化痰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陈皮茯苓、干姜、泽泻、天麻党参、黄芪、白术、苍术、神曲、麦芽、黄柏)加减。本证亦名痰厥头痛,故主要是化痰。痰的形成由于脾胃虚弱,气机不利,湿浊不化,故佐以健中利湿,理气消食。


〔按〕内伤头痛可分虚和实两类:虚证发作缓,实证发作急;虚证多兼晕,实证多兼胀。其中虚证以肝阳为常见,实证以肝火为常见,说明肝病与头痛有密切关系。气虚和痰浊的头痛,主要由于清阳不升,但一为中气不足,一为痰浊阻遏,根本上虚实不同。这些证候的基本药物:中气虚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升麻;肝血虚用当归、白芍、阿胶、潼蒺藜、枸杞子,兼肾阴虚者加生地、龟版;肝阳用白芍、白蒺藜、菊花、钩藤,牡蛎、桑麻丸;肝火用白芍、黄芩、夏枯草、菊花、石决明,火重者加龙胆草,兼便秘者用芦荟;肝寒用肉桂、当归、细辛、吴萸,生姜;痰湿用苍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南星、枳壳、天麻之类。


曾治一人,年近七旬,突然头痛如裂,张目便晕眩欲倒,胸中烦闷,呼吸短促,脉象浮大而数。因患者平素多痰,检阅前方多用平肝化痰,辛凉清泄,已经五日,不见轻减。我认为病非外感风湿,又无发热,脉不相符。明属肾阴不足,肝阳化风上扰。呼吸气促亦由肾气不纳,不同于痰喘。因据前人所说下虚上实之候,即拟
滋阴潜镇法,用生地、麦冬、龟版、阿胶、白芍、丹皮、钩藤、真珠母,另用羚羊角一钱煎冲。两剂后逐渐轻减,调养半月始痊。

又治一中年男性患者,经常头痛,恼怒即发,感日亦发,服辛敬轻剂便止,但反复发作,深以为苦。诊其脉沉弦带数,舌质边尖稍红,性情急躁夜寐不发。据述在头痛、心烦、失眠时候,饮白酒少许亦能缓解。我诊断为
肝经郁火,恼怒则火升散痛,感风则火不得泄亦痛。稍与辛散或饮酒少许而轻诚者,因火有发越的机会,正如《内经》所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但治标不治本,所以不能根除。拟方用白芍、柴胡、薄荷、丹皮、山栀、黄芩、青黛、绿梅花、枳实、生甘草,从肝经血分透泄伏火。五剂后,头痛减,睡眠渐熟。继服五剂,隔两月未见头痛复发。

有不少头痛患者,经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中医治疗一般用滋补药。我在外地治一女同志,年三十五岁,体力尚健,患
头痛六载,偏在两太阳,遇工作紧张更剧,夏季亦较严重,睡眠多梦,脉象弦滑,饮食、二便、月经均正常。我诊为肝阳上亢,即用桑叶、菊花、白芍、白蒺藜、钩藤、竹茹、牡蛎、蔓荆子、荷蒂等。服四剂来复诊,头脑清醒,只日中阳盛之时感觉不舒。并谓几年来服药数百剂,没有吃到这样便宜的药,也从未有过这样效果。



高血压证见头痛,大多从肝治,收到良好疗效,这是指一般性的。这些从肝脏治疗的高血压头痛,多数伴有脉弦等肝症状;相反地,如果诊断为高血压而肝病症状不明显甚至出现别脏症状的,便不能固执常法。我曾治疗一男性患者,年五士三岁,患头痛二十多日,经西医院检查血压偏高外无其他病征。切其脉象滑缓,舌普薄白而不腻。询知头痛不刷,但觉昏沉不舒,见风更其,纳食呆钝,怕进油腻,腰背时觉酸困。因诊为肾阳不是,脾运不健,清阳不能上升,用真武汤加味处方:附子、白术、茯苓、白芍、枸杞、细辛、天麻,陈皮、生姜。服后渐安。
再谈两个比较特殊的头痛证,头风痛和真头痛。
(1)头风痛。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休,一触即发,往往在天气变化,发风的前一天痛甚,至发风的一天痛反少愈。其他恼怒、烦劳和情志抑郁等均能引起。有偏头风和正头风之分。发时一般剧烈,痛连眉梢,目不能开,眩晕不能拾举,头皮麻木。此证多由素有痰火,复因当风取凉,邪从风府入脑,郁而为痛,可用消风散(羌活、荆芥,防风、釜香、厚朴、僵蚕、蟑衣、人参茯苓、陈皮、甘草)茶调内服,并用透顶散(细辛、瓜蒂、丁香、冰片、麝香、糯米)搐鼻。
(2)真头痛。头痛,脑尽痛,手足青至肘膝关节。前人认为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受邪后不超过十二小时死亡。急灸百会穴,并进大剂参附,可望十中生一。但兼见天柱骨倾折的,终难抢救。


〔按〕真头痛一般认为难治,本人缺乏临床经验。头风大多经年累月,亦为顽固证。由于原因错杂,不能单纯用一种方法,常用药如川芎、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藁本、黄芩、僵蚕、胆星、天麻、全蝎等。我治一女性患者,年二十九岁,因野外工作,得头痛证已八年,每逢变天或多用脑力即发,发时脑户觉冷,不能见风,常用头巾包扎,口多清涎,脉象沉细。即用前药去黄芩加吴萸,羌活改为独活。半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又去吴萸、防风、全蝎,加当归、桂枝。一个月后全愈。本来月经来时量少色紫,亦获正常。
前人对于头风痛也有认为风淫火郁,采取轻清凉泄治法。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里多用桑叶、菊花、蔓荆子、丹皮、山栀苦丁茶、钩藤,迸一步加入生地、白芍、归身、枸杞子,潼沙苑等滋养肝肾。这种治法与肝阳、肝风头痛相混,故徐灵胎评为:“头风之疾,轻者易愈,其重者风毒上攻,络血横逆,重则厥冒,久则伤目,必重剂并外治诸法,方能有效。”但叶天士也重视气血瘀痹,采取虫蚁一类药入血中搜逐,攻通邪结。尝用细辛、半夏、川乌、全蝎、姜汁,又用川芎、当归、半夏、姜汁、全蝎、蜂房,并指出表刻风池、风府和艾灸等外治法。(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说明头风痛当分经重南有只在。一般头风痛很少用滋柔清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