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老人王扶之将军传奇 ![]() 李人毅文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四日,王扶之将军迎来了他的一百岁生日。 这对他的家人、亲友和生活及战斗工作过的家园、部队等,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他的战斗历程,就是一个时代的印迹。 王扶之 1923生于陕西省子洲县,1935年7月15日参加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少共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八师测绘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测绘股长,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副连长、师司令部通信股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营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五师作战科长、十四团副团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三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一五师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山西省委书记, 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王扶之将军 从12岁当红军用红缨枪缴获一支步枪为起点,他在烽火岁月中成长,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构成了他的传奇人生。这些经历,由王扶之口述,经他的秘书王宝国写出了初稿,目前已经编撰成稿,书名叫《红小鬼王扶之》,正在送审之中。 我与王扶之首长相识于听老兵们讲的故事里,在传说中,他成为士兵心中的偶像和战神。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之交,我为他画的这幅肖像画,1989年年底在中国美术馆的新四军人物画展上展出。 下边这三则小故事是我当时写的创作随笔,被收进画集和《新四军118将士传》一书中。 我搜集了几幅照片,还有王宝国发来的老人近期的照片,一并发在这里,祝王扶之将军生日快乐! 淮阴城老照片 1·喊话降敌 苏北抗日最后一战是攻克淮阴和淮安,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淮阴城伪城防司令潘干臣近三千人拒不投降。为此,我军决定强攻歼灭之。 王扶之当时是淮海区十旅一支队司令部的一参谋(即作训股长),攻克淮阴城的战斗打响了,他带两个通信员随一梯队进了城,途中遇到敌人多次抵抗,均被我们粉碎了。 王扶之在插入城区的路上收容了与部队失去联系的一个班,组成了十二人的战斗小分队,立即向敌军扑去。 王扶之率小分队很快就攻到城中心地带,却在一个大院里,遇到敌人顽强抵抗。院里敌人较多,火力很猛,密集的步枪和机枪的子弹向门外打来。 王扶之见状,决定诈降敌人,高声喊道: “一连向东,二连向西,机枪封锁大门,敌人不投降就强攻歼灭!” 院子里的敌人听到我军有这么多兵力,立即停止了射击。 王扶之趁机喊道:“你们被包围了,小日本也完蛋了,要想活命,快投降吧!” 院里人马上回答说:“投降,我们投降!”说着,从窗口伸出一面白旗。 王扶之命令他们把枪支统统放到院子当中,并说:“投降后一定保证你们的人身安全。” 敌人很快把枪统统都放到院中间。 王扶之见状,又发出命令:“把大门打开,举起双手到大门口集合!”敌人都照办了。一出大门,看到我们只有十多个人,无奈地摇着头,知道受骗了。 此时,智勇双全的王扶之望着这群俘虏,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次共俘虏敌人副团长以下八十余人,机枪三挺,步枪四十余支,手枪和驳壳枪十余支,我无一伤亡。 在被称之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王扶之用智慧加勇敢,创造了骄人的战绩,书写了战场传奇。 在回忆往事时,他曾对我说: “常言道'兵不厌诈'我是多次体验过的,淮阴城的这次战斗,是其中最难忘的一次。” 2·白雪作证 这是我刚入伍时听老同志讲过的一件往事,在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是王扶之任343团团长的时候。 参加砥平里战斗之后奉命撤退。我部有些不能行动的重伤员,滞留在一个山洞里,如不及时转移,将落入虎口。 当时上空有几十架敌机盘旋轰炸,下有敌兵追来,情况万分紧急。 王扶之和团政委王国英站在路口,命令每个下山的人,都要背起一名伤员撤离到指定地点。此时天公也作美,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几步以外就看不见人了。 大雪使敌机找不到目标,我们的伤员一个一个被背走… … 两位团首长一直站在雪中,像两尊高大的塑像,屹立在那里,一直等到伤员都背下山后才撤离。 白雪做证,在那最危急的时刻,我们的部队在团首长指挥下,没有丢下一名伤员。 朝鲜战场上的销烟 3·死里逃生 也是在朝鲜战场上。 当一声巨响之后,侵朝美空军的重磅炸弹将115师前沿指挥所作战室的坑道炸塌了。师长王扶之等八人被埋在十多米深的地下。 地面上师政委沈铁兵,副师长兼参谋长程国璠一面组织工兵连分三路挖掘,一面急电向上级报告。上级首长指示:不论死活都要挖出来。挖掘工作正艰难地进行着,志愿军总部干部花名册已注明:“王扶之同志已牺牲”。沈政委命令警卫连找几个朝鲜人盛咸菜用的大坛子,准备盛殓尸体。程国璠补充说,要给扶之同志做口棺材。著名作家西虹、画家罗工柳,在默默地观察着面前发生的一切。 这是1952年8月2日,地点在朝鲜战场三八线以北的梨木洞。 三十多个小时后,王扶之和作战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带着累累伤痕被救出洞外,其余五人遇难,其中有新华社记者刘鸣。 三十个小时!对死者已无所谓了,但对生者却是严峻的考验。被压在洞内的第二天上午,在无水缺氧情况下,集中起来的人尿,成了救命的甘泉。 他脱险后,被转移到军部,当时伤势较重,军长吴信泉将自己的住处让给他,做为临时病房。吴军长还指示王扶之的爱人曾毅来护理。曾毅是休养所的指导员,当时伤员多,她工作忙脱不开身,更有一种公而忘私的坚定信念,就没有来护理。吴军长发火了:“再不来就开除她的党籍!” 这就是战争年代上下级、夫妻间所特有的情谊! 身经百战的王扶之有许多传奇故事,而今将军传奇,仍然在继续书写着。 1989.10于辽宁盖县一稿 1991.2于沈阳二稿 2022.10于西双版纳再编辑
李人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美术评论家 原《美术》杂志主编助理、执行编委 人民美术网总编 |
|
来自: 新用户7063xyQ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