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女,总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为什么?

 衆妙之門 2022-10-19 发布于陕西

茫茫人海中,最亮眼的永远是那个最个性、最洒脱、最本真的身影。

文章图片1

他们通常带给人玩世不恭的错觉,一副游戏人生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一切。

笑起来爽朗,哭起来肆意,帅气漂亮中又带着几分桀骜不驯。

然而,面对困境和别人的求助,又能瞬间释放尊重、共情、勇敢和担当。

邪魅中带着真诚,调侃中不携轻浮,倾听中带有思考,理解中附着善意,总之随性而不随意。

文章图片2

就是这种集野性与规矩,快乐和规则于一体的矛盾体,才是最完整的生命,所以才会活得潇洒、真实有腔调。

那句话说得好: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然而,作为一般的普通人,却要受着父母教化和世俗文化的影响,活在了头脑里,活在了规则里。

人的本性是活出真实自我,按照内心需求去释放自我。

当你的生命意愿被固着时,要么长大后拼命寻求满足;

文章图片3

要么去羡慕和迷恋能活出原始个性且道德感的人。

那种本我的生命绽放模式是人类本能的向往。

所以总能在人群中快速地发现那个把生命拿捏得如此精准,活出人生精髓的发光体和能量球。

为什么他们能活出这样的吸引力?

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让他们的本我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释放。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专有术语“抱持”,意思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文章图片4

他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

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这样的抱持性被孩子内化到心中后,就会形成高自我稳定性。

同时,如果父母还允许孩子的活力在这个容器内肆意流动,那么孩子的自我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力都会得到极大滋养。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时刻等着释放身体原始的动力。

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严格按照社会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来行事。

文章图片5

所以他认为本我和超我是必然冲突的两个矛盾体。

然而,温尼科特却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初超我的源头,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先获得本我可以毫无约束地涌出感觉。

这一点实现后,孩子心中才能内化出:我是自由的、被喜欢的,值得被爱的,同时也是有价值的感受。

于是,孩子自我的力量就得到了极大的鼓励。

弗洛伊德将本我视为兽性,超我视为规矩,本我必须由超我来驯服,最初由家庭里的父亲树立规则,接着被社会文化来规范。

文章图片6

对于温尼科特来讲,本我的原始野性恰恰是生命个体最宝贵的部分。

如果原生家庭提供了抱持性的环境,让一个人的本我野性得到伸展,那么,这个人最终就会成为那个既有道德又不失原始野性的发光体。

正因为,温尼科特很推崇这种理念,所以在自己75岁时,还在干一些出格的事,比如:爬到自家院里一棵树的最顶端,砍下一段挡住自己视线的树梢。

同时,他还有一句类似座右铭的话:愿我到死时仍活出生命。确实做到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把最本我的一面给释放的淋漓尽致。

作为各种权威,特别是父母,要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为只有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本身。

文章图片7

而超我只是头脑中的生命。这个生命很不真实,因为头脑如同一个椰子壳,从小到大,被人塞进了很多不同的规则纸条。

这些规则未必准确,只是每个权威自己所谓的一套思想逻辑。

所以多数人,会有这种直观感受,那些身上散发着野性的男人和女人就会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心灵过程包括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和情感才是最忠诚于我们的使者。

文章图片8

比如:一个从小被母亲要求跳舞的女孩,在坚持了大概8年后,一次重要的舞蹈比赛前,本是领舞的她,候场时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那场比赛。

下台后,坚定地对妈妈说:我讨厌跳舞,跳舞让我感觉生命没了任何生机。我想做自己,不想成为别人意愿的棋子。

妈妈,你有一颗跳舞的心,缺少跳舞的腿;而我只有跳舞的腿,却没跳舞的心。

每个人的自我都像是一个能量球,当这个球的能量得到最大化的流动时,人的状态就会是伸展的,色泽是红润的,内在是饱满的。

文章图片9

所以野性生命力或许正是生命力本身,当本能野性得到释放时,人才会发光有神。

不经意间的同理,随性中的真诚 ,下意识的尊重,飒中有暖的行为举止,都将是本我野性生命力的魅力标签。

活出本我,活出野性,成就洒脱自我。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