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二)

 清风更俗 2022-10-20 发布于湖北

         (续前)

    (二)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或情、认识的表现手法,即作者用一种或多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与其所要表现的某一事物相比,使其所表现事物的形象和特征更为鲜明和突出。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既然是比喻、打比方就应有参照物,因此比的构成条件就是此物和彼物(参照物),两者之间是互为的关系,比喻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古人将比解释为 “以彼物比此物也” (朱熹《诗集传》)、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即比方于物托物取喻”,古人的解释实则是准确地道出了“”这种表现手法的构成条件及相互关系

作为诗歌传统表现手法,古往今来“比”的运用屡见不鲜且创意不断。《诗经》中《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卫风·硕人》篇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庄姜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以描绘庄姜之美,细致准确、形象精彩,栩栩如生、如见其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一句,写的是愁绪。愁绪本是思维的抽象。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季,绵延流长、东流不息的江水更衬托了万物更新的春季。李煜在这里一江东流“春水”比喻情感之的绵长不断、不可遏止,思绪为形象,化抽象为实例,使”的思想情感通过东流“江水”的比喻显得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李煜在这里借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意境与“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但深情地、恰到好处地回答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问句,而且准确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声时“急雨”嘈嘈之声比喻琵琶大弦之声,用“私语”切切之音比喻琵琶小弦之音,在浪漫、丰富的生活气息中展现了生动贴切的思想情感;之后又用诸如莺语泉流、铁骑刀枪等各种声响、音调及其这些响、音调变化比喻琵琶的弹奏之声、起伏之调,形象生动地、具体明确地、惟妙惟肖地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融入琵琶曲声之中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充分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审美感受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使诗歌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动人的情怀以致成为脍炙人口、经久流传的不朽名作。

比的博喻借喻明喻、暗喻互喻引喻、倒喻、反喻、较喻、多喻、同位喻等都是比的运用。比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述事物的特征予以描绘渲染,使其具体、形象使们有其确、深刻的认同;二是运用比来说明所述事物,使人们在对浅显熟悉事物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所述事物

比喻的目的是使所要表现的对象具体、形象、鲜明、亲切,因此在比的运用中要注意用具体、形象、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所要表现的对象,切忌比喻时所用的事物虚诞、生疏、贬乏、离奇。比喻运用中若能借助意境、条件,对表现那些复杂抽象的事物以及突出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更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可以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有利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抒发和升华诗人的思想情感。 (未完待续)

                    摘自本人《大学语文讲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