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读的“太史公牛马走”,藏着司马迁隐忍多年的秘密,悲慨呐喊

 思明居士 2022-10-20 发布于河北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回信从表面看,这是一封拒绝任安要求他“推贤进士”的私人书信,但实际上,这是一封司马迁写给天下人和后世的公开信,公开自己多年来忍辱偷生的真相与自己悲愤曲折的心意。

因为古代没有朋友圈、没有微博等自媒体,司马迁只好通过这封信,将他个人的情感抱负公之于众。同时,这封信也相当于《史记》的导论,是读懂司马迁与《史记》的抓手。

而《报任安书》的首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则是理解这篇书信的关键,也是理解司马迁作《史记》的拳拳之心的关键。

然而,千百年来,很多人都误解,甚至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句话。

文章图片1

“牛马走”好理解,就是“像牛马一样干事”,但“太史公”三个字却误读颇深。

要么如李善《文选》注解那般,认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老爸司马谈,说这是司马迁的自谦之词,意为“像牛马一样服事司马谈”。

可是,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司马谈早就驾鹤西去了,哪里还需要司马迁服事?更何况,司马迁有此孝心,也犯不着拿出来说给外人听。

要么如《古代汉语》注释般,将“太史公”注解为“司马迁自称官名”。这样的解释倒也说得通,但却完全没有体悟到司马迁写信的心曲。

那么这句话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就不得不聊聊司马迁与任安的故事,以及《报任安书》的真实用意。

文章图片2

一封迟来的信

任安,西汉初年荥阳人,年少的时候穷得叮当响,靠给人当代驾讨生活。

一次,任安给人代驾,目的地长安。一到长安,任安就被琳琅满目的繁华吸引,从此一心想当公务员。他到处花钱找门路,可惜钱花光了也没遇见个靠谱的,最后只能流落长安,给人写信为生。

有天,任安无意间听说了武功县这么个小地方,经过一番研究分析,他发现这是入蜀必经之地,而且没有地方豪强,职场竞争压力小,适合他这种没钱没人脉的小角色作为仕途发展的起步之地。

凭借读过书的优势,任安很快在镇上谋了个亭长(镇长)的职务。

文章图片3

这里的老百姓多靠打猎为生,任安因为猎物分配公平,在百姓中积累了好名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百姓打猎的积极性,从而拉升了乡镇GDP。

县里很满意,就推荐任安为“三老”,后来任安如愿当了地方官,年薪300石。可惜好景不长,碰上汉武帝出游,因为帐篷服务不到位,任安被罢免了。

恰值汉武帝小舅子卫青打匈奴有功,成为朝廷红人,任安抓住时机,跑到卫青门下当门客。

后来卫青屡战屡胜,汉武帝对他越来越器重,连带着对他的门客也有了好感,让卫青选几个人出来当郎官。

可惜卫青是个没眼力见的,不懂识人之术,没发现任安这匹黑马。得亏负责此事的使者赵禹慧眼识珠,从百多个门客中发掘了任安。

文章图片4

赵禹跟卫青说:“你选的那些人都是穿着华丽的木偶,屁用没有,要我说,除了任安、田仁两人,其他的都没用。”

卫青瞅了眼补丁缀补丁的两人,哎,心里老不高兴,觉得损了自己的面子,于是生气道:“你们赶紧换件像样的新衣,再买匹好马,明天随我觐见皇帝。”

两人面面相觑:“我们没钱。”

卫青气结:“没钱不早说,搞得好像卫府虐待你们一样!”(在狗眼看人低的卫府,两个穷光蛋确实很不受待见)

文章图片5

第二天,任安通过了汉武帝的面试,顺利当了郎官,因此结识了司马迁。

两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相处下来,司马迁觉得任安的性格和自己很投契啊,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了好朋友。

后来,江充把“巫蛊谋害皇帝”的罪名安在太子刘据头上,逼得太子起兵自卫,想杀了江充这个佞臣,但力量不够,想到任安以前在自己舅舅卫青家当门客,就跑去北军,找担任监北军使者的任安调兵。

任安接受了太子的发兵符节,却紧闭军营大门不出,最终太子兵败。

文章图片6

等汉武帝收拾完了太子,回过头来看,觉得任安当时态度暧昧,有隔岸观火,首鼠两端之嫌,于是把他丢进大牢,准备腰斩。

司马迁一听任安要死了,想起两三年前任安来信让自己“推贤进士”,于是赶紧提笔写了封拒绝信。

没错,司马迁不仅拖了几年才回信,而且还赶在任安将死之际拒绝了他。

文章图片7

仗义执言,隐忍苟活

当年李陵战败被俘,有一种声音说李陵叛投匈奴了,汉武帝听了气得直跳脚,要杀李陵一家,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司马迁虽然与李陵没什么交情,却非常敬佩李陵的为人。

“李陵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他认为像这样“孝信廉义恭俭让”的人,不可能背叛国家,只会“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

司马迁认为那一战,李陵是牺牲品,兵败是不可避免的,李陵虽然被俘,但一定会找机会报效汉朝的。

文章图片8

直到写这封信时,司马迁还在坚持李陵是“国士”。他借回忆自己蒙冤经过,为李陵大叫冤屈,同时也控诉自己因此遭到的不公待遇。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廷,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张空弩,冒白刃,北向争死敌。”

司马迁用精彩的笔法,大段大段地描写李陵的勇猛,写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司马迁认为,李陵能够使部下不要命的战斗,与古代名将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汉武帝不仅不能理解李陵的一片忠肝义胆,还杀了他全家,实在是令人悲愤。再想到自己悲催的命运,司马迁内心的愤慨一下爆发出来,不禁高呼:“悲呼!悲呼!”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为李陵和自己叫屈的部分,与其说是在向任安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如说是司马迁在用血泪控诉汉武帝的昏聩。

然而,司马迁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司马迁因为给李陵求情,被汉武帝迁怒,而打入死牢。

在当时,被判处死刑的人有2种方式赎罪免死:

一、交50万赎金买命;

二、接受宫刑免死。

文章图片9

司马迁为官多年不捞油水,50万对司马迁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他根本拿不出来。唯一的指望就是朋友了。

然而他结交的几个大官朋友,却没有一个人对他伸出援手,这其中就包括任安,他们甚至都没有说只言片语为他求情。

最后,司马迁只能屈辱地接受宫刑。这对司马迁来说比死痛苦百万倍。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这是司马迁对尊严的排序,他认为不辱没先人是最高准则,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看别人脸色,最后是不受语言侮辱。

他还说:“祸患莫过于利欲,悲痛莫过于伤心,罪行莫过于辱没祖先,耻辱莫过于遭受宫刑。”

司马迁认为宫刑是最大的耻辱,那打破了司马迁关于尊严的所有准则,身体残缺,不仅要受世人鄙夷,而且让祖先蒙羞,每每想到自己是受刑之人,他就没有脸面到父母坟上祭拜,总是肝肠寸断、虚汗淋漓。

文章图片10

他甚至还列举了大量史料,证明宦官群体是最让人鄙视的,这也是汉代士人的普遍认知。

所以司马迁内心是相当矛盾而痛苦的,他在精神上是一个士人,然而身体却成了宦官。

任安给他写信时,他已经被汉武帝重新启用为中书令。在别人眼里,这叫咸鱼翻身,但在司马迁眼里,这是无尽的耻辱和折磨。

所以他拒绝了任安推贤进士的要求,“我一个受了宫刑的人,哪有什么资格去推荐豪杰,那不是在羞辱天下君子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写回信,不论是接受还是拒绝,都不会太久,短则几天,长则月余,可司马迁给任安的回信却晚了两三年,而且偏偏挑了任安要死的时候回信。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说:“我遭难时,凑不到钱赎罪,没有朋友搭救,身陷囹圄无处诉说,这你想必亲眼所见。”

难道司马迁是为了报复任安不义,才故意挑他要死的时间落井下石吗?

当然不是!

文章图片11

道不尽悲慨,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早已超越了个人恩怨。任安的灾祸,让他感慨命运和皇权的无常,再想到自己的耻辱,便化为满腔悲愤。

表面上,司马迁是在给任安写信;实际上,司马迁是在给天下、给后世写信。写一封自证清白的信,写一封血洗耻辱的信,写一封千古绝唱的绝笔之信。

司马迁在信中表达了一种崇高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以此向世人公开自己接受宫刑忍辱苟活的原因:“我,司马迁,不怕死,就怕死得不明不白,如果当时被杀,就会像蝼蚁一样,被人嘲笑死于愚蠢。所以就算受宫刑,被所有人鄙视,我也要活下来,完成人生使命——完成《史记》!我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用历史来说自己的话,承载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文章图片12

事实上,《史记》并不是汉代的国家工程,而是司马家的私人写作工程,是司马迁父子俩的事业。

一方面,司马迁遵循父亲的遗嘱完成《史记》,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向祖先赎罪;另一方面,司马迁要借《史记》抒发自己的感慨,向世人表达自己,完成文化使命。

所以,这封信从一开始就不是讨论眼下的事情,而是以私人书信的形式,向天下、后世袒露心灵。

看着手中沉甸甸的《史记》,司马迁露出久违的笑容:“《史记》已成,便是让我死千万次,我也无怨无悔!”

司马迁不在任安身居高位时给他回信,却偏偏冒着政治风险,在任安身陷死牢,等待秋后问斩的时候回信,不是因为要报复任安,而是因为此时《史记》已经完成,司马迁心愿已了,生死在他眼里已经不重要了。

文章图片13

司马迁叹出心中悠长的浊气,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如今,他可以坦然地对过去所忍受的种种侮辱做出最后的答复了。

在信的末尾,司马迁像一个即将英勇就义的侠士一般宣布:“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可见他在写这封信时,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要以死来澄清周围人对他身残处秽、隐忍苟活的误解与蔑视,他要以死来控诉自己遭遇的不平与不幸。

在写完这封信后,司马迁就人间蒸发了。有人说他是因为触怒汉武帝被杀,但我宁愿相信,司马迁是因为完成使命,了无牵挂,势不再辱,于是不等汉武帝发难,就自行了断了。

而这封信则是司马迁告别世间的遗书,也是他经过7年的忍辱负重后,终于昂头挺胸,抗议暴政的一篇战斗檄文。写这封信时,司马迁既有人生的痛苦,又有自我的骄傲。

文章图片14

“太史公”实为《太史公》

当了解了这一切之后,我们在回看《报任安书》的首句,就不难体悟司马迁写信时的心情与心曲了。

“太史公牛马走”绝不是司马迁的自谦之词,也不是官位自称,而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多年的幽隐心曲的表达,道出了他隐忍多年的秘密,是他人生最后的呐喊!

事实上,“太史公”指的是《史记》一书,先秦以人名代书名很常见,如《孟子》《列子》,“太史公”与此相同。

《汉书·文艺志》有“太史公百三十篇”(《太史公》此书有130篇),《史记·自序》有“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钱穆《太史公考释》说:“《太史公》则司马迁一家之私书,当与孔子《春秋》齐类,故其书称《太史公》。”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判死罪,为了完成《史记》,他只能忍受宫刑,像牛马一样没有尊严地活下去。因为只有完成《史记》才能雪耻扬亲,对自己、对先父、对历史文化有个交代。

唯有如此解释“太史公牛马走”,才能表达出司马迁的幽隐心曲,与《报任安书》全文的主旨。

所以在《报任安书》首句中的“太史公”既不是指人,也不是指官位,而是书名《太史公》,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