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学院逸夫文学讲坛系列讲座|后街:为何而写?该如何写?

 魏维 2022-10-20 发布于中国澳门

为何而写?该如何写?

——写作动机与写作要素

后街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这么多人,很紧张,我的地方口音也比较重,所以先请大家做好原谅我的准备。从魏老师给我打电话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纠结中,要不要来,来了说什么?我想了很久,想出这么个题目来,这个题目其实太不具体。所以,我只能以我个人的写作经历,以及这几年做编辑的经验,来解释一些写作的问题。

一、我们为何而写,也就是写作动机:写作的动机很多种,我从自己的经历来分类一下,大体三种,因情感而冲动,因挫折而思考,为艺术而追求……

当然,还有一种天生就是个写作者,从小就是颗闪耀的明星,比如蒋方舟,我估计她最初的写作动机是妈妈要她写。

刚刚说到,我是接受邀请后,才开始写今天的演讲稿,为了能讲好,一直都在修改中,一直都觉得稿子有很多问题,所以蛮心累的。这也算是一种动机,但这是被动的动机,因为我主观上没想过今天会站在这里跟在座的同学交流。

将来你们很多人都要从事被动写作,这很正常,为了学习,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但是,今天我们不谈这一类写作,我们谈自由写作,通俗地讲,也就是——我想写,我要写。是由内心产生的写作欲望,是完全自我的写作行为。

有些人是很早就立志当作家,很早对写作就有一定目的性,但也有部分作家是偶然性,他们之前都是从事与写作无关的工作,突然有一天,神灵附体,灵光乍现,我要写作了。

1.因情感而冲动

我用自己的经历来举例说明,来说我的第一次写作动机,虽然我和在座之间的代沟已经深不可测,但从写作动机来讲,应该还会有相同之处。我读高中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暗恋了一个女同学,这里解释一下,我们那个年代的中学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暗恋,并且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敢于表白的个别同志,我们都惊为天人,觉得简直是色胆包天。或许你们不太理解。但事实就是那样。暗恋是一件即痛苦又幸福的事,甚至可以作为少年到青年的重要转折点,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少年人愁得很。

高二那年,有一天下课,我趴在走廊的栏杆上,眼神很忧郁,心情很伤感,当年的背景音乐应该是费翔的那首《我怎么哭了》,那个年代的费翔帅得一塌糊涂,也火得一塌糊涂,感觉整个中国大陆就他一个人会唱歌。那首歌第一句歌词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离别的滋味这样凄凉,这一刻忽然间我感觉,好像一只迷途羔羊。当我正沉浸在这样一种悲情中,从楼上飘下来一张纸条,刚好落在我手边,纸条上有一行字——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是齐秦的那首《大约在冬季》的歌词。我心里还在想,这是楼上哪位大神写的诗,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真的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为自己这一份痴情而哭泣。那个年代的一句歌词,或是一首小诗,都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当年的汪国真,席慕蓉,是所有青少年的星辰大海。我在这种感动中,产生了第一次写作的动机,为爱而写,我也想写诗,我也要写诗,我想把内心的苦闷与甜蜜写下来。

说到这里,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中间一定有我的同类。后来我开始写,偷偷的写,注意,是偷偷的哦。传纸条在当年算是高危动作,你们说秀恩爱死得快,我们传纸条也一样死得快。高二高三两年我陆陆续续写了整整一大本的诗,沉浸在一种自我悲情的梦幻中。那厚厚的一本诗集,除了我自己谁也没有看过(现在也找不到了,很可惜)。很多同学现在肯定想问,后来呢?我告诉大家,没有后来。因为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更先进的通讯,所以一毕业就没有后来。这里又可以插一句,科技进步很重要,因为爱情。

我们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写点诗就好像写日记一样是见不得人的事,更不要提什么投稿和发表,就是单纯的,自我情绪的表达。那么,现在要说的是,在这种动机下的写作算不算文学作品呢?当然算,一定算,可能她不属于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但她一定是最美好的文学作品,这一类作品只要经过后期的提炼和打磨,一样是可以发光的。这里希望大家不要随便丢弃这一类动机下的作品。

在后来我工作了,年纪大了,开始正式恋爱了,就有了写信或者情书这一类的文字产生,大家不要低估写信或者写情书,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很高,王小波当年就是靠写情书追到李银河。不过你们现在已经不用写信或者写情书了,你们都是先聊QQ和微信,然后开始各种献殷勤,再然后找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点一地的蜡烛,摆很多的鲜花,再找几个帮凶,在女生宿舍楼下鬼喊鬼叫,所以,你们这一代,已经很少有过去文艺青年的求爱方式了。

好,再说就要跑题了。以上这些就是我想表达的为情感而写作的动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不需要任何的外力。

2.因为挫折而思考

这里我谈的写作动机,算是开始有创作萌芽的动机,已经带有一点目的性。同样还是说我自己,这时候的我已经三十多岁,有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没有什么情感的困扰,基本上已经忘了写作是个什么东西。当时我在工作上遭遇一次比较大的挫折,我辛辛苦苦从普通工人考到到车间管理岗,再也不用上三班倒,就好像地下党从白色恐怖回到了解放区。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两年后我被末位淘汰重新回到一线倒班工作(这里解释一下,后街我没有干坏事,也没有犯错误,只是不懂走人际关系,莫名其妙就被末位淘汰了),我重新回到灰头土脸的倒班岗位上,如同一只被抛弃的流浪狗。当时我觉得全世界都是灰暗的,我的人生是失败的,我曾经一个人躲在漆黑的夜晚流眼泪。人只有受到了重大挫折,经历了巨大的痛苦,才懂得停下来思考,从新审视自我。我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太没有价值了,活着太没有意义了。大概那是2005年,已经开始普及网络,有了QQ,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论坛,很多论坛都有文学板块,可以自由发表。

心灰意冷的我,突然想到,我还可以写点东西,我还可以找回曾经文艺的自己。我买了一部二手电脑,因为上倒班,经常是下班已经半夜了,家人都睡着了,我开始写,这一写,有一种暗潮在涌动,激情在喷发。当时我家里还没有通网络,面对着只有灰白的电脑屏幕,没有一个观众。再后来,有了网络,有了QQ,加了很多陌生的好友,开始在自己的QQ空间里写小说,其实,那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小说,就是写自己,回忆自己的过往。因为我高中毕业后有过四年的打工生涯,走过小半个中国,干过很多职业,阅历比较丰富,很有题材写。大部分的业余作家,都是从这一步开始,都是从写自己开始,所有作品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算不算是文学品呢,肯定算,一定算。这是最真实的文学作品,但是要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才能成为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后来一个QQ好友告诉我,你写的不错,很有意思,可以去混一下论坛。我也想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注意,到这里的写作动机已经发生了变化,有时候虚荣心也是很好的动力),我把写作转移到了论坛,我开始在论坛的文学版块上写连载,把各种经历变成小说,那段时间,我可以同时写两三个连载,写得昏天黑地,但非常过瘾,那完全是一种自我宣泄的满足感(除了读者点赞和评论,没有一分钱稿费的),但我也因此好像找到了一定自我价值,我觉得我还能写点东西聊以自慰,娱乐大众。其中有一个连载就是写工厂里发生的事情,这部连载起码写了十万多字,一个晚上可以写几千字,天马行空地写,博得很多人点赞和追捧,我当时很得意,自我感觉良好,也想发表,找了一位前辈帮忙看看,结果是被批得一塌糊涂。后来这十多万字经过几年内我数次的修改,最后变成一个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成为我第一篇在福建文学发表的小说。那么我说这些要表达什么呢,那就是你们在写作初期,一定也会有很多类似的作品出现,没有什么太高的艺术价值,都是些啰里啰嗦的生活琐事,絮絮叨叨的小情调,但又是自己真实想表达的,这些作品大部分成为抽屉文学,像鸡肋一样藏在你的文件夹里。但同学们,你们同样要珍惜,要保存好,若干年后,你再回头看,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到更高的艺术灵感和价值,再用你日渐成熟的写作能力,把它们打造成一部优秀的作品。

3.为了艺术而追求

前面说了两个层次的写作动机,从冲动到思考,再有作品被认可,被发表了,很自然就到了第三层次,那就是开始为了艺术而创作。在座的同学里面,应该是三个层次的都有,比如许凡同学,很早就已经开始为艺术而创作,起点高,水平也高,还有你们已经毕业的学姐龙其丽,小说和诗歌都写得很好。还有不少同学也已经走向专业化的创作道路,比如汪焱同学的作品,精致而有力量。从年龄来讲,你们的水平已经远远地超过当年的我,我现在是倚老卖老站在这里班门弄斧。

到了第三个层次的写作动机,就要把自己这个小我排除出去,要为了艺术,成就大我,你的作品不再只用第一人称,你要开始俯视芸芸众生,你要开始有悲悯之心,要开始为苍生说话。不隐瞒的说,这个动机里开始有欲望,有野心,有名利。但是,只要对文学还怀有初心和热爱,对艺术还怀有敬畏之心,那就行。第三个层次我就不多说了,我们闽北有好几个比较牛的作家前辈,邱贵平老师,江子辰老师等,还有青年才俊有魏冶。严格来讲,我算是才刚起步。所以有些同学私下跟我说,后街老师,你能不能发几篇你的作品我学习一下。我说,你不要浪费时间看我的作品啦,太多优秀作品等着你去读,去学习。这里请大家注意,写作的手可以低,但阅读的眼界一定要高。

我们回顾和总结一下这三种创作动机,第一种基本上是学生时代的文艺青年所为,这一种星星之火基本上是不可以燎原的,一旦毕业进入职场或者说社会,很可能马上就被世俗给抹杀了。第二种呢,会有一定时间短暂的存在,那可能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方法,小范围小群体之间互相点赞吹捧一下,满足一下,一旦日子过得顺风顺水了,很可能又抛之脑后了。那么唯有到了第三个层次的写作动机,你开始把写作当作你生命的一部分,当作你的人生目标,才是可以永恒的,这个过程中,写作本身给你带来的痛苦和压力,很可能会远远大于你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但你仍然会——痛,并快乐着。

写作动机其实还有很多更高的层次,比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等等,这些我们目前只能遥望星空。希望在座的大家将来能够达到越来越高的写作层次。

第二部分   该如何写

该如何写呢?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还是从写作基础开始,讲基础会比较无聊,希望大家再坚持一下。

我这里针对的是初期写作,太高级的我也讲不了。简单归纳一下,就是写作三要素:核心,细节,语言。

我也是根据自己写作经验蛮想蛮说,没有具体理论依据。大家听听则以,因为你们大多都是接受过专业的课程训练。我所谈的写作要素里,也涵盖了作为一个编辑对作品的一些基本要求。魏老师有交代,让我站在编辑的角度说一说。

我们从有了写作动机到进入具体的写作过程,我想用实物作为参照说明——就是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我想把写作动机,比喻成破土而出的竹笋,它原本沉睡在平凡而质朴土地下,一阵春雷唤醒了它,春雨滋润了它,它伸出稚嫩的脑袋,开始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写作动机就这样出现了。但如果你不用辛勤的写作来浇灌它,那么它永远就是颗土头土脑的竹笋,只能成为餐桌上一盘小菜而已。

我把整个写作过程,比喻成一棵竹子的生长。竹子很美,身姿修长随风摇曳。竹子的结构也很简单,一根主杆,一节一节往上爬,每一节都有几根侧枝,枝头上几丛漂亮的竹叶。这三者和谐共生,不断高攀,最终才能产生艺术的美感。这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那么写作过程的三要素就出现了,主杆就是核心,侧枝就是细节,而那些漂亮的竹叶就是语言。如果同学问,这三者哪个重要,我只能回答,这三者同样重要。

一、核心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大家从小在语文课上都知道,叫中心思想,也可以叫主线条。但是它并不单纯的只是一种思想,它或者是一份情感,或者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再有可能它就是一种情绪。那么通俗的讲,核心就是你想写什么,你要写什么?接下来才是怎么写。所以文章必须是有这样一根主杆在一节一节的往上生长,来支撑整个整体。那么具体问题来了,很多同学的作品中,刚开始出现了主线条,看到了这根主杆,长了一两节,也开始有了侧枝,开始写细节写场景片段,越写越开心,很好玩,很来劲,因为这些都是你最熟悉的场景,越写越多,好了,主干突然不见了,而侧枝往另外一个方向无限的发展,然后就是渐行渐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犯这种错,一但展开来写,就收不住手,洋洋洒洒几百上千字敲出去了,回头来又舍不得删减,心痛嘛,那么辛苦写的。前一段同学中有一篇稿件就是这样,明明剧情发展到很伤感的和女友分手的毕业季,这是主线条,在这个节点上同时写到和同学老师聚餐的细节情景,这位同学就忍不住了,各种插科打诨都写,怎么喝怎么闹,写很开心后才想起来写要分手的恋人。原本那份感动变成一场闹剧。写文章一定要记得你初始的情感格调,是悲剧还是喜剧,是赞美的还是褒贬的,你的语境要相对准确。就好像不能把人家婚礼进行曲换成让人落泪的《广岛之恋》。

前面我说了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十几万字最后删减到两万多。经历了多少次修改我都记不得了,几乎等于重新写,但是每一次修改,我都有所收获,我都觉得我所要的那个核心在不断凸显,故事的推进节奏更加有效率。在一段时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时,我才发现,原来那些删减的赘述有多无聊,写到和工友一起宵夜,写得很开心,也是怎么吃怎么喝怎么闹,等等等等,越讲越多。回头一看,一点都没有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作用。

我对写作中跑题这个环节记忆特别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去参加省里一个小说高讲班,我带了作品去。没想到讲课的老师拿着我的作品读了一段说“后街写到这里就开始跑题”。我的作品被作为反面教材,我当下真的羞红了老脸。

所以,这根主干,这个核心,这根主线条,你可以若隐若现,可以穿插迂回,但决不能弄丢。这个核心是要发展,是要壮大,甚至到最后还要来个核爆炸,如果真能产生核爆炸的效果,那你就离出名不远了。

那么另一种问题也来了,文章只有核心,只有主线条,如同一个光杆司令,一杆子写到底,我们简称那叫流水账,像小学生日记。比如很多人写游记,从出发开始,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再最后到终点。就这么一路写下去,其中无非加了一点点赞美,一点点感叹,中间再穿插几段百度文。还有写人物故事的小短文,看起来就像一篇通讯报道,文字干涩,毫无润滑。曾经有一位老大姐,是个老机关,前年已经退休,估计是写公文写多了,也想写点艺术性的散文,很可惜,她给我投了很多次稿,我都没有刊用,我们还算是老熟人,因为她就是改不了这种写作方式,一看就像通讯报道,我怎么教她也改不了。这样的作品你如何能打动人,如何能获得读者的共鸣。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首先要打动你自己,你自己都没有感动到,这一定不是篇好作品。

我们还是回头来说说核心如何壮大,一直到核爆炸。比如金宇澄的《繁花》,一开始初浅的读,你会以为就是写几个市井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你再读,又发现,是几个小人物在大上海这个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里的成长历程,当你读完后,你细细回味才知道,他是在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中的中国,以大上海为背景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那么这篇小说的核心是——国家,城市与个人在同一历史时期,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长篇小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逐渐长大的巨大的内核,是不足以支撑的。

所以说核心这个东西,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不是那种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你作为文学作品,要让读者接受,最基本的是要让人看得懂,能理解,然后才能产生情感的碰撞。当然,也有人说不是我写不好,是你看不懂而已。那么我只能说,当你成为大文豪的时候,可以让人看不懂,因为那时候,读者看不懂也要装懂。

二、细节。其实前面讲核心就已经在讲细节,这二者确实很难分开来讲。我们看到竹子的生长结构是非常规范的,那些侧枝都不会乱长,只有在竹节上才长侧枝,而且布局规范数量有限。这好像告诉你文章写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一些细节来辅助,让那个核心先缓一缓,酝酿一下再继续发展。通过细节描写,可以加强人物的丰满度,营造一下气氛,增强一下画面感,这就对文章的继续发展打下基础。同学一定会问,这个细节的多少该怎么拿捏,这里面其实暗藏着中国传统的结构美学,我们都知道一张凳子四条腿,很稳当,加一条腿当然可以,但不好看,如果一张凳子下六七条腿,那看起来就乱糟糟。当你是一张大圆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有六条腿,或者八条腿,很和谐很好看。所以,细节描写应当遵循适可而止,点到即止。比如今天我站在这里,主题是这个讲座,而不是我个人。你们写一句我是个中年油腻大叔,或者再来一两句调侃,即可,你如果要从头发到眉毛一路写到我穿什么鞋子,有必要吗?完全没有必要。

早年看毕飞宇的《玉米》,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细节描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他利用细节描写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但看到后来他的《推拿》,我就不喜欢了,感觉他开始炫技,一个小细节他可以用一整个段落来写,用大量的排比句,偶尔为之还好,但整部小说大量的运用这种方式,接连几个段落都是细节排比描写,让人开始有些厌烦。所以,名家有时候也难免出错。但也有些不同例子,比如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当然,这有个前提,他是推理小说家。他的小说在细节描写中并不费很大笔墨,他只注意跟案情有关的细节,那是因为他的推理已经足够精彩。

这里我再举个例子,与文学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电影,恐怖片大家一定喜欢看,每一部片子中的核心一定是那个最吓人的鬼,那么这个吓人的鬼在出现之前,一定会有恰当的铺垫,可怕的声响,忽闪的灯光,古怪的音乐,大家开始又期待又害怕,都在等这个鬼的出现,现在的拍摄手法越来越高明,会在你紧张后刚要放松的时候,鬼突然就出现了,完全在你的意料之外,让你的小心脏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裂,吓死宝宝了。这个就是细节与核心的完美搭配。

我们再来看金宇澄的《繁花》,他的细节描写一直是紧紧扣住人物和事件,并且简洁而迅速,画面感很强,跳跃感也很强。这本书的开篇语就很有意思——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响是响声的响,这里的不响,是上海方言中的口头语,在小说中会大量出现,但是根据情节,这个不响有多种表达意思,不说话,不想说,不知道怎么说的意思。这个不响,会给读者有留白的感觉,是有想象空间的。这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写作态度,我的地盘我做主。他是一个非常有独特个性的作家。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这是小说前言的第一句,又是很有想象空间的一句话。他利用电影里梁朝伟的一个镜头来写上海味道,不到一百个字。他的开篇,一共三段话,已经写完一个他眼中非常生动的上海。笔法非常老辣。他的小说里面细节描写基本手法是,小场面小细节,大场面多细节,并且一路行云流水,飞洒自如。节奏把握得轻重缓急非常到位。

好,我们回到写作上,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是围绕着核心来的,是为了伏笔,为了渲染,为了烘托,为了推动这个核心的发展而为

那么我们说关键点,细节多了,杂乱无章,少了,寡淡无味。这是个技术问题,根据你作品的需要而定,也是个人的风格问题。靠自己领悟,你的写作水平基本上跟你细节描写能力有关。

三、语言。说到语言,其实语言是牢牢地依附在细节之上的,就像竹叶长在那些细枝上,他们是唇齿相连的,没有细节你很难成就语言的魅力,比如新闻稿,基本不需要细节描写,那么也就不存在语言特色。之前邱贵平老师(对我而言他就是大师级别的)专门对小说语言开了讲座,那么这里我就不敢谈得太具体。我就说个大概。我觉得写作者大概分为三种语言类型,第一种是老天爷赏饭吃,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比如王朔,一个北京胡同串子,比如王小波,人民大学经济商品专业。这种人一百年就出那么几个。第二种是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再加极强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就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我们都熟悉的邱贵平老师,他就已经形成了自己语言风格。还有这里在座的大家的将来,也一定会出现。因为天才毕竟是少有的,大部分还是靠后天的学习和努力。第三种是写了一辈子还是白开水,尽管非常努力地写,但语言仍旧老套无味,最终只能自娱自乐,当然,这种人去机关单位写公文可以。因为我作为编辑,看的来稿较多,很多文章我粗看一下语言,真的很难有兴趣再仔细看了。

因为语言这个东西太微妙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语言风格,这种自来的语言风格是否能够吸引人,有时候真的是看运气,看整个社会语境的导向,也就是看时代的发展。

还有一种,是看似没有风格的风格,那就是精确而简练的语言风格,这种在老一辈作家里比较多,他们大多都是从文言文转换半白话文,即秉承中国传统语言风格,又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经过历史变革和文化积淀而来的。大家有机会可以去读一读五四时期那一批作家的文章,同样很精彩,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关于语言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多多增加阅读量,找到自己喜欢或者能够驾驭的语言风格,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最终要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风格。这个东西就全靠自己哈。

这里我再说一下金宇澄《繁花》的语言风格,属于个人加上海的味道,风格非常的别致,即有充满人间烟火的写实,又有中国传统画风的写意,他的语言变化多端,切换自如,使得整部小说生动活泼,黑白、彩色的镜像并存。具体我就不举例说明,希望大家有空能读一读这本书,而且最好是读个两三遍,你才能更全面更细致的品尝出个中滋味来。因为读一遍,就是看热闹,读两遍才会有思考,读三遍你才真正置身于其中。就好像我经常跟朋友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这句话是台湾一个美学家蒋勋说的,我借用一下。

那么我说了按照竹子三要素来写作,那其实只能算是基本要求,因为大家不难看到,竹子虽然漂亮,但是它中规中矩,漫山遍野千篇一律。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要想进步,要想出精品,就要向绝壁险峰上的迎客松看齐,黄山上的那些松树,曲曲折折,形态各异,代表你的写作从不走寻常路,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有不可撼动的坚韧,同时能彰显你的个性,你的风格。

关于今天的主题,我就先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在有写作动机的时候,就赶紧敲打起你的键盘,不要错过你那瞬间的激情,因为激情过后,就是平静。但你在键盘上肆意地挥洒后,请注意,你一定要回头看,你的每一次回眸,都会让你的文章更加精彩。

关于作者

主讲人简介:后街,福建省作协会员,延平区作协常务副主席,《延平文学》副主编,主要中短篇小说,散文作品发表于《福建文学》等省内刊物。

END

武夷微文学

编辑|王晶晶

审核 | 魏维

更多优秀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