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旷达者杖笔行歌——潘长臻水彩画艺术

 蓝月亮_ 2022-10-20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潘先生为人旷达,画亦旷达。他的笔下有一种健气。笔力犹畅,笔势常含有一种力。“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潘先生的水彩画多是自然写生,从自然的感怀中“饮真茹强”,积蓄着内在的力量。多年的统驭,总以充实来把握心意,不间断的努力,则能够积劲为健。愈近晚年,笔力愈劲,笔锋趋于老辣,色彩趋向单纯,质朴不易,笔彩俱老,格外地显出“蓄素守中”的品质。选自《旷达者杖笔行歌——写给“潘长臻师生作品展”》文/许江

封面图:《林荫道》,57×76cm,2009年 



简笔水色 意写山川
——写给潘长臻水彩画艺术

文/许江

2009年,我曾替“潘长臻师生作品展”写过一文,题曰“旷达者杖笔行歌”。潘老师是中国水彩绘画的老教师。上个世纪末组织成立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筹建中国水彩画学会,举办全国性的水彩画高研班,正是有感于潘老师为中国水彩绘画所做的一系列贡献,我写了那篇文章。今天读起来,依然感到亲切。吟诵有时,思念未已。潘长臻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他的形象、他的艺术却时时如在目前。

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旷达中有诗曰:“倒酒既尽,杖藜行歌。”潘老师是一个高个子、大嗓门,天然地有一份豪气。所以,我将“杖笔行歌”献给潘老师。1978年,我们初进校,潘老师是77级版画班的班主任。那个班春游踏青、秋日下乡,好不热闹,与潘老师的旷达性格颇有关系。1998年,潘老师主持中国水彩高研班,在当时不大的校园中,办出风华声色,为中国水彩绘画竖起一杆旗帜。潘老师的教学,强调水乡水色、国景国韵,重视中国风景与山水绘画的造化意义,为中国水彩发展定了一种基色。这正是2009年那次画展的由来,也是国美绘画的重要的学术和谱系特色。


图片《山里人家》,53.5x78.5cm,1980年代


潘老师的水彩作品中最早的是画于1955年。那时的色彩清雅,总有一种水意和雨味,山色自濛泷,水波总涟滟。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潘老师绘画的盛期,一方面入雁荡,写雁山苍翠,群峰耸立;另一方面寻大海,写海阔云低,白浪裂岸。七十、八十年代,潘老师的色彩愈浓,水色浑浑然一体,愈加强调整体的意韵。这段时间,潘老师还画了不少少数民族肖像,画幅不大,俱有神气。新世纪之后,潘老师画作更趋深稳,一张一境,变化颇多。


图片
《天边一朵云》,57x76cm,2009年


纵观潘老师的水彩水粉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意写。陆机《文赋》有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艺术创作之难在于担心这个“意”与物不相称,或所成之文不能把握这个“意”。这个“意”是什么呢?既非简当的对象之物,又必须与物相称相应;还不应是纯然内心的东西,它潜藏在艺文之中。我们画画常说:这张画有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意”。“意”在人与物之间,故绘画要应物;“意”又在人与物之外,故绘画又无累于物。所以,这个“意”既要应物,又无累于物;既要传摹,得其生意,又要兴发,超然象外。这样的“意”的捕捉与表现,叫意写。如是意写,林风眠先生的彩墨绘画中有,苏天赐先生的油画中有,倪贻德先生的绘画中亦有。这些先生的绘画常不拘一物一花的刻划,而重一花一世界的整体气蕴,重景物背后的风神。这几乎形成了国美早期绘画的传统,也深深地濡染和影响了潘长臻先生,无论哪一个时期,潘老师都走在这条路上。这是一条中国风景和中国山水相交构的道路,是一条应物写生而又兴发生趣的道路。潘老师一直探索和寻觅这条路。蓄素千寻,潘老师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自己的写生创作中,始终在这条路上杖笔行歌,寻秘长驱。他既不放弃真山、真水的写生,又不简单地应物累物,努力地把抓那个意。《山里人家》正是这样水意淋漓、烟雨满纸的作品,那种湿,那种浓,积成满山的苍郁,仿佛从水中、雨中打捞出来。《天边一朵云》,那彩云慢慢一抹,带出重山叠壑,天际如此辽阔,山川便当无尽。如是意写,格外见出山川风华。


图片
《被遗忘的小船》,39×54cm,1980年

图片
《整渔网》,39×54cm,约1984年


潘老师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简笔。他的水彩笔色都不多,却屡在放拓用笔中见出意韵。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画过一批色彩明艳的作品,《被遗忘的船》、《整渔网》、《海边小屋》正是代表之作。蓝天绿海,岩岛石屋,太阳像打了聚光一般,抛下浓艳色彩,华屋碧阴。这种色彩简约而强烈,有一种砰砰作响的力量。潘老师另一类的画又十分寡淡,如《晨雾》,如《西湖之春》,远山如洗,水天一色,却在枝头上,在小舟上,放出风荷尽起的消息。空潭泻春,简淡返真,潘老师的水彩中洋溢着简约整一的炼气。潘老师的风景中,人物的点染俱十分生动,最见载瞻载歌之意。


图片
《海滨小屋》,37×37cm,1984年

图片
《晨雾》,40×56cm,1996年

图片
《西湖之春》,53.5x78.5cm,1984年


简笔水色,意写山川,这是潘长臻老师水彩画的风格,也是他浸润其中、借以传艺化人的一种学术脉络。当此国美水彩绘画面临发展建系的重要时机,我们不可忘记潘老师为水彩绘画所做的毕生努力,不可忘记他所兹兹以承的融中国风景与山水绘画为一体的写意造化传统。如是传统,代代艺者正可以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当是时,宁毋忘先师!


| 更多潘长臻作品赏析

图片
《菊花》,39x46cm,1980年代

图片
《秋天的花果》,64x79cm,1989年

图片
《静物》,78x110cm,2009年代

图片
《雁荡小龙湫》,20x20cm,1960年代

图片
《牧归》,39x49cm,1963年

图片
《雁荡天柱峰》,19x20cm,1973年

图片
《云天》,12x18cm,1975年

图片
《牧场》,12x18cm,1975年

图片
《宿营》,12x18cm,1975年

图片
《夕阳》,37×39cm,1979年

图片
《山间小路》,26x32cm,1979年

图片
《靠近公海的小船》,67x79cm,1980年代

图片
《洱海远眺》,54×58.5cm,1983年

图片
《油菜花开》,40x44cm,1984年

图片
《西湖六月中》,53.5x78.5cm,2000年

图片
《海花》,77x106cm,2005年

图片
《西湖雪霁》,53.5x78.5cm,2007年

图片
《第一缕阳光》,56x75.5cm,2009年

图片
《彝族姑娘》,53.5×39.5cm,1983年

图片
《傣族姑娘:旺》,54×39.5cm,1984年

图片《彝族少女》,54×38cm,1985年
图片

潘长臻,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水彩画学会会长,多次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

展览预告:“杖笔行歌——潘长臻绘画艺术作品展”将于2022年11月5日至11月18日在浙江美术馆7、8、9号厅展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