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是医改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医改的对象

 hghhphf 2022-10-20 发布于北京


医改十年取得了巨大成果。十年来,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看病就医更方便、更实惠、更高效、更顺畅。人均预期寿命也从2012年的74.4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也由5.4亿增加到13.6亿,报销比例持续提高,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这一成绩,一方面得益于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基层诊疗水平的大幅提高,也对医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中,医生作为改革中的中坚力量,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与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就医生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亟需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医生价值的体系,助其走出发展困境,政府通过转变职能,优化市场环境,完善绩效考核及薪酬体制,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医改新突破。

医生在医改中的关键作用不容小觑

医生作为诊疗活动的主体,在诊疗的过程中,不仅对疾病的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患者的检查、诊疗手段、方法、用药措施等都具有绝对主导权,这也将直接对患者的诊疗费用产生影响。因此,医改的每一项政策或措施都与医生息息相关,能否调动医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成为医改成功的关键。

医生更作为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资源,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力军, 医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医改也无法深入进行。只有充分动员医生投入到这项重大改革中去,肯定和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有效发挥医生在医改中的能动性和关键作用,增强医生对医改的认同感,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才能有效推动医改科学有序向前推进。

在看到医生对于改革成功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医生目前面临的困境。一直以来,在这场改革中,医生都被当作了“被改革”的对象,他们的诉求和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其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压力较大,与其收入水平不能构成正比,这也造成了医生对医改热情不够高,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

面对这种困境,只有做到充分尊重医生,聆听医生的诉求,听取医生的建议,并做好顶层设计,让医生真正成为医改方案制定的参与者、讨论者、实践者;同时,还要注意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做到保障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普惠于民,使市场规律发挥其作用,为医生的发展创造更加开放的空间。

一直以来,行政部门推进医改的方式往往通过频繁地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来实现,并在日常管理中组织各种针对公立医院的检查和督导,然而很多措施在实施前并没有针对公立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深入调研,流于形式,没有给公立医院和医生的主动性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使得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为医生创造公平、规范,以及有活力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坚决打击破坏医疗市场规律的行为,让医生更好地看病,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医改需要医生积极参与,
解放医生生产力,
保证医生正常利益和诉求

1、改善医生执业环境

医改顺利实施,要给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一方面要靠医生的自律,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善患者的认识,以及采取法律保障和体制改革的手段,从政策法规层面,对医生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即从立法保护、司法保护、政策保护、社会保护、舆论支持、医院保护6个方面全面改善医生的执业环境。

让医生执业更有安全感,在医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为医生提供安全的诊疗环境,及时、依法处置医患矛盾,让医生基本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也要进一步理顺医疗价格,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偏低,尤其是技术价值被低估,严重挫伤了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还要高度关注医护人员健康状况,不断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执业环境,增强其社会荣誉感和执业自豪感。

通过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使公众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医学的局限性和风险,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完善医疗纠纷、恶性伤医等突发事案件舆论引导机制,把握正确舆论方向,及时研判和有效处置舆情。严肃新闻纪律,确保相关报道客观准确,对恶意炒作或散布谣言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同时,对典型案例通过媒体集中披露,起到法制教育和打击震慑作用。

最终实现法律法规完善,让医生能够安心地投入到临床诊疗活动中;医生社会地位提高,增强公众对医生的信任,论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疗风险和医生的工作;让医生了解医改,参与医改,在诊疗活动中成为医改的实践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医改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解放医生生产力,让医生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目的。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及薪酬制度

只有将医生从经济利益束缚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做到充分调动其参与医改的积极性。绩效改革作为医改的重点工作之一,需要医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激励作用明显的绩效考核方案,从细节着手,从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病种难易程度、患者满意度、临床科研产出与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等多个方面对医生进行考核,避免盲目追求医疗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充分体现医生劳动的技术价值和劳动量,加强对非技术服务性收入的整体约束和控制,即医生的收入要与药品收入、检查收入断开联系,更多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要注意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规、政策,结合医院管理实践,以经济管理指标为核心,医疗质量、安全为重点;以过程把控、预警分析为方法;以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医院等级评审要求为标准,明确绩效考核的目标原则,建立考核流程和考核制度,力争达到合理性、全面性。通过合理的方案制定,使医院的绩效评价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和规范化; 通过实时数据统计分析,让管理者发现经营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

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体现医务工作者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劳务服务的付出价值。以提高医务工作者 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医院要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避免浪费,做好“节流” 工作,只有多措并举,才能使医院健康持续发展,更好落实医改相关政策。

此外,也要注意做好医生薪酬体制改革工作,以三明医改的优秀经验为蓝本,让医务人员工资总额计算与医疗服务性收入挂钩,切断医院人员工资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的直接联系;医务人员的收入,仅与诊察、护理、手术、治疗等这些纯粹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与技术价值的项目息息相关,而与医生开多少药、开多少检查等彻底脱钩,医院以“工作量”而非“创收量”来核定医务人员的最终收入,使得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和人员经费占比都大幅提高;同时,医院的资源向医务人员的科研能力倾斜,可以通过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等方式,鼓励医务人员提高科研能力,从而进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这样一来,不但医生的薪酬有所提高,也可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实现双赢的效果。

在福建省医疗保障局首任局长、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詹积富看来,医保基金用于看病医疗是必须的,也只是基础,但用于健康才是最终目的。把医保基金从只能支付医疗上升到医疗和健康管护,并按人头年度打包支付。打包支付的对象是一个健康责任共担经济利益共享、县乡村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健康管护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医务人员“左手做预防、右手下处方”。

最后,医改的目的是还医疗行业以本来面貌,更有利于市场结果的自发出现,医生作为医改的执行者、主力军,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习及工作经验有的放矢,助力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用一系列的制度,以及良好的舆论环境来保护医生,让医生来保护患者。



来源:病案管理助手
作者:M博士
校对:臧恒佳
责编:崔佳慧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