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知识丨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是什么?如何判断?

 永康诗意 2022-10-21 发布于浙江

高血糖患者普遍觉得“空腹血糖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可以理解,但一晚上未进食,早起空腹血糖值反而升高了,着实摸不着头脑。

其实我们的血糖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跟饮食、运动、激素、应急状态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人体激素分泌也有昼夜规律,医学上称之为激素分泌的节律。早晨,人体的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分泌处于一天中的高峰期,这些激素都会促使血糖升高,如果患者的胰腺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那么此时空腹血糖值便升高了,这就是所谓的糖尿病“黎明现象”。

“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且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凌晨4:00~8:00左右)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黎明现象”还与精神状态、睡眠深浅及凌晨早醒等因素有关。只要夜间未发生低血糖(血糖值大于3.9mmol/L),早餐前血糖与夜间最低血糖的差值≥1.11 mmol/L(10mg/dl),就可以诊断为“黎明现象”。

当然,并不是所有晨起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都是“黎明现象”。

有些患者因夜间低血糖后,造成血糖反跳性升高,同样会出现清晨高血糖,这种情况称为“苏木杰现象”。人体出现低血糖后,会出现心慌、饥饿、手抖、出汗等症状,这都是血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应急激素分泌增多所致,会使血糖升高,只是夜间睡眠时患者症状不明显。

“苏木杰现象”与“黎明现象”的区别主要是夜间有低血糖(夜间血糖有小于3.9mmol/L)。“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的病因是不同的,处理方法也不同。如果患者出现晨起空腹血糖升高,首先要监测夜间0-4点的血糖,最好能监测2-3次,看有无发生夜间低血糖。夜间发生低血糖,则要考虑为“苏木杰现象”,治疗上需要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用量,避免低血糖发生,谨防血糖反跳。如果夜间未出现低血糖,仅是血糖升高,则是“黎明现象”,可在夜间增加长效胰岛素用量或者加用二甲双胍等药物,减少肝糖输出,降低空腹血糖值。

人体的血糖每时每刻都在波动,人体很多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等,都会促使血糖升高,唯独胰岛素能降低血糖值。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定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做好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自身血糖变化。为避免出现“黎明现象”,生活上要作息规律,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保障睡眠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