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村子的历史可以从苏东坡说起

 黄之中 2022-10-2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把历史读给你听

岩桥村坐落在桐庐江南经济开发区的东端,历史悠久。站在村北侧的幽兰山上,只见村庄随幽兰山弧形走势而建,宛如一只硕大的秤钩。

沿着新修的石级走下幽兰山进村,恬静整洁的村道两旁屋檐下,不时出现的古井格外引人注意。高出地面的石质井沿,已被时光磨得圆润光滑,井边的提水竹竿悠闲地斜靠着屋墙。岩桥原有古井十口,《王氏宗谱》记载的《岩桥八景》诗中就有《十井储泉》。诗中描述:“十井甘美味无加,井养功成众共夸。取不尽兮用不竭,管教沾润到家家。”村中王氏宗祠大门左侧的一口古井,成了王氏宗祠年代久远的历史见证。井壁周围绿茵茵的青苔生机盎然,井台光滑且凹凸不平,地面石板已有缺裂缝,旁边吊竿上的铁钩亮锃锃的。探望井中,井水如镜。王氏宗祠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这已然是一口有历史的古井了。

王氏宗祠八字大门上,高悬一方匾额,名曰“三槐堂”。据《宋史·王旦传》载:王旦父祐为尚书,以学问文章显扬于五代汉、周之际。世多称其德。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三公,此其所志也。”其后,祐次子旦为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苏东坡为其作《三槐堂记》,这就是“三槐堂”的来历。王氏宗祠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并扩建了290平方米,今称外祠堂。匾额“三槐堂”由本籍坊郭(今桐君街道)人袁昶(光绪二年进士、户部主事)所书。此匾曾一度被人用作床板,因太长,锯去一截,所以匾上如今不见落款。但三个苍劲有力的正楷大字,仍熠熠生辉。




“三槐堂”匾额

图片

民国19年(1930)王氏宗祠又扩建重修,并添建厨房。民国36年(1947),将内外祠堂相接,建大戏台,由四进改为五进,称“五明堂”,意为五子登科。现在祠堂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纵向幽深,别具一格。其间有天井三座,第三座天井内,全用小石子铺成,中间镶嵌起一只昂首奔跃的梅花鹿,面积达60余平方米。祠堂的大梁和花枋上,刻有狮子抱绣球、鹤鹿献寿等吉祥图案。牛腿上雕刻着文臣武将、凤凰仙鹤等人物与珍禽异兽。天井两侧墙壁上绘有耕读传家壁画,寄托着当时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岩桥村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百年以上的民宅。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建筑风格大同小异,都有用溪石砌成的高墙、条石门框、条石门槛,精致的牛腿、门窗花板,用青石板铺设的天井。




木雕

图片

岩桥被誉为桥之村,最著名的当然是岩桥。据《桐庐县地名志》载:岩桥,临溪之上,石梁桥,二孔,4.5米跨径,长13米,宽2.5米。明弘治年间建造,清乾隆时重修,已经历了200余年风雨。岩桥八景的第一景就是“石桥串月”,所谓“平桥低跨临溪头,桥上阑围两道周。最爱凭阑看倒影,月光穿过现双钩”。可惜因溪流改道,今已无水,旧景不再。桥头上一株巨樟,它的现状正如《古树》一诗中所描述的:“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周围还有方家桥、大桥、宝新桥、向峰桥、雷公桥。如今在幽兰山脚下矗立起幢幢新建筑,隔溪相望着老村子,不少人家门口又建起一座座石拱桥。桥头种以枣或石榴树,远远望去,众桥相连,果木相接,既整齐又壮观。

岩桥还有多处古代建筑遗址,如石佛寺、魁阁、仙观、衲庵等。石佛寺是宋、元间的建筑,位于村东马鞍山下,群山环抱,寺后森林掩映,寺前池塘如镜。据传寺内僧人曾多达数百,如今寺已不存,只剩一座在岩石上雕凿出来的石佛老爷。明万历《睦州府志》中就有元吕文矩所写的《桐庐石佛寺记》。

音频 | 王   迅

编辑 | 王雨菡 卫留行

责编 | 刘万伟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