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集的上一篇我们说过,秦国苦苦等待,终于等来了商鞅这位顶级的辅导老师。随后在秦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很多,大家之前听得比较多的是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军事等这些方面来进行分类。 本文打算换一个趣味一点的角度来描述,商鞅变法最大的成果,其实就是帮秦国弄成了两样东西: 一个大数据库和一个VIP会员体系。 一、秦国版的大数据库1、分封制的弊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很多国君作战时不能衡量自己的兵力,平时也不知道有多少土地可以利用。 这话啥意思? 就是说国君对于自己国家有多少土地,土地里面有多少是山林湖泽,有多少是可用耕地,这些耕地每年能产多少粮食。 国家有多少人口,其中老人、妇女、孩子的比例是多少,青壮年男子又有多少,打仗的时候能够组成多少兵力等等这些,其实心里全都没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 因为这就是商周以来分封制的普遍现象。 在分封制里,是天子管诸侯、诸侯管大夫、大夫再往下管。 这个等级金字塔中,上面一级只能管直接下级,跳着来不行。 比如周天子有事想直接吩咐某位大夫去办,对不起,不行。大夫只听诸侯的命令,你周天子管不着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下属的下属,不是我的下属”。 ![]() 分封制是金字塔型 这种上下级管理是没有太多约束力的,各诸侯要做的就是给周天子纳贡,参加一下重大祭祀活动,定期去觐见一下周天子,连汇报工作都算不上。 这就好比一家大公司,各个部门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账本抓在自己手上。CEO每周只能拉着各部门总监开个碰头会,至于每个部门有哪些员工,细账是怎么走的,CEO一概见不着。 某一天,公司要组织开年会,让CEO牵头负责。你说CEO上哪儿知道整个公司账面上有多少现金可用,又能抽调多少员工参与活动筹备呢?他恐怕连个活动预算都整不明白。 这就是春秋战国很多国君遇到的窘境: 我只能管到卿大夫这一层,再往下的账本我见不着哇! 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小弟一旦实力超过老大哥,就会想着给自己换个办公室坐坐。春秋的晋国那么强,不也被下面的三个部门总监给分了么? 所以商鞅的态度很明确: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存在了,必须要建立秦国的大数据库。所有数据都要对国君透明,谁也别想藏着掖着。 那这个大数据库里面主要有哪些数据呢? 人口和土地! 这两样资源是衡量农业国家是否强盛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那个推导公式吗? 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粮食---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士兵。 这个公式在古代农业社会一直都成立。 ![]() 商鞅: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了 2、商鞅建立大数据库目标有了,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去做,我们来看看商鞅用了哪些办法来实现: 第一、推行县制 如果按照之前的分封制,秦孝公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大臣,那么封出去的土地基本上就和国君没关系了。 商鞅表示这不行,老规矩要改,以后就没有分封这回事了。 在他的规划下,秦国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县,由国君直接管理。 县里面官吏的任免,由国君审批。 县里面发生的大小事情,都要向国君汇报。 如此一来,就把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给收了回来,不会再出现CEO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了。 这个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改变,商鞅直接将商周一千年以来的行政架构给重塑了。从此以后,不再存在一层一层的金字塔结构,国君的意志和命令可以顺着这一套新的架构传达到最基层。 由于这时候秦国的面积还不大,所以设立的是“县”。等到后来疆域变得越来越大,在“县”以上又多了一层“郡”。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的“郡县制”。 秦始皇之所以敢在平定六国后,毅然决然地推行郡县制,正是因为商鞅早已经在关中大地上成功推行了一百多年。 ![]() 郡县制的推行让秦王的掌控力极大增强 第二、建立户籍 小家庭制度户籍制度并不是商鞅所发明,从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主要是用于人口的粗略统计和相关税赋的征收。 商鞅在以前的基础上,将户籍制度进行了精细化的升级。 首先是拆散大家族的居住方式。那时候秦国很多百姓按照宗族的血缘关系住在一起,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这些人有饭一起吃、有事一起抗、有架一起打,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商鞅规定,男子成年之后,应当要分开居住。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两个成年男子,那么赋税就要加倍。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一是可以将大家族变成小家庭,形成后来“五口之家”的小农经济。 二是增加户口数量,从秦代开始,有一些税赋是按照户口来征收的。户数越多,能够收上来的税赋就越多。 在商鞅的努力下,集体宿舍改成了单元房,一家一个户口本。而且会实时更新,有人出生就增加户口,有人去世就取消户口。 同时为了加强管理,配套的“什伍连坐法”也火热出炉。将五户人家编成一“伍”,两伍编成一“什”。如果其中一家犯了事,其他人应该告发,否则就要跟着一起受罚。 这招其实很吓人,秦国老百姓平常过日子都要战战兢兢的,生怕哪一天稀里糊涂地跟着倒霉。这也是后人对商鞅和秦国口诛笔伐的重要吐槽点之一。 ![]() 连坐制度让秦国百姓战战兢兢 第三、废除井田制说完人口,再说说土地。 在战国时期,“井田制”几乎就是当时的热搜,谁家变法要是没有“井田制”相关的内容,那都不好意思出门打招呼。 商鞅对于经济的改革,几乎照搬了前辈“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废除已经成为生产力桎梏的“井田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允许土地的买卖。 这其中的内容在前面的文章《战国初期秦国换了邻居,原以为新来的好欺负,没想到比前一个还狠》有相对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水字数了。 在史书中,读到这里的时候,总会绕不开一句话---“开阡陌”。 “阡陌”就是划分土地的田埂,是各小块土地之间的边界。 从表面理解,“开阡陌”就是将这些边界全部打破,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去农家乐,看农村的农田也好,鱼塘也好,依然是有田埂边界的。谁家是哪几块田,一目了然,并不是说就没有“阡陌”了。 那商鞅的“开阡陌”是指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次计量标准的变化,商周的井田制是一百步为一亩,而商鞅的新标准是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很显然,新的一亩地要比原来的大很多,自然要将原来的田埂拆了,按照新的大小来重新划分边界。 而更深层次的效果是,借着这次“开阡陌”的机会,秦国可以将原有的、新开垦出来的土地重新丈量一边。 从而使秦孝公大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全部更新一遍。 ![]() 商鞅的“开阡陌”其实是重新测量 所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建议了一套有史以来最庞大、也是最完善的大数据库。 国内有多少个县、多少官吏,每个县有多少耕地、多少湖泽、多少山林、多少矿藏,县里有多少户人家、多少人口、青壮年比例等数据清清楚楚都呈现在秦孝公面前。 然后每年能收多少粮食、能征多少兵丁、能上马多大的工程,秦孝公心里就全都有数了。 国君对于整个国家资源的调度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不过有了这个大数据库,商鞅富国强兵的目标才实现了一半。因为无论人口还是土地,都只是静态的客观条件。 俗话说“事在人为”,手上的一把牌能不能打出“王炸”的效果,还得看人的积极性。 如何将秦国百姓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推着秦国这辆战车“轰隆隆”往前飞驰,这就要看商鞅变法的另一半内容---VIP会员体系。 二、VIP会员体系1、商鞅提供的工作岗位只有两种商鞅对于如何实现国富民强有非常明确的思路:耕战!也就是种地和打仗。 秦国所有的人都只要去做两件事就可以了,其他的职业在商鞅看来都是多余的。 商鞅的思想造成了后来两千年的“重农抑商”。其实不仅仅是商人,商鞅对喜欢空谈的舌辩之士、不接触社会的隐士、个体武力强大的勇士、手工业者和富商这五类人是深恶痛绝。 他认为这五种人多了,百姓就会变得不淳朴,喜欢到处乱跑,什么话都敢说,这对于国君治理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 所以商鞅希望他们怎么样呢?转职!不管你之前是什么职业,论客、隐士、侠客、工匠还是商人,通通给我转职,要么转职为农民,要么转职为士兵。 ![]() 商鞅希望就剩下两种职业 有朋友会问,人家原来的日子过得好好的,商鞅一句话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转职了吗?当然不会。不过商鞅有的是办法,请看下面几条: 1)对于贵族供养的门客,要多收税赋,这些耍嘴皮子的没饭吃,就会去种地; 2)商人不许卖粮食,农民不许买粮食,这样农民不敢偷懒,商人没生意做,就会去种地; 3)有钱人家不允许雇佣佣人,那些家政服务人员没饭吃,就会去种地; 4)不允许开旅馆,百姓就不会出门乱跑,那些旅馆老板就会去种地; 5)把山河湖泽统一管理起来,懒惰的人没办法去捕鱼虾充饥,就会去种地; 这是《商君书》中节选的几条,其他内容还有很多。 其实核心思想就一条:想尽各种办法让其他行业的人混不下去,想要吃饱饭,就只能转职去种地。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秦国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去种地。 商鞅终于满意了,现在他可以将精心打造的VIP会员体系拿出来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度”。 ![]() 二十等军功爵 2、VIP体系---二十等爵这里不得不水一下字数,将VIP1-20级简单列一下: VIP-1 公士(走上人生巅峰的起点,6元VIP首充) VIP-2 上造 VIP-3 簪袅(伙食升级,可以吃精米,还有酱和菜羹) VIP-4 不更(可以免除去远方戍边服役,这个很重要) VIP-5 大夫 VIP-6 官大夫 VIP-7 公大夫 VIP-8 公乘(从这里开始算是高阶VIP了,氪金玩家) VIP-9 五大夫 VIP-10 左庶长 VIP-11 右庶长(先秦时期是以右为尊) VIP-12 左更 VIP-13中更 VIP-14 右更 VIP-15 少上造/少良造 VIP-16 大上造/大良造 VIP-17 驷车庶长 VIP-18 大庶长 VIP-19 关内侯(封侯,李广一辈子没到VIP19) VIP-20 彻侯(人生巅峰) 二十等爵在秦汉都有实行,不过两者之间有不少差别,我们这里说的是原版的秦国二十等爵。 根据商鞅的设置,VIP等级每升一级,工资会增加50石。从一级的公士,每年50石粮食,到二十级的彻侯,每年1000石粮食,工资都是阳光透明的。 除了工资,还有绩效奖金。爵位每升一级,家里可以多分一顷土地,宅基地可以扩大九亩,还可以分到一个仆人,每个月可以来帮着干六天活,如果打仗的话,仆人也要跟着上战场。 除此之外,爵位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免除部分徭役,再比如减罪等等。 总之一句话,有了爵位,丰衣足食,要啥有啥,走上人生巅峰!
商鞅这套VIP体系一颁布出来,秦国的老百姓都惊呆了。还有这种好事? 原本那些高不可攀的、连想都不敢想的贵族爵位,现在也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搏一搏了? 胸中的热血逐渐被点燃的老秦人,很快问出了下一个问题:要怎样做,才能得到这些爵位? 答案很简单,军功!用敌人的首级获得军功,拿到想要的爵位。 商鞅:想要爵位吗?想要的话就给你好了,来拿吧!我把全世界的财富都放在这里了! 罗杰:你个憨货,抢我台词! ![]() 商鞅:想要的话就来拿吧! 事实再一次证明,只要老板给出明确的上升通道和激励制度,员工的工作热情永远用不着担心。 当时老秦人作战的热情高涨到什么程度呢? 《商君书》里记载“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老百姓听到要打仗,居然相互庆贺。 纵横家张仪在忽悠人的时候也说过,“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契人头,右挟生虏。” 虽然张仪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出来的话要打个折扣听,但应该是基于事实的,要不然也忽悠不住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在战场上遇见这样自带“狂暴光环”的敌人,六国的士卒还会剩多少的士气? 有朋友会问,这个VIP体系也不是商鞅首创啊,之前“李悝变法”的时候,魏国的魏武卒也是这一套啊,给土地、给待遇、免赋税,也是很不错的激励机制。 没错,魏武卒的机制确实是开战国之先河,雄厚的财力和明确的激励让魏武卒迅速成为战国前期第一强兵。 不过这个机制有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魏武卒的待遇是终身制的。即使士卒已经阵亡,其家属依然可以继承这些福利待遇。 久而久之,赏赐给魏武卒的土地越来越多,不用交赋税的户数越来越多,而魏国整体的土地却没有增加多少。魏国的经济和财政情况,就被这越来越沉重的支出给拖垮了。 所以,商鞅在前辈李悝的基础上,既抛出了二十等爵的方案,同时又打了三个补丁,避免重蹈魏武卒的覆辙。 ![]() 商鞅:我的军功爵制可是有补丁的 3、商鞅的三个补丁补丁一:爵位降阶继承 在商鞅的体系中,士兵立功挣下的爵位如果传给儿子继承,其爵位等级是要下降的。换句话说,不允许有人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 这一点看上去很普通,但实际上消除了魏武卒一直没有解决的隐患。 魏武卒不仅可以分到一百亩土地,家里还可以免税、免徭役。而且这土地给了就收不回来,会被一代一代传下去。 刚组建魏武卒之时,魏国处于快速扩张期,加上李悝变法的“尽地力之教”,可耕种土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这种“分蛋糕”的方式还看不出什么问题。 可魏国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一段“红利期”,随着魏国遭受齐国、秦国的两面夹击,魏武卒的有生力量接连遭受重创。 这下子就很尴尬,原先分出去的土地已经收不回来,也没有税收。而新招募的魏武卒又得按照老规矩分土地,魏国又没有那么多土地去分。 结果魏武卒就变成了魏国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战国初期的活力靓仔硬生生被生活熬成了油腻大叔。 商鞅把这些教训看在眼里,当然不会重蹈覆辙。土地可以给,但功劳是谁挣下的,这些待遇就归谁。如果到了儿子这一辈没有立下功劳,那么就不能再享受这样的待遇,之前的土地秦国是可以收回去的。 有没有例外?有!如果士卒在战场上阵亡,爵位是可以保持不变的。这也算是对士卒英勇作战的一项奖励。 对于秦国而言,这样的设定可谓非常关键,从根本上杜绝了魏武卒的窘境。 秦国的百姓想要爵位,就必须上战场立功;想要长久地保住爵位,就要一代一代地上战场,不断地为秦国开疆拓土,让秦国用最小的代价保持着士卒高水准的战斗力和战斗热情。 ![]() 二十等爵让秦军长久保持着战斗热情 补丁二:可上可下,军功核实,末位淘汰 好的公司应该是能者上、庸者下,有罚有赏。商鞅的二十等爵也是如此,并不是封赏完了就一劳永逸,而是会持续进行考核。 如果继续获得战功,可以将爵位继续提升;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指标任务,则将官们将会受到惩罚,轻者爵位降低,严重的甚至会将爵位取消。
对于将官有考核,对于普通士卒也是一样。为了防止有人在战场上划水不出力,商鞅设计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末尾淘汰制”。 战斗过程中,尤其是攻城战,每支小部队都有各自的作战任务,什么时间要达到什么进度都会很明确。率先完成的算头功,落在最后的人就记录为“末等”。如果出现两次“末等”记录,那么就会被放弃掉。
至于说这个放弃怎么去理解,大家就见仁见智了。反正以商鞅酷烈的性格,被末位淘汰的人恐怕下场不会太好。 而且为了防止士卒为了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所有的首级都会公示三天,如果没有人提出质疑,才会计算为战功。相关的待遇如果三天之内没有落实到位,县里的官吏们会被撤职问罪。
意思就是告诉士兵们:老老实实上战场砍人,别动歪脑筋,立下的功劳用不着担心,一分都不会少你们的! 这个补丁一打,好家伙,从将军到士卒,没有一个敢偷懒的。 明晃晃的KPI考核放在这,完成得好有奖,完成得不好受罚。如此鲜明的对比,让秦军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般。 ![]() 兄弟们,为了KPI,冲啊! 补丁三:高阶爵位难拿 一个首级,升爵一级,得一顷土地,有九亩地盖房子。那么努努力,上战场砍二十个人,不就可以升到列候,走上人生巅峰了? 如果您真这么觉得,那只能说too young,too simple了。 充一元能够升到VIP1,那要升到VIP20,会只需要二十元吗? 要是秦国的爵位按照这么简单的算法来执行,那么多来几个像关羽、张飞这样的猛人,运气好的话,一场战斗就可以顺利毕业。 那很快秦军里面都是满级号了,又哪里来如此多的土地去分呢? 注意哦,商鞅是说了升到VIP1要一个首级,可没说再往上也是这么算哦。 在商鞅的VIP会员体系中,有一个关键的词叫“盈论”,意思就是每一场战斗,获得的功劳是有上限封顶的。 例如每一百名士卒,由一位“百人将”统领。一场战斗下来,如果这一百人能够获得33个敌人的首级,就算“盈论”,也就是经验条拉满,所有人可以升爵一级。 那为什么是33这个数字呢? 因为通常制定作战任务的时候,要考虑人数对等的原则,将军们不会让一百人去正面对抗一千人。 所以这一百人的对手,人数也基本上是一百人左右。 在古代战争中,如果战损比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33人左右,就会面临士气崩溃的情况,必须要撤退了。 换句话说,要想完成升级,一场战斗的结果必须是大胜,要将敌人彻底打崩才行。 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两国交战,双方都是正规军,都会有系统性的日常训练和精良的武器装备。 虽然秦军的战斗力是战国公认的最强,但要形成这样的碾压局,还是很难得的。 战场上像电视剧里那样一刀一个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 小分队有指标,放眼到整个战场,对于指挥的将领来说同样有KPI考核。攻城战能够获得首级8000以上,或者野外战斗能够获得首级2000以上,就算是“盈论”,全体都能升爵一级,否则免谈。 如果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人来做参照,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这位大哥戎马一生,战绩彪炳,获得的首级接近百万。那他爵位的情况怎么样呢? 白起在史书中出场的时候,爵位是左庶长,后来累积战功升到大良造,获得称号“武安君”。这段升迁用了多久呢?差不多16年! 以白起的军事天赋尚且需要这么多的时间,换成其他人又需要多久? ![]() 爵位要升到像这位一样,需要的功劳可海了去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艰难呢?《秦本纪》、《商君书》中对于二十等爵的细节操作记载不是太多,我们可以从爵位制度与秦代非常接近的汉代记载中做一个参考。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中有这么几条记载: 1)“斩捕首虏二级,拜爵各一级;斩捕五级,拜爵各二级;斩捕八级,拜爵各三级;不满数,赐钱级千。” 两个首级升爵位一级,五个首级升爵位两级,八个首级升爵位三级,如果有零头,就折算成赏钱。 很明显,不是我们理解的砍一个升一级,越往上,需要的功劳呈几何级数上升。 2)“斩首捕虏,毋过人三级,拜爵皆毋过五大夫” 这里有明确的晋升限制了,哪怕一次战斗打出超神表现,升爵的时候最多连升三级,而且爵位上限是“五大夫”这一级。 基本可以认为,普通平民通过砍人累积战功,“五大夫”就是晋升天花板了。 3)“首虏不满数者,藉须复战。军罢而不满数,赐钱级” 一次战役期间,如果首级不够升一级,可以通过多次战斗进行积累;如果仗都打完了还不够数,那对不起,副本进度清零,之前的首级折算成赏钱,要想升爵只能等下次重头再来。 4)“能斩捕君长有邑人者,及比二千石以上,赐爵各四级” 普通小怪和精英怪的经验值不一样! 如果能砍到有爵位有食邑的,能到比两千石的,就不受之前的限制,砍一个爵位升四级! 这条看上去简单,其实最难。比两千石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VIP19关内侯了,这种人物在战场上至少统兵几千人。 真以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那么简单?秦军士卒个个都是吕布,开着无双往里冲? ![]() 商鞅:高薪不是那么好拿的 汉代的军功爵制相比于秦代有不少的改动,但整体框架和逻辑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个大概。要成为高阶VIP,有着种种的限制和条件,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小V的圈子里混。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战国时候的老秦人来说,商鞅的这个会员体系已经是前所未闻的创举了。以往坚不可摧的阶层壁垒打开了一个巨大的上升通道,曾经高不可攀的爵位和待遇,现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获得了。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能够获得房子和土地,还可以免除徭役。 很难想象这些待遇对于两千多年前的老秦人有着多么强大的激励作用,也许这个问题魏国最有感触,因为它很快就将直面永久加持了狂暴光环和嗜血光环的战国第一强兵---大秦锐士! 结语到这里,商鞅变法的两个核心“大数据库” “VIP会员体系”已经全部建成,他所有的动作都是围绕着这两块来进行的,而且执行得非常成功。 从工作的角度看,秦孝公找来商鞅这个辅导老师之后,秦国的国力蹭蹭往上涨,效果很明显。 但公司是公司,自己是自己。 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来说,商鞅是不是做得完美无缺呢? 请看下集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如果觉得不错,那么关注一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