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中国历史301:开国60年后,得益于文官政治的成熟,明朝迎来了仁宣之治

 金色年华554 2022-10-22 发布于江西

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

 点击上方右侧声波符号听音频
图片

释读中国历史——宋朝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清斌

欢迎您来到我的专辑,缤纷历史清清讲。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征讨蒙古的回军途中,走到榆木川在军营里突然驾崩。当时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主持朝政,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使得皇位的继承变得扑朔迷离。按理说,有太子这个法定的继承人在,这不应该是个问题,问题就在于朱棣当初立太子的时候犹豫不定,相应的满朝大臣们也跟着摇摆。
太子朱高炽身体有残疾,而且性格过于温和,朱棣并不大喜欢他,而喜欢跟自己性格更接近的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在靖难之战中屡立战功,尤其在朱棣被盛庸击败心灰意冷,觉得自己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强弩之末了,想要退兵的时候,正是朱高煦率领部队赶来救援,从而改变了战争的走势。当时,朱棣非常高兴,拍着他的后背鼓励他说:世子身体不大好啊,你加油干吧。世子就是指朱高炽。
他的这个态度让朱高煦产生个错觉,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取代大哥的继承人位置。等到要立太子的时候,武将们很自然地倾向于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边倒地支持朱高煦。但文臣们经历了朱元璋和朱棣这种从战场走下来的专制皇帝后,更倾向于仁厚的朱高炽。最后,因为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就是他的孙子朱瞻基,这才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图片

但朱高煦并不死心,抓住一切机会谗言陷害、造谣中伤,好几次弄的朱棣差点把太子给废了。另外,朱高煦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朱棣在出征途中驾崩,导致朱高炽即位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
关键时刻,内阁学士杨荣和几个皇帝身边的人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安排好人让一切照常,一路上竟然没人发现皇帝已经死了。杨荣自己当天夜里就出发,火速赶回京城,安排好朱高炽即位的各项事宜。
正是杨荣当机立断的周密处理,朱高炽才顺利地即位,就是明仁宗。不过他在位不到1年就去世了,儿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
朱瞻基从小就受朱棣的宠爱,性格开朗举止整肃,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都说他有君王的贵相。朱棣很注意对这个孙子的培养,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还特意让姚广孝给他当老师。
姚广孝是个和尚,通晓儒学,他是朱棣靖难起兵的主要策划者,是朱棣的军师,也是朱棣最为敬重的人。但他淡泊名利,朱棣当皇帝后,他拒绝还俗,只当了个太子少师的荣誉职务,但他对朱棣的影响很大,被称为“缁衣宰相”。
图片
朱瞻基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对一些事情的见解都很独到,让朱棣越发喜欢他,可以说他爹的太子地位全是靠他给稳固住的。
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期间,强调以文治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摒弃了明成祖的一些好大喜功的做法,让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
这一时期没有了以往的政治大清洗,明仁宗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赦免了很多建文帝大臣的家属。明太祖、明成祖时期政治空气很紧张,大臣们都看皇帝脸色,轻易不敢说话,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气氛平和下来,君臣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们父子都注意整顿吏治、慎用刑罚,经济方面体恤百姓,发展农业生产,还减免赋税,鼓励部队屯田、鼓励垦荒种植兴修水利,这些使得政治环境清正廉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在对外政策上,也从战略进攻转为积极防御。当时蒙古被明成祖连续的打击已经没能力大举南侵了,明朝利用这样的有利时机,以防御为主,大大缩减了军费开支。出于同样的考虑,明宣宗还放弃了安南,就是越南,虽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但也让安南永远地脱离了中国版图,从中国的一个省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藩属国。
朱瞻基即位的时候,历史的轨迹似乎有重复的迹象,就是争位失败的朱高煦效法朱棣靖难,也造反了。
图片
在朱棣确立了朱高炽太子地位后,把朱高煦赶到了他的封地乐安州(山东惠民县),但他心怀怨恨,一直积极地准备谋反。明仁宗一直感念兄弟之情,对他还是相当不错的。
明仁宗病逝的时候,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朱高煦打算半路上截杀他,但太仓猝了没成功。明宣宗即位后,对他也很容让,结果他以为对方软弱无能,更加骄狂。到底,在公元1426年,就是明宣宗即位的第二年,起兵造反。
经过杨荣和夏元吉一番缜密的分析考虑,明宣宗御驾亲征。结果朱高煦害怕了,当大军包围了他的乐安城的时候,明宣宗反复劝降,他居然不顾部下的阻拦,偷偷从小路出城投降了。
当时明宣宗并没有杀他,但到监狱探望他的时候,他居然脑抽地故意绊倒明宣宗,结果明宣宗让人用300斤的铜缸扣住他,但这家伙的确有劲儿,居然把大缸给顶起来了。明宣宗一生气,让人在铜缸周围点火,把他活活烤死在铜缸里了,他的几个儿子也被杀了。
朱高煦的造反就这样闹剧一样地收场了。
仁宣之治得益于以文治国的理念成就的成熟文官政治,也使得大批文官中的“名臣”脱颖而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杨”。
三杨是指三位姓杨的内阁大臣:杨荣、杨士奇和杨溥(pǔ)。

图片

三杨其实都是建文帝的旧臣,在朱棣时期,他们都是太子党,所以朱高炽即位后,对他们委以重任。他们是仁宣时期主要的辅政大臣,又都是内阁学士,而且任职又都非常长(杨士奇在任43年、杨荣37年、杨溥22年),是从建文帝一直到明英宗的五朝元老。正因为这样,内阁制度发展到他们这个时候,内阁的权力开始全面超越六部的权力,所谓“三杨用事,政归内阁”。这时候的内阁成员,已经由原来皇帝的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
明朝跟汉朝、唐朝相似,挺过了二代领导的瓶颈危机后,社会开始稳定,接着就出现天下太平的治世。明朝从创立开始,到仁宗、宣宗时期,已经过去60年了,这时候的社会平复到了一种正常的状态,呈现出政治清明的治平景象,后人称这一时期为“明代的黄金时代”。
好了朋友们,这一期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