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王的第一正妃,《诗经》改写认知,难怪会爆发三监之乱

 百家杂评 2022-10-22 发布于江苏

《大戴礼记》记载:“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通常理解,周文王姬昌13岁时与太姒生伯邑考,15岁时与太姒生周武王。

姬昌在位五十年,大约12岁继位,享年在62岁左右。以此推算,姬昌去世时,姬发大概45岁左右。姬昌去世后大概10年左右,姬发也去世了,当时他的长子周成王还处于襁褓之中(出自史记)。因此,姬发大概在50岁左右才与邑姜(姜子牙之女)有了第一个儿子,然后像开了机关枪一般,又生了四个儿子,不包括因夭折而没有被记载的。

作为西部霸主的儿子,姬发50岁之后才有第一个儿子,显然不合常情。尤其是姬昌去世时,如果已经45岁的姬发还没有后代,姬昌又如何敢把王位传给他?

因此,古史记载的姬昌、姬发历史,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揭示史书隐藏了一个重要人物,故而导致了上述疑问。

周文王的第一正妃,到底是谁?

《史记》记载:“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

所谓“太姒”,有莘国(今陕西合阳县东南)人,据传莘国是大禹建立的。因此,周文王娶太姒,可能需要整合散落在西部的夏人势力。

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在渭水河畔,姬昌遇到太姒,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来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姬昌决定迎娶太姒,由于渭水无桥,姬昌决定以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亲迎太姒,场面十分盛大。

总之,无论史书还是传奇传记之类,都认为姬昌正妃为太姒,还夸她“太姒最贤,号曰文母”。

然而,《诗经·大雅·大明》中有一段诗歌,却清晰地表明姬昌第一正妃另有其人!

《诗经》:“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所谓“大邦有子”中的“大邦”,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能是“大邑商”,其中的“子”是指未嫁的女子。

因此,诗经所说的是姬昌娶了商女,造舟为梁,场面非常盛大。以商女的国家背景来看,她只能是姬昌的第一正妃。刘向《列女传》记载的婚礼场景,完全照抄诗经,只是把女主角改成了太姒。

诗经的这段记载,并非孤证,在其他文献上可以得到印证。《周易》记载的“帝乙归妹”,《竹书纪年》中记载姬昌在帝乙二年伐商,理由是为父报仇(季历被文丁囚杀)。

综合诗经、周易、竹书纪年来看,姬昌继位之后,为了给季历报仇,于是出兵攻打商朝,实际估计是在边疆搞事,而帝乙不愿劳师远征,为了安抚姬昌,就与周人和亲,将妹妹或女儿嫁给了姬昌。

过了一些年,“归妹”可能生病去世,于是姬昌又娶了太姒,即诗经中所说的“于周于京,缵女维莘”,她与姬昌生下伯邑考、姬发等人。所以,太姒是姬昌的第二个正妃。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的正确解读,是在位第15年生姬发!

姬昌继位时的大概12岁左右,帝乙第二年时,他娶了商朝王族之女,之后再娶了太姒。因此,“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生武王”就不可能是姬昌15岁生姬发,而必然是在第二次正式婚姻期间,即在位第15年生姬发,当时姬昌大约27岁。

姬昌在位50年,去世时姬发35岁,按照史记周成王“襁褓”之说,姬发大约40岁左右生下周成王。但姬昌将王位传给没有后代的姬发,依然不可思议,因此“襁褓”之说应该不可信。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其中一篇文章叫《清华简·系年》中提到“成王践伐商邑,杀彔子耿(武庚)”,说明周成王亲征平定武庚之乱的。既然如此,周成王的年龄至少应该在10岁以上,否则不太可能千里跋涉。

由此可见,帝乙二年“归妹”嫁给姬昌,婚姻维持了10年左右,此后姬昌娶了太姒,他在位第15年时生了姬发,去世时姬发大约35岁,姬诵(周成王)至少已有数岁。《竹书纪年》中,宋代以前的摘要记载是姬发享年45岁,与上述推断吻合,后世记载的是姬发享年54岁,大概是抄录时的误写。

关于姬昌、姬发的年龄,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即“姬昌享年97,姬发享年93”,但姬发去世前三年才伐纣,难道姬发在90岁时亲自率领更老的姜子牙、稍微年轻一些的周公旦等人远征商朝?毫无疑问,这种说法不可信。

“归妹”嫁给姬发,他们有没有后代?

既然姬昌的第一个正妃是“归妹”,那么他们有没有育有后代呢?周代的大贵族嫁女,往往会陪嫁数个适龄女子,目的是为了增加生下儿子的概率,确保联姻真正成功,而其他女子生下儿子,最终都由主母来养,都算主母之子,因此“归妹”与姬昌的十年婚姻中,无疑应该育有后代。笔者认为,管叔、蔡叔和霍叔极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儿子!

周武王去世之后,监视武庚(纣王之子)的管叔、蔡叔和霍叔,竟然伙同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三监是周人,既得利益者,却与武庚建立信任关系,而一起叛乱反周,无疑有些反常。

如果管叔三人是“归妹”之子,那么就更能说得通了。起初,管叔是嫡长子,本来可以继承周人江山,但“归妹”去世太姒到来,他逐渐沦为了庶子,姬昌称王反商之后,管叔因为特殊身份注定与王位无缘;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旦摄政,让管叔有了争权的想法,于是才与外甥或老表的武庚串联反周。叛乱时,当时周初政局不稳,可以要挟周朝朝廷更大的利益;如果武庚成功,那么作为亲属的他们,也可以获取很大的利益,怎么看管叔三人都不亏。当然,他们三人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周公旦,最终叛乱失败,彻底失去所有。

问题在于,既然姬昌第一正妃是“归妹”,为何史书上却全都说是“太姒”呢?

原因很简单,姬发、周公旦等掌握周初大权的人,都是太姒之子,他们自然要淡化“归妹”,乃至否认她,由此来确立太姒的正统地位,春秋战国时又把商朝妖魔化,自然不愿承认商周有过联姻,不承认仁义的姬昌会娶邪恶的商朝王族之女,于是“归妹”就没有出现在正史中,只在相关文献中留下寥寥的几句话。

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以“归妹”来看,果不其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