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开孩子“有效沟通”模式?家长绕开4个误区,掌握沟通技巧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0-23 发布于上海

说起“沟通”这种行为,很多人都会莞尔一笑。

这种行为太常见了!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沟通,我们使用语言,与家人朋友沟通,与列车员、售货员沟通,与街里邻居沟通……

然而,小张却发现自己跟儿子慢慢的无法沟通了!

今年8岁的儿子,最近格外调皮。

张妈妈让儿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儿子偏偏跟同学打架,在家里让儿子保持地板的清洁,儿子偏偏乱丢垃圾。反正只要张妈妈说“往东”,儿子准“往西”,张妈妈气的没办法,只好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检测结果,更让小张一头雾水。心理医生说,张妈妈与儿子的沟通方式有问题,没有做到“有效沟通”。

张妈妈心想,“沟通”不就是“说话”吗?自己作为妈妈,还需要考虑“沟通方式”和“有效没效”吗?

在医生的解释下,张妈妈逐渐明白过来。

原来,张妈妈与儿子沟通,特别喜欢用激将法,儿子小的时候,张妈妈一用激将法,儿子就会乖乖听话,但儿子长大后,却不喜欢妈妈的激将法,因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张妈妈善用的“激将法”,导致与儿子的沟通是无效的,那么,“无效沟通”“有效沟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是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正如字面意思,与交际对象沟通,并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个过程就可以称为有效沟通,它与无效沟通是相对的。有效沟通的判断标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话者能够清晰、全面、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听话者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并给予反馈。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很多沟通都是无效的,特别是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

在我国,很多父母与子女沟通时,说话都很“含含糊糊”,表达并不清晰、明确。这样子女就无法直接领会父母的“真正意图”,这种言语运用的委婉,只会导致“沟通无效”,交际失败。

案例一:兰兰的妈妈今天工作特别忙,无法接送兰兰放学,于是在吃早饭时,对兰兰说今天由爸爸接送她放学。兰兰愉快地答应了,在放学的时候轻松找到了爸爸,两人开心的回到了家。

案例二:小明这次考试成绩退步了,妈妈本想安慰他,不料看到小明正在打游戏,于是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啊!就考了这么一点分。”此后,小明的自信心受挫,更认定了自己是个笨蛋,成绩迅速下滑。

案例一是“有效沟通”,案例二是典型的“无效沟通”,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能够认识到“有效沟通”“无效沟通”完全是不同的效果,沟通是一门学问,绕开这几个误区,沟通才会更有效。

沟通的四大误区

1.话重复次数越多越好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嘟囔”“唠叨”,很多宝妈觉得孩子记不住,有些话唠唠叨叨说了很多遍,特别是让孩子独立做某件事的时候。当然,这是宝妈们挂念孩子的表现,因为太担心孩子,所以才会强调很多遍。

其实,很多话说一遍孩子就能听清,也能记住,完全不用重复太多遍。过度“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的,更不利于孩子与父母的良好沟通。

2.越严厉说的话越有威严

很多宝妈都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永远拥有绝对的权威,父母批评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越严厉才会更有威严。这种做法有待斟酌,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证明,父母对孩子太严厉,孩子的心灵是会受到伤害的。

父母与子女的最佳关系,应该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关系。

3.说话要隐含,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伤心

含蓄美,是中国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很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无法做到简单、明确。在谈论到有些比较隐秘的话题时,宝爸宝妈们总是拐弯抹角,很多父母认为说话要隐含,这样才不会伤害到孩子。

殊不知,说的过于隐含,就变成了“辞不达意”。言辞含含糊糊,孩子就无法正确领会父母的意思,沟通当然也是无效的。

4.暴力最容易解决问题

据调查研究显示,孩子们遭受的暴力中,最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就是家庭暴力,其次是校园暴力。暴力无法解决问题,打骂孩子并不能让孩子变成预期的样子。有些家庭的“暴力沟通”,只会伤害孩子弱小的心灵,把孩子推进无尽的深渊。

三大沟通技巧,轻松应对

语言是一门艺术,交流也需要技巧。谨记三大沟通技巧,沟通才会更有效!

1.努力做孩子的聆听者

在交际过程中,父母更多时候是扮演着“命令者”的角色,孩子只能乖乖听从,不能顶嘴,也不能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看法。因而,角色的转换对沟通很重要。

努力做孩子的“聆听者”,父母应该认真听从孩子的建议、观点和想法,虽然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稚嫩,但父母的“聆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沟通本就是相互聆听、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上下级的命令关系。

2、控制自己的脾气,温和沟通

很多宝妈宝爸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看到孩子不争气的样子,就会气不打一处来,本来想平静地沟通,不料话一出口就火气十足,结果孩子也不甘示弱。这样沟通的结果,只会让父母和孩子的矛盾更激烈。

因而,宝爸宝妈们千万不要在气头上与孩子沟通,这时双方都不够理智。如果火气大,不妨深呼吸,平复一下心情,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与孩子进行温和沟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合理运用语言

人们能够交际,都依托于“语言”这种工具。语言艺术博大精深,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语和语气说出来,往往能达到不同的效果。

比如说;“快点给我写作业去!不写完作业不准吃饭。”“完成作业,我们就可以开饭啦。”两句话同样的意思,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完全是不一样的效果。因此,宝妈们在与孩子沟通时,不妨换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合理灵活运用语言。

家庭教育与有效沟通

约有八成的家庭都依赖于“语言”来开展家庭教育,而用自己真实的行为来教育孩子的不超过一成。

也就是说,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倾向于“说”,而不是“怎么做”,这与我们的教育背景、教育习惯有关。

单单撂下一句命令的话,而不说明理由,孩子可能会迷迷糊糊地服从,但不会理解父母的真正含义。父母做的所有事情,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忘记了考虑孩子的真实感受。

此刻,“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认为正确的东西,孩子或许会认为不一定是正确的。

要想让孩子接受和信服,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只有有效沟通了,孩子才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也会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有效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助推力,只有父母和孩子认真、有效的沟通,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家庭教育,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沟通。

“无效沟通”只会让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拉越远,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动向,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意思,结果只会让孩子和父母的代沟越变越深。掌握沟通技巧、绕开沟通误区,合理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才会更亲昵、更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