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塔黄如何繁殖?
其实塔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长得并不高大,它就像高原上其他的植物一样,紧贴着地面生长。在它开花之前,长得真的跟白菜一样,绿色的大叶片,在寒风中艰难生长。塔黄这种“装白菜”的状态会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营养,积蓄能量。当气候适合的时候,塔黄会穷尽所有的能量用来开花,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长到两米左右的高度。而等花谢结果,种子成熟之后,塔黄也就走完了它的一生,凋零枯萎。由于塔黄生存的环境十分恶劣,那里没有足够多的昆虫帮助塔黄授粉,不过还是有一些小昆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挣扎,而塔黄选择和一种叫迟眼蕈蚊的昆虫合作,用自己的部分种子来交换授粉机会。塔黄的花朵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迟眼蕈蚊的光临,这些昆虫在塔黄的花朵内完成交配并产卵,迟眼蕈蚊的日常活动能帮助塔黄授粉,但塔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迟眼蕈蚊将卵产在塔黄的子房内,当种子成熟的时候,迟眼蕈蚊的幼虫也孵化出来了,这些幼虫就以塔黄的种子为食。好在迟眼蕈蚊只吃掉三分之一的塔黄种子就能羽化成成虫,那么剩下三分之二的塔黄种子就会随风飘散到各处,待气候适宜的时候发芽成长。
2、塔黄如何抵御风寒?
塔黄生长的位置大致位于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附近,这里常年低温严寒,寒风瑟瑟。塔黄之所以能在严寒的环境下生存,得益于它们特殊的花序结构。塔黄的叶片很大,生长十几年后能向上伸出一个粗达10~20厘米、高达70厘米的巨大花序,这样的花序挺立在空旷的山坡上,自然难以保持热量,也无法抵抗夜间的低温。但是塔黄利用它们的苞片自建了一座温室:它的苞片,也就是那一片片像白菜叶一样的部分,每一片都向下翻卷,盖住了下方花序中的花,这样的结构能带来一定的温室效应,具有保温的作用。根据测定,在西藏亚东,夏天正午大气的温度为13℃左右,而塔黄“温室”内花序周围的温度是27℃~30℃,这个温度非常适合花朵的发育。到了晚上气温下降到零下5℃以下时,这些花序的温度还可以保持在4℃~6℃,可以避免被冻伤。其实在喜马拉雅山生长的很多高寒植物都有类似的结构,比如天山雪莲植株下部的叶子为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上部的叶子则变态为苞片,而且是淡黄色的,可以起到温室屋顶的作用,保护整个花序在温室中生长发育。雪莲同塔黄一样,也是在开花结果之后就结束了生命。
虽然塔黄并未被列入国家保护植物的名录中,但由于它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而且观赏性极高,会遭到一些路人的采摘。而一颗塔黄长成拥有高高的花序的状态,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任由采摘,那么未来塔黄可能会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你可能会问,能不能将塔黄移植到平原地带或者温室中进行人工栽培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塔黄对环境特别敏感,它们已经适应了高原严酷的环境,如果把塔黄移植到气候温暖的地带或者种植在室内,它们反而长得不好,甚至无法存活。如果有机会前往川藏线旅行,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喜马拉雅山雪地边缘地带,发现一棵棵鹤立鸡群的塔黄时,记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