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10-24 发布于山东

01

语文课堂必须真探究,

才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  庄美珍

欣赏了程翔老师《窗》的课堂教学,我感觉可用两个词来形容这一节课,一个是“朴素”,一个是“深邃”。说它朴素,是因为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平平常常,教学效果实实在在。说它深邃,是因为这是一节名副其实的探究课,在程翔老师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精心设计的引领中,学生思维火花四溅,思维能力在探究中不断获得提升。

一、探究方向,明确

程老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我们这节课叫探究课,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把课文再看一遍。”在学生看课文的间隙,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

《窗》探究课 

一、确定文体  

二、阐述依据  

三、找出败笔  

四、课下探究

写完后,他又直截了当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主要干的事情,是三件事:一是确定文体,二是阐述依据,三是找出败笔 。”然后他对每个环节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做一下补充。一节课就这样拉开了探究的序幕。我以为,程老师这样的导入可以说简洁明了。学生一看板书,一听介绍,一下子就明白了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去就能跟着老师往下走了。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候,我们老师在导入这一环节,打着激发学生兴趣的旗号,可谓绞尽脑汁:故事导入,音乐导入,画画导入等等。于是,课堂教学在轰轰烈烈或妙趣横生的场面中展开了。当然,之后的课堂教学若能与开场一样,那是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开场用力过猛,后面索然无味,倒不如备课时让导入简洁明了,而把备课精力放在教学重点处,岂不是更好?本节课要掌握哪些内容,如能像程老师一样清楚告知,我想,学生心里有底,学习积极性哪能不高?

二、探究过程,有序

《窗》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说。程老师曾在《小说〈窗〉的理解与教学》一文中说过:“教师大都把理解人物的善与恶作为教学重点,这固然可以,但是善与恶的主题是显性的,以理解和掌握这个主题为教学内容,很容易上成道德说教课。其实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用隐喻的手法揭示人性之恶。阅读这篇小说,重点是学习隐喻的手法。”

怎样引导学生探究“隐喻”这种手法?程老师就选择了从“确定文体”入手。关于“确定文体”这部分的探究,学生很快就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小说。接着,程老师开始了本节课的第二项探究内容“阐述依据”。课堂上是如此演绎的:

师:第一件事比较简单,第二件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你们能否用充分的理由阐述这是一篇小说?

生: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而这篇文章三要素都具备。

师:首先就不能说服我,你说是不是好多文章都有人物,相当一部分文章都有情节,很多很多文章都有环境。这是构成小说最本质的因素吗?由此可见,你们暴露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对小说的认识是有问题的。你们并没有认识到小说这种文体最本质的问题。探究是要深入下去的,是要抛开老师过去传授给你们的那些东西……找一找,哪里提醒你这就是一篇小说。

生:说它是小说的原因,是因为它是虚构的,它不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发生的事情。

师:他说了什么,同学们?虚构。你怎么能证明它是虚构的?

至此,“虚构”的口子打开了,学生在程老师的引导下迅速地对各个文段进行挖掘,一个比一个回答更加深入,探究氛围愈加浓厚。“你怎么能证明它是虚构的”这一问题的探究结果很明朗了,第二件事的探究可算是圆满了,可程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他说:“但我觉得我们探究得不够,还得深入地探究,就像潜水一样,要潜到水的深处。既然是虚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起来了,于是,学生又谈到了人性,程老师继续追问:“他又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人性的?”之后,本篇小说的教学重点“象征”(象征和隐喻在西方基本是一致的)这一小说创作的方法就在探究中呈现出来了,它的主题也在有序的探究中为学生所理解:我们对自己内心深处人性恶的一面如果不加以警惕的话,这个恶的一面就像是一个魔鬼,就会把我们美好的东西全都破坏掉了。    

最后程老师进行了总结:“小说作家他的敏锐之处就在于他揭示出了这样的人性,而且又把这种人性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当然这个延伸是虚构的,但这个虚构不等于虚假。因为这种人在生活中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尽管可能数量不多。另外他提醒我们,一旦我们有这种想法,就要及时扼制住它,不要让它发展下去。同学们,我们到此为止是不是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小说的本质特征,我们刚开始说的小说特征是三要素,那太浅表化了。”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若要让学生能做到真正的有效的探究,首先老师要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教学重点,就如程老师,他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象征这一创作手法。其次,引导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由浅入深,这样学生的思路才会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展开。就如本文探究的问题,从“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到“为什么说它是小说”,到“你怎么能证明它是虚构的”,到“为什么要虚构”,再到“用什么手法虚构”,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有梯度的,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向文章纵深处迈进,使得整节课的教学在追求简单中达到了深刻。于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有序地探究中提升了。要知道,语文学科素养中相当重要的是思维能力。

三、探究欲望,强烈

要做到真探究,我认为,光有明确的探究方向和有序的探究过程是不够的。老师还得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才行。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老师用心、用情的。

记得主持人卢红伟在介绍程老师的时候,不吝溢美之词:“……我们钦佩于他课堂上展示出来的丰富的知识和儒雅的气度,我们痴迷于他脸上自然的微笑和堪称专业的朗诵。”是的,程老师整节课呈现给学生的声音、笑容,让人听了、看了很舒服。课上,他弯下身子微笑着问了一个女生:“你找到了吗?还没找到。那就听听别人的,好吗?”当一个男生分析得有深度的时候,他立刻给了一个评价:“我知道你很善于动脑筋,你将来前途无量。”你想想,回答不出来的听了他的话,不会尴尬,甚或暖暖的;回答好的,有了他的评价,豪情满怀,那是肯定的。整节课,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哪能没有探究的欲望?

纵观整节课,我们还能发现,程老师正如主持人所说“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大家”。有真才实学,老师才有深度,才有资格配得上“真性情”三个字。有真性情,老师才能有本事带着学生真探究。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情。”陈日亮老师读到此句,也颇有感触:“但有不少语文教师之所学,竟成不了性情,却成了惰性。”的确如此,惰性阻挡了我们老师探究的脚步。老师若没有探究欲望,止步不前,学生何来探究欲望?因而,追本溯源,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得从激发老师自身的学习欲望与探究欲望开始,因为学生是跟着老师走的。所以,当务之急,我们得潜心研究,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语文老师,像程老师一样。

程老师能让一节课在朴素中见深邃,于简单中见深刻,了不起啊!在课上他还这样说:“语文课的逻辑性、严密性、缜密性一点也不亚于数理化,千万不要认为语文课可以大概摸它两口,绝对不行。它是非常严肃的,非常严密的。”听他此话,再仔细回想他整堂课引领学生探究的点点滴滴,不能不让人佩服!程老师的这节课分分秒秒都在提醒我们:语文课堂必须真探究,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02

简约本真,谓之大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七十中学  李莉萍

年有幸参加了一次人文教育论坛活动,学习结束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叹于那些名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精彩的火花,也感慨自己的教学课堂单一乏味。这次再到济南,又可以跟许多同行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教学,倍感珍惜。

为期三天半的学习日程安排的很满,虽然忙碌但是充实,转眼已经到了最后一天早晨,会堂里来的人还不多,我看见一个修长的身影缓缓移步到第一排,我仔细瞅了瞅,那不是程翔老师吗,在很多听课老师、学生都还没有到的情况下,程翔老师已经早早的来到会场,做好上课的准备了。我听到其他同仁在小声的议论说此行就是想听他的课,我心里暗暗赞同。

程老师此次教授的篇目是小说《窗》,正式开始课堂教学了,我也和学生们一样正襟危坐,仔细聆听。程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以四个问题贯穿课堂教学:

一、确定文体

二、阐述依据

三、找出败笔

四、课下探究

第一个问题虽然简单,学生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但是我明白程老师此举是希望学生明确文体,只有文体明确了,阅读才更有针对性,才能提高有效阅读能力。就如程老师点拨学生时所说的,读文章要以解读文学作品的规律去读,以不同的文体规律去解读。

紧接着程翔老师让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要他们说一说是以什么依据来判定文体的。这下学生被难倒了,他们虽然能很快的确定本文的文体是小说,但是高中学生在阐述依据的时候依然如我们所教的初中生时一样,给出的答案是小说的三要素。很显然这个答案是很浅表的,这也恰恰印证了程翔老师在后来的讲座中提到的很多老师在文体特点的教学是不到位的,他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再想一想。说实话听到这里,我也不禁产生疑问,什么才是确定本文是小说的最根本最关键的依据呢。三要素是浅表的,那什么才是最根本最本质的特点。

学生的深刻思索再加上老师的悉心引导后,有学生准确地回答了出来,“这篇小说是虚构的”。程老师带学生更近一步深度挖掘“没错,虚构是小说的最本质特点,那么哪里看出来是虚构的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又再次回归文本。

“假如自己在医院的病床上,是什么心理?”

“想早日康复。”

“而主人公不是想着康复而是窗外,这种心理是反常规的。”

“除了第六段是虚构的,还有其他段落吗?|”

这时候学生纷纷像开了窍一样,找出了小说中很多段落细节都是虚构的,与现实是不符的,是作者故意那么写的。当时我心里就在想:优秀的教师真是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节奏,引导学生去探究,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的心理步伐,让学生想的深刻,学的轻松。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明白了小说的虚构性,反常规的特点,自然也就明白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哦,原来是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那就是人性,小说作家敏锐之处就是揭示人性,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两个人的善与恶放大化。这样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也突然明白原来小说中的那个“床位”已经不是仅仅是一张病床那么简单了,而是象征着一切机会。

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上三四两个问题没有时间再进行深入探讨,不过师生对前两个问题的探究已经足以让整堂课精彩纷呈。

纵观程老师的课堂,从导入到研读,从目标到环节,从提问到评价都做得简简单单。但恰恰是这种朴实凝练的课堂教学达到了一种简约而有效的教学效果。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更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上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节课在程老师的循循善诱与学生的积极思考中深入升华,深度与厚度并存,思维与技巧同具。真可谓简约本真,谓之大成。

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对学生的点拨启发都有很多不足。我要以程老师为榜样,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摒弃华而不实的教师表演,积极提升自己,做名本真教师,回归本真课堂。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4)》,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