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钩玄最新章节

 新用户99775517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前言

本书名为《经方钩玄》,是力图探求“经方”精深道理之义。

我们都熟悉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一段话:“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里,有对医生学术态度的告诫,即“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而我们在其中还体会到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对经典的敬畏感。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既充满了对年轻人无所畏惧、努力拼搏的赞誉,也充满了对缺乏经验行为的担忧。学习三年中医理论,再做三年中医临床,这远远不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复多次,探索未知,才是学医之路。中医界有个共识,即“到了五十岁才真正懂中医”。这句话的确有道理,而道理的精髓就是经验积累。事必亲躬,个人临证的直接经验固然很好,但人的精力有限,存在着认知瓶颈,所以间接经验意义重大,而经典就是最靠得住的间接经验。

《论语·为政》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是圣人,到了七十,可以从心所欲,但是前提是“不逾矩”。“矩”从何而来?显然来自先贤的经验和教训。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是我国第一部误诊误治学专著,因为很多医生“误汗”“误下”,致使病变多端,仲景用丰富的经验予以化解,所以才堪称“医圣”。经典就是我们临证的“矩”。孔夫子尚且“不逾矩”,何况吾辈乎!因此,通晓经典,尊重经典,应该是医者的基本态度。

什么是“经方”?经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方是指《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之一的“经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谷之辛,致水火之济,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的含义是以“医经”指导之方,“经方家”就是以方治病的医家。有人将经验方也称之为经方,这毫无道理。

狭义的经方是指仲景《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26方。如果说《伤寒论》是对传染病诊治的经验总结及误诊误治的教训总结,那么《金匮要略》则是对临床杂病的经验总结。仲景通过这些经验及教训,构建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确立了中医诊断及治疗法则,为后世立下了临证之“矩”。元代朱丹溪谓:“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将仲景之方奉为经典:“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后之学者以此为经,而参考推广之,已思过半矣。”喻嘉言在《尚论篇·序》中,将仲景之方推崇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并赞誉道:“仲景之学……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

本书所言之经方,即狭义的仲景之方。仲景之经方很多,而本书仅是我们的一些感悟,并未完全涉猎,是窥其一斑而已。仲景之经方,配伍严谨,药简力宏,方以法立,法以方传。仲景是辨证论治的创立者,方证一体,以方测证。仲景主张“证因方名,方因证立”,见此证便用此方,为后世辨证论治之宗。

本书从功能上对经方进行分类论述,将经方分为解表经方、清热经方、表里双解经方、治风经方、泻下经方、和解经方、温里经方、寒热并用经方、补益经方、固涩经方、调神经方、理气经方、理血经方、化湿利水祛痰经方、催吐驱虫经方和外用经方。因为有些方剂兼有多种功能,在分类上可能与其他同道不尽相同,这里只是我们从自己的临证角度对经方的理解,欢迎同道商榷及斧正。每一个经方又从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原文、运用和按七个方面下笔。“组成”和“用法”忠实于原文,避免读者产生歧义;“功用”和“主治”经过提炼,尽量直言其要;“原文”是围绕方子进行搜集;“运用”主要是经方的现代应用,是对现代文献进行取舍,既有近几年文献,标志着经方的最新成果,也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献,因为这一时期中医人的认真及严谨更是难能可贵的;“按”是我们的一点经方解读,但愿有益于同道和后学。希望读书有助于拓宽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的辨证思路,加深对经方的理解,亦冀对中医药院校师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编著者
2020年3月 Q32rgmCscT9ysd6Il2uVZeNib/PEMBJxdY9h3D1ESckwZ19nNTulVvl6NJYEdyrc



第一章

解表经方

reaV+K8Odjqkd8Tihnrmeo+3+8JFziWT8XGdAFvOyqX6JYFuIIR4eVJU9PU5Ex8P

一、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用法】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1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2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3条》)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论第15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第24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第25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伤寒论第44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第45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第53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第54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论第56条》)

伤寒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第57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第91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伤寒论》第95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第164条)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第234条)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第240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第276条)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伤寒论》第387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第372条;《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运用】

1.荨麻疹 吴忠文 [1]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荨麻疹。陈某,女,33岁。近4年来,每于冬春季节因天气寒冷或吹北风及接触冷水时,红白相兼的疹块从肢端迅速遍及全身,有的则融合成片如掌大,痒甚,数治无效。诊见头面、四肢端及胸背、腹部遍布红白色疹块、丘疹,并见搔抓痕,面色青白,舌淡红嫩润,苔薄白,脉浮缓。证属营卫不和,风寒袭于肌腠。方用桂枝汤加蝉蜕。煎服4剂后未再现疹块,仅有少量丘疹,微痒。仍守上方4剂,并以人参养荣丸善后。追访至今未复发。曹新奎 [2] 等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98例,丛培俊 [3] 运用桂枝汤与黄芪注射液治疗荨麻疹70例,都取得了显著疗效。

2.顽固性自汗、盗汗 曲生 [4]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自汗。曲某,男,12岁。自汗、盗汗4年。一年四季稍有活动,即汗出如洗,严寒冬季,汗出不减,睡眠时枕巾常被汗水浸透。曾经中西医治疗多次无效。诊见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苔薄白,脉弦缓无力。证属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拟桂枝汤加黄芪、牡蛎,服药7剂,汗出遂止。周伯康 [5]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术后汗症,也取得了很好疗效。

3.黄汗症 程润泉 [6]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黄汗症。共治疗20例,疗效满意。处方:桂枝10g,五味子9g,薏苡仁18g,黄芪12g,乌梅12g,茯苓12g,白茅根30g,生姜6g。胡某,女,24岁。出黄汗两年,久治无效。自诉出黄汗过多,日换衣3~4件,伴有疲乏无力,口干渴,白带多,腰酸,下肢浮肿,体温37.8℃。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六脉细缓。证属营卫失调,水湿外溢。煎服上方6剂后,黄汗即止,诸症悉除。随访两年,未再复发。

4.全身浮肿 付生平 [7]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全身浮肿。许某,女,38岁。全身浮肿,右足麻木。曾服利水通利关节药物,浮肿消退,关节仍感不适。停药两日后,头面及下肢浮肿复起,压之凹陷。用桂枝汤加党参、五加皮、炙黄芪。煎服3剂后浮肿明显消退,守方继服6剂,浮肿消退而愈。

5.栓塞性脉管炎 徐先彬 [8]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栓塞性脉管炎。梁某,男。左足趾冷麻、触冷水尤甚,旋即出现局部刺痛,并由股骨上端逐渐下移,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有瘀点,苔白,脉弦涩。诊为栓塞性脉管炎。用桂枝汤加桃仁、丹参、地龙、延胡索。煎服两剂,疼痛消失,能正常步行。继用人参养荣汤调理半月,至今再未发作。

6.皮肤瘙痒症 陶镇岗 [9] 运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肤瘙痒症。赵某,男,40岁。夜间皮肤瘙痒半年之久,经多方医治,服中药40余剂及西药(抗组织胺类)多次,时愈时止。现晚间更衣后,即全身瘙痒难忍,以下肢为甚,愈抓愈痒,搔后起红白相兼条痕,瞬时消失,白日如常人,冬季较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加防风、蝉蜕、牛膝。煎服5剂,瘙痒停止,能安静入睡。继进5剂,以巩固疗效。

【按】 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②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③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④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⑤病下利而脉浮弱者。⑥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本方以桂枝为君,解肌发表,外散风寒;芍药敛阴和营为臣。桂、芍相合,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助芍药以和营卫,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荨麻疹、顽固性自汗盗汗、黄汗症、全身浮肿、栓塞性脉管炎、皮肤瘙痒症等,这些病证的本质不尽相同,但后世医家们运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这种异病同治原则,并非说明桂枝汤是万能药,而是取这些不同病证的共同特点——“营卫不和”。通过“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而获得治愈之功。当然,并不是这些病证中的所有病例都适合桂枝汤治疗,只有那些具有桂枝汤证的病例才有效,这是临证中应该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吴忠文.经方运用三则[J].新中医,1988(2):19.

[2]曹新奎,计翠云.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9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8):1040.

[3]丛培俊.桂枝汤与黄芪注射液治疗荨麻疹70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28.

[4]曲生.桂枝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自汗[J].吉林中医药,1981(1):41.

[5]周伯康.浅谈桂枝汤治术后汗症[J].新中医,2006,38(9):79-80.

[6]程润泉.加味桂枝汤治疗黄汗症20例[J].黑龙江中医药,1985(2):43.

[7]付生平.桂枝汤治浮肿一得[J].黑龙江中医药,1984(2):33.

[8]徐先彬.桂枝汤临床加减运用[J].四川中医,1984(2):33.

[9]陶镇岗.桂枝汤加味治疗皮肤瘙痒症[J].山东中医杂志,1985(1):47. reaV+K8Odjqkd8Tihnrmeo+3+8JFziWT8XGdAFvOyqX6JYFuIIR4eVJU9PU5Ex8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