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学管建刚 ——读《我的写读史》有感

 蓝婷的梦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我是忠实的“管粉”,家里珍藏着好多本管建刚老师的书,我不厌其烦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再次读《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这本书,代序是管建刚老师的一篇长文《我的写读史》,读后感触颇深。
本文共八个章节,管老师向我们阐述了他写作阅读的经历。
第一章,管老师实打实的交代,祖上都是农民,他在小学、初中、师范求学时期,很少有书读,金庸,梁羽生,琼瑶的书看过几本,不算名著,买了本《家》,却没能读下去。
我与管老师何其相似!小学时我唯一看过的整本书就是从教我们语文的唐老师那里借来的一本作文书,我翻了一遍又一遍,甚至其中的有些文章,印象中有《记一次拔河比赛》,都背了下来,也正是这本书的帮助,让我在小升初的考试中,语文由头年的60多分而落榜,到复读的80多分而成为我们学校唯一一个考上镇中的人。初中时学业紧张,无时间看书。到师范有图书馆了,可馆里的书陈旧,且专业书、名著居多,读来晦涩,借阅兴趣也不太大,倒是同宿舍的范姐买了一本《感悟》,我借阅之,眼泪竟不知不觉流出。又借读琼瑶的《窗外》《雪珂》《烟雨蒙蒙》等,每每读都泪沾衣襟。要说看名著,那就属《简爱》这本书了,读到简与罗彻斯特的经典对白时,我竟不自主地大声读出声来,简瘦小的身体里,那种不服输,坚定的力量,仿佛赋予到了我的身上,我热血沸腾。印象中也借过《家》,确如管老师一样,当时年少,根本读不进去。我在求学时期的阅读,也是够可怜的。
第二章,管老师的处女作《三月》在《吴江日报》上发表,之后的《四月》《五月》等十多篇小文随之发表,写着,写着,不够用了,管老师“就找书读,找杂志,读散文,读小说,读得昏天黑地的。”管老师提出观点:“写作,最能焕发一个人的读书热情,写作能让人的阅读具有专业感。”
写作,发表文章,能促进更好地阅读。当我“呕心沥血”写的稿件被《作文点评报》刊登上时,心中那种自豪感成就感无以言表,同时也激励着我读更多的书,才可以写出水平更高的文章来。
第三章,管老师转写教育方面的文章,想写,先学。管老师真实地告诉我们,“教学第八个年头,第一次捧起教育杂志,根本读不懂,一期期啃下去,渐渐能懂了。”拒绝电视,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夏炎冬寒,雷打不动写作。
看看管老师下的功夫!人家肯付出了,所以就会有收获。教育杂志,我也是啃不动,读“教育随笔”还行,读理论性强的教学教材分析一类的文章,我就一个头两个大了,且存在抵触情绪,看来是我没“写”的需求,没沉下心来去读,没一期期“啃下去”读,知道自己从何处补起了。
第四章,管老师做作文好几年,想写书,可写书“没那么容易,不能光把做法列出来,背后的东西也要讲出来。”管老师“讲不清楚,写不明白,只好去读。”老一辈的书,大学教授的书,小语名师的书,台湾的,国外的,只要和写作沾边儿的书,管老师就买来读,借来读,由此积蓄丰富的理论知识,“一路做,一路读,一路思,一路写,于是有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管老师也极力主张写,他说:“写,然后知不足,有了写,你才清楚自己的不足究竟在哪里。不写,只感觉有不足,永远不知不足的具体方位。”缺理论怎么办?那就去读,阅读中寻找相应的理论,读写相互促进。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管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一线教师应如何去实现读与写的相互促进,读与写的相互提升。努力方向,人家告诉我们,关键是去做,不要光羡慕别人光彩的成绩 要看到别人成绩背后无止境的努力付出,成就不是空想来的,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挣出来的。如明灯一盏,照亮我前进的方向。我写东西时,就时常自感理论支撑不足,别无他法,只有厚积薄发,广泛深入阅读教育理论,才可能推开障碍,达到写作的高新境界。
第五章,管老师说出了一个阅读心得:“在写作中阅读。”时间有限,不能漫无目的的读,应该套用“二八定律”,即二分自由散读,八分目的阅读。“你想写作,你必须要阅读,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坚实根基的阅读,随时可能会断的阅读。”有写的欲望的渴求,才会去专心沉心读与“写”中不足相关的书籍,这种有目的的读,是高效的阅读,能丰富和加快写作。
所以,当写不出东西来时,莫慌,先去读吧。读相关的书,加大你的输入,等输入到头脑充足,就会以写的方式输出。我深有同感。写有关小学生阅读写作教学之类的文章时,深感积累不足,就去找书读,王荣生老师的《阅读教学教什么》《写作教学教什么》《小说教学教什么》等一系列书,我拜读之后思考,思考之后用文字记录,于是就有了《读写双翼,助力远航》的文章,虽不成熟,却也是读思写结合的心血成果。
第六章,管老师强调要“专业的读”。“写”而后“读”,你的“读”会琢磨人家怎么“写”,怎么“讲”,这就叫“专业的读”。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要一次次的“读”,读出教育智慧,多次的“读”,才能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的纹理,看得清楚明白,才会变得敏锐起来。
之前捧读《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图个新鲜,专找故事读;现在有“写”的需求,不光是读表面,还边读边思考,人家是如何准确的表述出意思的,用什么事例有力佐证的,结构是如何布局的。因为此时的“读”是为了仿写,这应该是向“专业的读”靠拢吧。
之前,班内发生什么事,只是就事处理事,现在也学着去分析事情背后的隐藏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网上查阅相关理论支撑,于是才有了《表扬与惩戒》等一类教育案例文,虽不成熟,但努力践行之。
第七章,管老师有三本宝书:《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这是管老师供奉的经典,是对他影响至深的书,时时带之,读之,悟之,践之。阅读是一种寻找,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追随管老师,我也买了这三本书看,确实是经典。一个人心灵不荒芜,才会开出事业的百合花。再有才能,心若枯萎,一切枉然。
第八章,“一个有着作家梦的读者才是伟大的读者,才是完整的读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多么相似的话语,一个理啊。爱阅读的人心中,都有一个作家梦,都渴望自己写出的文字,被他人捧读。那么请不要放弃写作,让写作成为我们可以预见的生活。写作,苦并笑着,累并乐着。
这篇《我的读写史》,我翻过来覆过去读了好几遍,被管老师的真诚告知所感动,被管老师背后的努力付出所折服,被管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所默化,被管老师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所引领。
我是一个“管粉”,始终是。我也将继续“我的读写史”,一直在路上……

                                                                        2022年3月20日  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