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讲座,思而行

 蓝婷的梦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聆听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徽教授的线上讲座《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有一些感想。
刘教授讲座的核心是“大概念”“素养”“专家思维”,为了理解这几个词,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惰性知识”,我从百度百科上查找,惰性知识,是个体虽然已经获得并保存在头脑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而处于一种非活跃状态的知识。举个我自身的例子,中学时“电学”那一块学的相当好,做题全部都对,可让我实际去布置一个房间的并串联电路,嗯,嗯,不好意思,傻眼了。我的“电学”知识就是惰性知识,很难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迁移。
与惰性知识相对应的,那就是活性知识。活性知识是指在头脑中获得加工被积极应用,同时又被深入的内化理解的正确信息。活性知识可以潜在地引导我们获得更多知识。
那么,提高素养肯定是“活性知识”才能达到的。什么是素养呢?百科中如此定义:“平日的修养,修习涵养。”不是记忆知识,习得方法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什么思维方式?专家思维是也。西南大学课程与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张良意见为:专家思维就是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特征是“创新”,而创新的机制是“迁移”,而且是“高通路迁移”,即“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用专家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就是大概念教学。其重在设置“真实性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未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专家素养,具有生活价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具有很高的学科素养。
简单一些,就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能高度迁移的“活性知识”,用“创造性,批判性”的专家思维来设计教学活动,创造“真实性问题情境”,这就是“大概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
名词是新了一些,这和我们一直以来坚守的“生活及教育,教育即生活”,“活学活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智体美劳”的“德”居榜首(我认为“德”就是素养的最重要内涵)是一脉相通的,只不过现在与国外接轨,又引进来几个不熟悉的称呼罢了。
当然,与时俱进,学还要学,只是不忘初心,不被蒙骗,思后实践,才会不走冤枉路,不走迷糊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