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向第六阶段进军

 蓝婷的梦 2022-10-25 发布于河北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二章是“寻找第六阶段”。大多数人应该和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头懵:什么是第六阶段啊?

       别急,慢慢说。

      先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前几年带的那个班,也算比较好,卫生不差,纪律也能保证,我也深以为自豪。学校安排外出学习两个星期,期间,孩子们像变了人似的,教室卫生差的不得了,无视纪律,我行我素,这如何解释呢?学生没变,只是我在与不在的差别。难道学生平时的“优秀”是我的严管压力造成的?它们的本质面目并非如此吗?

      再讲一件真事儿。四至六年级学生第二节下课后到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如果班主任在,学生做得比较规范,纪律好;如果班主任有事不在,大多数学生就会做事支差,涣散纪律,完全是另一番不如意之样。这又如何解释呢?学生本真面目与在班主任面前是迥然不同的啊。

       雷夫的六阶段可以很好的尝试这个问题,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到底,何为“六阶段”呢?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即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这是大多数孩子长期处于的低级阶段。比如孩子们做作业,排好队,在课堂上安静听讲,都是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不让老师凶自己。又比如之前我举的例子,为了不惹麻烦,老师在时学生表现很乖,但一旦老师不在,做错误行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即“惩罚”,学生就会原形毕露。

       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大多数老师应该都做过这样的事,有事请别人代课或者离开时,用很凶的口气说,要是不听代课老师的话,等回来时就教训一顿。这么做,暂时有效果,可从长期来看,这个策略是无效的,这在引导学生做事时动机仍处于第一阶段“不想惹麻烦”,而学生离开老师的“镇压”,仍然会没有自我约束意识。

      第一阶段不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常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