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肺功能诊断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chunjiangmy 2022-10-26 发布于山东

摘要:

本共识以既往发表的“关于肺功能诊断的建议”为基础,结合实际临床问题、最新研究成果,针对既往指南存在的未解问题,系统规范肺功能诊断。

随着肺功能检查的广泛应用,肺功能诊断标准、分级标准,以及尽可能实现的定位、定性诊断,都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或思路,但目前的国内外指南在正常预计值制定、参数评价、诊断标准、分级评价等多方面皆未统一,临床实践也有较多问题,进一步规范、完善肺功能诊断是必然选择。除用标准或简易肺功能仪完成的常规肺功能或通气功能检查外,体容积描记法(体描法)测定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ense,Raw)和胸廓气容积(thoracic gas volume,Vtg)日益增多,动脉血气分析或经皮血氧饱和度检查广泛应用,肺功能诊断标准不仅涉及传统肺功能参数的评价标准,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的评价标准,还应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肺功能诊断有较强的会诊性质,本共识作为“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规范中国专家共识”的姐妹篇,以朱蕾教授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的“关于肺功能诊断的建议”和生理学分析为基础,针对国内外指南中的未解问题,结合实际临床问题和最新科研成果制定。

一、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

01

肺功能参数正常值的评价标准

由于人种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肺功能参数的正常预计值公式不同,健康人群高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和低限(lower limit of normal,LLN) 分别是最高和最低临界值,是理论上最科学的评价标准,被美国医学会(AMA)和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学会 (ATS/ERS) 的肺功能诊断指南采用。

我国的肺功能参数评价主要采用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少部分核心参数长期没有公认标准,而是诊断者根据自己经验综合分析给出诊断,不少单位通气功能的定性诊断用 GOLD 标准,严重度分级用 ATS/ERS 标准或采用 GOLD 标准,导致一系列理论概念和临床实践的混乱。

02

肺功能参数正常值的问题

选择无临床症状、无高危因素的“健康人”是建立正常预计值公式的基本要求,但对肺功能参数有明显欠缺,调查显示该类“健康人群”中有较高比例的气流阻塞者,如此建立的正常预计值公式尽管对均数的影响有限,但标准差加大,ULN 升高,LLN 降低,容易导致诊断错误。

如英国学者 1995 年的一项大样本研究,入选 6053 位不吸烟、无呼吸系统症状、无哮喘诊断的高加索人,得出 FEV1 /FVC LLN 低于70% 的年龄为女性 61 岁、男性 48 岁,远低于年龄超过 70 岁才可能低于 70% 的实际情况,该研究人群必然包含较大比例的无呼吸系统症状、无高危因素的气流阻塞者,尤其是男性,这可能也是 ATS/ERS 于 2005 年才出版指南,时隔 14 年后才更新指南,但仍有巨大争议的原因之一。

故尽管理论上 ULN 和 LLN 的科学性最高,但实际应用的问题和错误更多。

03

我国的正常预计值公式

我国无统一的汉族人群肺功能参数正常预计值公式,而是分别由东北、西北、华中、华东、东南、西南六大地区于 1988 年制定各自的标准;其后虽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均未能制定出完整的新预计值公式,国外情况类似,严重滞后于呼吸病学的发展。

我国调查失败的原因可能主要有:

  • 吸烟量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并未明显改善,大气污染(包括职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仍较严重,特别是这些因素早年对呼吸道和肺实质的影响仍可能持续存在或加重,使真正健康人群数量明显减少;

  • 二手烟、大气污染又是难以准确评估的重要高危因素,容易导致无临床症状、无明确高危因素的气流阻塞者入选,因此 ULN、LLN 可能较国外更不可靠。

朱蕾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均显示 1988 年版的肺功能正常预计值公式仍然最合理,绝大部分仍能继续使用;一 氧 化 碳 弥 散 量 ( diffusion capacity of carbon monoxide in the lung,DLCO) 和每升肺泡容积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per liter of alveolar volume,DLCO/VA) 正常预计值偏高,推荐改用 2011 年的修正公式。需要指出的是 CO 弥散量正常预计值公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屏气时间的计算方法改变所致,与人群选择无明显关系

04

肺功能参数的正常值范围不同种类的

肺功能参数的选择标准不同

( 1 )

绝对值参数肺总量(total 1ung capacity,TLC)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 、残气容积(residual volume,RV) 降低、升高皆为异常,其正常值范围为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的 ± 20%;其它绝对值参数,包括换气功能参数、大部分肺容积参数和通气功能参数降低为异常,其正常值范围取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80% ,气道阻力升高为异常,其正常值范围取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120%

( 2 )

相对值参数 主要为 FEV1/FVC、残气容积与肺总量比值(RV/TLC) 、功能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FRC/TLC) ,不能采用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80% 或实测值占正常预计值的 ± 20% 评价,长期没有公认的标准,其中 FEV1/FVC 是评价通气功能状态的必要参数,需结合其它通气功能或肺容积参数、最大呼气流量-容积( maxal expiratory flow volume,MEFV)曲 线、病史等综合判断,临床应用混乱。FEV1/FVC 随年龄增大逐渐下降。小儿肺容积小,呼气时间短,FEV1/FVC 常≥95% ,健康青年人多≥85%;进入老年后下降幅度有所减小。

朱蕾教授等统计出国人 FEV1/FVC 的 LLN,换算为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为 92%,即 FEV1/FVC 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FVC% pred) ≥92% 为正常,由于排除了年龄影响,更具科学性,已在国内广泛应用RV/TLC、FRC/TLC 结果的变异度大,且主要用于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辅助诊断,可无严格的评价标准。

RV/TLC、FRC /TLC 结果的变异度大,且主要用于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辅助诊断,可无严格的评价标准。

二、肺功能诊断

肺功能诊断具有一定会诊性质,需兼顾诊断的具体标准、原则,以及与病史的结合。

肺功能诊断主要有下述基本类型。

01

肺功能正常

指通气功能参数或核心参数,如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VC)、FEV1、FEV1/FVC,弥散功能参数(DLCO、DLCO/VA)的测定值皆在正常范围内;肺容积参数或核心参数,如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 、TLC、FRC、RV 正常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若部分参数的测定值稍超出正常值范围,称为肺功能基本正常,结合总体肺功能测定结果和病史诊断更合理。

02

通气功能正常

通气功能参数或核心参数(FVC、FEV1、FEV1/FVC)的测定值皆在正常范围内;肺容积参数或核心参数(VC、TLC、FRC、RV)的测定值正常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若部分参数的测定值稍超出正常值范围,称为通气功能基本正常。

03

换气功能正常

DLCO 和 DLCO/VA 的测定值皆在正常范围内;通气功能、肺容积参数或核心参数的测定值正常或仅轻度异常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单纯换气功能正常罕见。

04

肺功能障碍

分通气功能障碍和换气功能障碍,前者又分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三种基本类型。

05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气流呼出和/或

吸入受限引起的病理生理状态。

( 1 )

诊断原则

以 FEV1/FVC 降低,TLC 升高或不降低为原则;结合病史(如长期吸烟,有慢性咳嗽病史,影像学有广泛性支气管壁增厚或肺气肿改变等)有助于诊断。

( 2)

具体标准

为便于临床评价,给出具体诊断标准是必要的,但需重视与诊断原则的结合。

(1)

  • FEV1 /FVC% pred < 92% ,TLC 升高或无降低;RV、FRC、RV/TLC 升高或无降低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 FEV1/FVC% pred < 92% 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基本诊断标准,见于大部分患者。

    (若受检者为高龄,无任何不适或高危因素接触史,FEV1/FVC%pred 仅稍低于 92% ,诊断阻塞通气功能障碍需慎重。)

(2)

治疗前4小时开始禁食,治疗前2小时开始禁水。

  • 所有经静脉应用镇静剂的患者应于治疗开始前建立静脉通道,并保留至术后恢复期结束。

  • 如无禁忌证,应该对接受治疗者进行镇静。阿托品在治疗前不作为常规应用。

(3)

FEV1/FVC% pred 明显降低,但≥92% ,VC、FVC 正常,FEV1 正常低限,反映小气道功能的参数:

  • 中段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25%-75% of FVC exhaled,FEF25%-75%);

  • 用力呼出 50% 肺活量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50% of FVC exhaled,FEF50);

  • 用力呼出 75% 肺活量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75% of FVC exhaled,FEF75)明显下降。

  • RV、FRC、TLC、RV/TLC 无降低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主要见于基础肺功能非常好的轻度阻塞患者

该类情况与小气道功能障碍相似,诊断需慎重,应结合病史。(如患者为青年,有反复发作的哮喘史,FVC% pred 超过 100% ,可给出诊断: 结合病史,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若无吸烟史,也无任何不适,且为老年人,可给出诊断:通气功能基本正常或小气道功能障碍。)

(4)

FEV1/FVC 正常,VC、FVC、FEV1 下降,TLC 正常。MEFV 曲线终末部分有明显的凹形改变和低容积流量明显下降

该种情况少见,且与常规肺功能概念有明显不同,其基本特点是单纯通气功能检查符合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标准;重复呼吸法或体容积描记法(体描法)测定 TLC 正常,也无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影像学表现,称为非特异性通气功能障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可能与用力呼气导致部分小气道陷闭有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需慎重,需特别注意 TLC 测定错误。

  • 在轻、中度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充分慢呼气,VC 正常;

  • 在中、重度阻塞肺疾病,患者不能充分呼气,VC 下降,且常伴 DLCO、DLCO/VA 下降。

( 3 )

简化标准

上述前三种情况的核心是 FEV1/FVC 下降(提示有阻塞),TLC 无降低(提示无限制)

若仅测定 VC 和通气功能,且 VC(FVC) 正常无限制) ,就可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不一定测定 TLC 或 FRC;反之必须有肺容积测定;上述第四种情况也必须有肺容积测定

( 4 )

注意事项

(1)一秒率分母的选择

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以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推荐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与 7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seven seconds,FEV7)的比值(FEV1/FEV7)取代 FEV1/FVC 作为诊断参数,其他情况直接用 FEV1/FVC。

(任何情况下皆不推荐采用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与 6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six seconds,FEV6)的比值(FEV1 /FEV6)或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与肺活量的比值(FEV1/VC)取代 FEV1/FVC。)

(2)结果正常或异常的评价

肺功能参数正常或异常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正常或异常,因此实测数据在临界值附近时,对核心参数的评价必须结合病史。

(3)支气管舒张试验( bronchodilation test,BDT)

原则上可用于各种情况的阻塞性通气障碍,但主要用于: 

  • 初次诊断,评价阻塞的可逆性,协助临床疾病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 可逆性气流阻塞,治疗后仍有阻塞,随访可逆性变化,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单纯随访肺功能,无需加做 BDT。

(4)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合理评价

因为常规测定用力呼气参数,不测定用力吸气参数,故阻塞性通气障碍常规指呼气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以吸气气流受限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用力呼气气流正常或基本正常,常见于胸廓外大气道非固定性阻塞,需加做最大吸气流量-容积(maximal inspiratory flow-volume,MIFV)曲线

06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肺扩张和/或回缩受限引起的病理生理状态。理论上 TLC 下降是定性诊断的最敏感、最准确的标准,但 TLC 测定繁琐,影响因素多,可重复性较差。

在正常通气功能者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FVC 与 VC 相等,与 TLC 高度一致,且测定简单,重复性好,故选择 FVC 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 < 80% 作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定性诊断标准

  • FEV1/FVC 正常是必备条件;

  • TLC、FRC、RV 下降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 多伴 DLCO 下降,DLCO/VA 可下降或正常,主要取决于病变特性;

  • RV/TLC 可正常、下降或升高,取决于肺扩张或回缩受限的程度。

07

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同时存在气流呼出和/或吸入受限以及肺扩张和/或回缩受限的病理生理状态,即同时存在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大体分两种情况。

(1)典型表现

单纯根据数据即可判断,即 FEV1/FVC% pred< 92% 、FVC% pred < 80%,VC、TLC、FRC、RV 下降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2)非典型表现

主要是针对有中、重度气流阻塞的患者,推荐结合呼吸生理变化的特点判断。

  • 首先明确阻塞存在,即 FEV1/FVC 下降。在单纯轻、中度气流阻塞时,患者能充分吸气和呼气,TLC、VC 正常,FRC、RV 基本正常,若 TLC、VC 下降则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RV、FRC 下降具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 在单纯中、重度气流阻塞时,患者呼气严重受限,呼气末肺容积增大,部分患者有吸气末肺容积增大,即 VC 降低,FRC、RV 明显升高,TLC 正常或升高,故不仅 TLC、VC 降低为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 TLC 在正常低限,RV、FRC 正常,也应诊断合并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常有 DLCO 下降。

  • 结合病史,特别是胸部影像学变化对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具有更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08

换气功能障碍

生理学上指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 O2、CO2的交换障碍,临床测定指 CO 弥散量下降的病理生理状 态。DLCO/VA 也称为比弥散量(KCO),DLCO、DLCO/VA 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DLCO/VA% pred) < 80% 诊断换气功能障碍,DLCO、DLCO/VA 的价值不完全相同,甚至有明显差异。

具体分三种情况。

(1)通气功能障碍的伴随结果

临床最常见,在 COPD、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无论是否有肺泡毛细血管膜的破坏,皆存在气体分布不均、通气血流比例(V·/Q·)失调和有效弥散膜减少,即必然存在 DLCO、DLCO/VA 下降。

在哮喘发作期患者,习惯认为肺血流量增加导致弥散功能增强,是常见的错误概念。尽管肺血流量增加,弥散膜结构正常;但气体分布严重不均,V·/Q·离散度大,实际或有效弥散膜面积下降,故 DLCO、DLCO/VA 皆下降,因此 DLCO 是反映总体换气功能的参数。(在肺水肿、肺炎、肺纤维化,肺叶切除术、胸腔积液,无论是否有肺实质破坏,皆有肺容积缩小,必然导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 DLCO 下降。)

(2)单纯 DLCO 下降

多为肺血管病的标志,也见于轻症肺间质疾病,肺功能诊断为:通气功能正常,换气功能障碍或 CO 弥散量下降,建议重点进行肺血管检查。

(3)DLCO 下降与 DLCO/VA 变化的关系

在周围气道疾病和肺实质疾病,由于影响气体分布或弥散膜,DLCO 和 DLCO/VA 皆下降

  • 在肺部分 切 除术、肺内孤立性病变、单纯肺外结构疾病患者,DLCO 下降;

  • 但通气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DLCO/VA 正常或基本正常。

  • 若 DLCO 和 DLCO/VA 皆下降,下降幅度可以相似,也可以有较大差别,则肺功能诊断报告不同,前者宜表达为换气功能障碍,并给出严重度分级;

  • DLCO/VA 宜根据各自的下降幅度分别表达,如轻度一氧化碳弥散量下降,重度比弥散量下降。

  • 若 DLCO 和 DLCO/VA 变化不一致,即前者下降,后者正常,则肺功能报告宜分别给出诊断,如轻度一氧化碳弥散量下降,比弥散量正常。

  • 若有校正值,且与实测值的差别较大,也应给出校正值的诊断。

09

小气道功能障碍

是生理学和临床常用的通气功能诊断名称,指小气道病变或肺弹性下降导致小气道气流呼出受限,但达不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标准的病理生理状态,有下述三种情况。

(1)典型表现

常规通气功能参数,主要是 FVC、FEV1、FEV1/FVC 正常;反映小气道功能参数,主要是 FEF25%-75%、FEF50、FEF75至少有两项下降至正常预计值的 80% 以下。

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 、用力呼出 25% 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orced expiratory flow at 25% of FVC exhaled,FEF25) 正常(合并大气道阻塞、舌根后坠等除外);MEFV 曲线低容积部分呈凹形改变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常见于老年人、COPD 高危患者、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

(2)非典型表现

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若 FEF50、FEF75 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 PEF、FEF25,MEFV 曲线低容积部分呈凹形改变,提示出现小气道呼出气流受限,可以断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

(3)其他

大气道阻塞等也可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更常见于常规肺功能和脉冲震荡肺功能的综合检查) ,但前者的影响大得多,再诊断小气道功能障碍并无实际意义;多数技术员和临床医生缺乏足够的呼吸生理学知识进行正确鉴别,故不宜诊断。

三、肺功能障碍的分级

01

现状与问题

(1)通气功能

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是反映通气功能的最科学参数,但测定难度较大,重复性较差,尤其是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MVV 与 FEV1 呈较好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可用后者换算,但并无实际价值;部分情况也可能有较大误差,特别是在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故目前不再用 MVV 实测值或基于 FEV1 的换算值评价通气功能,而直接用 FEV1 评价。

(2)换气功能障碍的分级

实际为 CO 弥散量的分级,各学术团体基本一致,分三级:

  • 轻度:60%≤DLCO(或 DLCO/VA) % pred <80% (或 LLN) ;

  • 中度:40%≤DLCO(或 DLCO/VA )% pred<60% ;

  • 重度:DLCO(或 DLCO/VA)% pred< 40%。

02

推荐标准

正常肺通气和换气是高度一致、密切相关的过程,两者采用差别较大的分级标准并不合适。

FEV1 与呼吸困难或运动能力的相关性较低,过度分级并无必要;临床实践习惯采用三级分类法;

LLN 的可靠性差,争议度大,且国内、国外皆缺乏公认的 LLN,故推荐通气功能、换气功能皆采用基于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的三级分类法:

  • 轻度:60%≤FEV1 或 DLCO(或 DLCO/VA)% pred<80% ;

  • 中度:40%≤FEV1 或 DLCO(或 DLCO/VA)% pred<60% ;

  • 重度:FEV1 或 DLCO(或 DLCO/VA)% pred<40% 。

03

注意事项

通气功能定性诊断和分级诊断选择的参数不同,容易出现分级诊断与定性诊断的不一致;再者用单一参数评价有明显缺陷,必要时需结合总体肺功能测定和病史评价

但为便于临床操作,明确的评价标准是必要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处置也是需要的。

(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临床上 FEV1/FVC% pred<92% 、FEV1% pred≥80% 的情况并不少见,单纯从数据分析,前者符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诊断,后者符合通气功能正常的标准。常见于基础肺功能较好的患者,也应诊断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故本规范制定的阻塞标准,仅给出 FEV1/FVC% pred<92% ,未涉及 FEV1。

(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FVC% pred<80% 、FEV1% pred≥80% 的情况也不少见,也应诊断为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在 FVC 轻度下降的条件下,呼气加速完成,FEV1% pred 可≥80% 。

(3)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无论是以阻塞为主还是以限制为主或阻塞、限制的程度相似,皆可出现通气功能定性诊断或分级诊断的不一致,机制与上述两种情况相似,但更复杂,原则上符合上述阻塞(FEV1/FVC 下降)和限制(FVC 下降)的标准皆诊断轻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4)用 FEV1 定量评价的特点

用 FEV1 取代 MVV 定量评价使可操作性增强,但准确性降低,特别是 FEV1 在正常低限或异常的程度有限时

由于上述情况,通气功能诊断的具体定性标准较少涉及 FEV1,但由于分级诊断涉及 FEV1,给予适当说明是必要的;但无论如何选择,用单一参数定性或分级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结合总体肺功能测定及病史进行肺功能诊断也是必要的。

四、通气功能障碍的几种特殊情况

01

大气道阻塞

与解剖学概念不同,肺功能的大气道概念指气管和主支气管

大气道横截面积小,轻微阻塞即可出现高容积呼气或吸气流量的显著下降,MEFV 曲线或 MIFV 曲线常有特征性变化,与中、小气道(周围气道)阻塞差别较大,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和治疗手段也有较大差别,故肺功能报告应尽可能给出诊断。

(1)胸廓内非固定性大气道阻塞

胸廓内大气道阻塞,阻塞程度随吸、呼气时相变化。用力吸气时胸腔负压显著增大,气道阻塞部位扩张,局部阻力明显降低,高容积吸气流量基本正常或仅轻度下降。用力呼气时胸腔负压迅速逆转为较高的正压,气道阻塞部位回缩,局部阻力显著增大,MEFV 曲线高容积流量明显下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平台;MIFV 曲线基本正常或变化较轻,吸气峰流量(peak inspiratory flow,PIF) 正常或轻度下降。FEF50/用力吸入 50% 肺活量的吸气流量(maximum inspiratory flow at 50% of forced inspiratory vital capacity, FIF50) 明显小于 1。因常规测定 MEFV 曲线,该类型较容易发现和诊断。

(2)胸廓外非固定性大气道阻塞

胸廓外气道阻塞,阻塞程度随吸、呼气时相变化。用力吸气时胸腔负压明显增大,阻塞部位上游气道负压显著增大,在巨大负压作用下导致气道阻塞部位回缩,局部阻力明显增大,高容积吸气流量明显下降。用力呼气时胸腔负压迅速逆转为较高的正压,阻塞部位上游气道正压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气道阻塞部位扩张,局部阻力显著降低,高容积吸气流量基本正常或仅轻度下降。因此 MEFV 曲线基本正常或变化较轻,PEF 基本正常或仅轻度下降;MIFV 曲线高容积流量明显受限,表现为不是很陡直的平台,PIF 显著下降,FEF50/FIF50明显大于 1。因常规不测定 MIFV 曲线,该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3)固定性大气道阻塞

大气道阻塞,气道阻力不随吸、呼气时相变化,MEFV 曲线和 MIFV 曲线的高容积流量皆受限,两者组合成基本对称的梯形;PEF 和 PIF 明显下降,FEF50 /FIF50接近或等于 1。由于气道是弹性好的软性器官,任何病理条件下其内径几乎皆受吸、呼气时相的影响,因此固定性大气道阻塞罕见。

(4)一侧主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

患侧支气管阻力明显增大,气流进出气道明显受限;健侧支气管阻力正常,气流进出正常。用力呼气时,健侧支气管的气流量迅速上升至较高的峰值,并迅速完成呼气;患侧支气管呼出气流显著降低、减慢,故 MEFV 曲线初始部分表现为流量较大、时间较短的曲线,终末部分表现为流量显著降低、时间较长的曲线。吸气相变化类似,即 MIFV 曲线初始部分流量大、时间较短,终末部分流量缓慢、时间较长,MEFV 曲 线与MIFV 曲线组合成“双蝶形”改变。但常规肺功能检查仅测定 MEFV 曲线,与周围气道阻塞的图形相似,容易漏诊或误诊。

02

气流阻塞的可逆性

(1)可逆性气流受限

FEV1/FVC 降低时,可根据 BDT 后 FEV1 的改善率、PEF 昼夜波动率或日变异率等来判断气流阻塞的可逆 程度。一般采用 FEV1 改善率≥12% 伴绝对值增加≥200mL 为阳性,即阻塞有可逆性。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 和中国哮喘指南使用 FEV1 改善率 > 12% 和绝对值增加 > 200mL 为标准,尽管两者的差别微乎其微,但容易造成混乱,建议皆采用“≥”的标准。

(2)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BDT 后,FEV1 改善率等达不到上述阳性标准称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临床上 BDT 假阳性、假阴性皆多 见,结合 MEFV 曲线评价的价值更大。由于气道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主要或仅扩张周围气道收缩的平滑肌或改善周围气道的充血、水肿,故推荐 BDT 后低容积流量和 FVC 同步增大作为 BDT 阳性的必备条件。

五、气道阻力的测定

目前体描法常规测定比气道阻力(specific airway resistance,sRaw) ,再根据 Vtg 换算出 Raw,即 Raw = sPaw /Vtg。Raw 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Raw% pred) 升高为异常,建议采用三级分类法:

  • 轻度升高:120% < Raw% pred≤140%;

  • 中度升高:140% < Raw% pred≤160% ;

  • 重度升高:Raw% pred >160% 。

不同体容积描计仪给出的概念不同,主要有“总比气道阻力(sRawtot) 、有效比气道阻力(sRaweff) 、总气道阻力(Rawtot) 、有效气道阻力(Raweff) ”,评价标准相同。体描法是测定气道阻力的金标准,但实际测定和解读有较多问题。

六、动脉血气异常的诊断

01

是否有高碳酸血症

(1)通气代偿

通气功能障碍患者,通过代偿性呼吸增强、增快,肺泡通气量(VA)增大,使 PaCO2 不超过正常值范围高限的病理生理状态。该诊断不需要写出。

(2)通气失代偿

严重通气功能障碍患者,VA 增大不足以克服通气阻力增加,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生理状态。该诊断需要写出,如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通气失代偿。

02

是否有低氧血症

正常 PaO2 低限根据年龄换算,正常值公式:卧位 PaO2 (mmHg) = 103.5-0.42 × 年龄(y);坐位 PaO2 (mmHg) = 104.2 - 0.27 × 年龄(y);年龄 > 70

岁,PaO2 > 70mmHg 为正常。

(1)无低氧血症 该诊断不需要写出。

(2)有低氧血症

需单独给出诊断,并进行分级,推荐采用三级分类法:

  • 轻度:60% ≤PaO2 < 正常值低限;

  • 中度:40% ≤PaO2 < 60%;

  • 重度:PaO2 <40% 。

七、肺功能诊断报告

本文涉及的上述诊断内容及未涉及的测定评价、建议最终皆要以肺功能报告的形式发出,简要总结如下。

01

报告内容

(1)各项检查的配合程度或总配合程度。

(2)原始测定资料尽可能全部给出,特别是重要测定图形。

(3)测定结果及问题描述

涉及各测定内容和测定中的问题,重点是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参数的变化。

(4)肺功能诊断

是肺功能诊断报告的核心内容,诊断应准确、完善,包括基本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诊断,是否有单纯小气道功能障碍;若有支气管舒张试验也需给出诊断。若高度怀疑大气道阻塞,应给出诊断及可能的类型。若完成体描仪检查,应给出气道阻力正常或异常的诊断及分级诊断;但必须注意与常规通气功能结论的一致性。部分有动脉血气的诊断,包括通气失代偿和低氧血症 。

(5)建议

是基本要求,但要有针对性,主要包括对测定内容的建议和指导临床诊治的建议。

02

注意事项

临床肺功能诊断报告经常出现下述问题。

(1)

肺功能诊断中列入 RV、FRC 或 RV/TLC 等参数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参数是辅助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扩张受限为主还是回缩受限为主的重要参数,但不是肺功能诊断,故应避免出现于肺功能诊断中。

(2)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诊断

主要是针对有中、重度气流阻塞的患者,推荐结合呼吸生理变化的特点判断。

  • 在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情况下出现小气道功能障碍诊断的现象并不少见。

    小气道功能障碍是小气道疾病或肺弹性减退早期阶段或轻症阶段,或价值不明,只有在气流呼出受限达不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标准时才能给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诊断;一旦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诊断不成立,即两者并存是错误的。

  • 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不同容积流量的全面下降,与小气道功能障碍的单纯低容积呼气流量下降不同,不能诊断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只有低容积流量下降幅度明显超过高容积流量的下降幅度才能诊断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

(3)

DLCO/VA、DLCO 皆反映换气功能障碍,两者变化多数一致,若出现下降,且下降幅度差别不大,应给出明确的换气功能诊断;两者下降幅度差别较大或变化不同,反映的临床意义不同,应分别给出诊断;若校正值结果与实测值结果差别较大,也应给出诊断。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陈荣昌(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深圳市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第二附属临床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芳(浙江省中医院) 陈凤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曹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陈智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党斌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杜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郭健(上海市肺科医院) 公丕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关伟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贾慧英(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蒋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林盪 (苏州市立医院) 李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龚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连宁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伟(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李先华(四川内江市人民医院) 逯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刘泽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任晶(沈阳迈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史菲(深圳市人民医院) 薛丽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晨(台州市立医院) 王建飞(上海远翥医疗设备公司) 王蒨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王羽超(南京市胸科医院) 徐喜媛(内蒙古包钢医院) 许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杨朝(苏州科技城医院) 闫香桂(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 杨延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杨卫江(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 朱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赵立军(上海长海医院) 张永刚(MGCD 公司)

执笔专家: 

朱蕾(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术秘书:陈智鸿,连宁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