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39

 学中医书馆 2022-10-26 发布于广东

名老中医经验39

华良才三消饮(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治疗消渴 糖尿病

     消渴一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后世诸家多有发挥,其论各具特色。笔者精研前贤教诲,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深感东垣提出“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兰室秘藏·消渴门》)和叶天士提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的。论断,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确属真知灼见。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设计“三消饮”方治疗此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方剂组成:

    生山药60-100g  天花粉30-60g  地骨皮15—30g  枸杞子15—30g  生地黄15—30g  玄参15—30g  丹皮10一20g  乌梅10—20g

    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15—20g,麦冬15—20g;偏重于中消者,加知母l0-0g,生石膏30—100g,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lO—l5g,山萸肉10—15g,桑螵蛸10一15g。

    方中生山药、天花粉为君药。《神农本草经》谓天花粉“主消渴”;《丹溪心法·卷三·消渴》说:“天花粉,消渴神药也”。足见此药治疗消渴之功力卓著。生山药在古籍虽罕见治消渴之记载,但近代医家多认为是治疗消渴之必用妙药。二药合用,确有清热降火,止渴润燥之奇功。生地、枸杞子、乌梅酸甘化阴为臣药。丹皮、地骨皮、玄参为佐药,以清泄血中伏火。地骨皮、枸杞子二者合用有调和全身阴阳,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之妙。本方为基础方,针对三消“血中伏火,津液不足,燥热为病”和“津涸热淫”的同一性的本质,牢牢掌握清热凉血,生津润燥两个关键,再依据三消各有侧重特殊性的一面,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多可速见功效。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用量宜足,不可因药量大而畏用,否则药不及病,徒劳无功。本方剂中所标明药量之幅度,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斟酌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确定具体剂量,在此范围内使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2.无典型症状之隐性糖尿病,凡血糖量增高者,皆可使用基础方。因为“血糖”含大量热能,也即“血中伏火”,笔者屡用屡效,未见偏差。

    3.近世治消渴多参用“饮食疗法”,笔者体会,除应禁忌辛辣、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不必勉强控制饮食量。只要用药得当,燥热一除,伏火得清,津液渐复,则饮食饮水自可调至正常,诸症亦可随之消除。

李孔定治疗消渴经验 糖尿病 重用地骨皮

875

治重湿热瘀 用药崇骨皮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李老认为,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易伴发其他病证,就一般而言,阴虚内燥,气虚血瘀为其病理特点,故其始则为“消渴”实证,其变则属“虚损”范畴。

    李老指出,本病的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过度等诸多因素有关。嗜食肥甘则脾胃蕴热,情志失调则肝火内炽,劳伤过度则肾阴虚损。以上诸因均可形成上灼肺津,中耗胃液,下劫肾阴之变,最终形成阴虚内燥,气虚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胃热肺燥则多食渴饮;肾虚津液不摄则多尿、尿甜、消瘦;气虚血瘀既久,三焦失其决渎,脾气失其运化,内湿因之而生。此时,则见口渴不显、食欲不佳、小便短少、大便稀塘或燥结诸症。故强调认识本病应掌握五个要点:一是明确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的综合病证;二是本病初期多以阴津亏损为本,肺胃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三是“热甚则食气”,故初起即见气虚之证,并由气虚不运而产生挟瘀挟湿;四是本病中后期由于阴损气耗,多为气阴两伤及阴阳俱虚的病理。改变;五是多兼瘀滞之症,气虚不运,致血行不畅而留瘀,而津液亏损亦可失润成瘀,两者即所谓“因虚致瘀”,阴虚燥热,可灼血成瘀,此所谓“因实致瘀”也。本病至血瘀阶段,常为气受血阻不能输布水律,或加重消渴,或津滞为湿。故后期易出现多种因脉络瘀阻所致的挟瘀挟湿诸症。

    糖尿病病因复杂,患者往往多食、多饮、多尿、消渴、乏力、骚痒、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又多兼瘀挟湿之证,若纯清热滋明,则阳气易受伐;纯温补益气,则阴津易耗散。根据上述特点,李老将本病分为4型论治,活血燥湿之药,则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入。

    1.中焦湿热,气阴耗伤,用清热燥湿,益气养阴法。症见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或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使湿热分消,气阴得滋。处方:

    地骨皮50—100g  僵蚕30g  丹参3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淮山药30g  苍术30g  黄拍30g  知母30g  红参10g

    2.热甚律伤,气虚血瘀,用清热泻火,益气生律法。症见身热心烦,大饥大渴,小便频数,气息促急,舌红、苔薄黄燥,脉滑大而数。治以清热泻火,益气生律法,使火热去而气津不耗。处方:

  地骨皮50g  石膏50g  红参1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淮山药30g  僵蚕l0g  丹参30g  知母30g  玄参30g.

     3.气阴两虚,燥热血瘀,用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法。症见食少尿多,渴欲饮水,气息短促,语音低微。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舌黯红、无苔。脉沉细数。此型多见于糖尿病中后期,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使气阴复,虚热去,瘀滞行。处方:

    红参l0g  山萸肉l5g  玉竹30g  黄精30g  枸杞子30g  丹参30g  天花粉30g  僵蚕30g  地骨皮50g

    4.阴阳气虚,兼瘀挟湿,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本型多见于后期患者,其临床表现多见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形寒怕冷,面白无华,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四肢不温;酸楚麻木,面浮肢肿,便溏或燥结。舌淡胖、苔薄白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以扶正固本,活血利水,使阳复本固,气阴得滋,瘀散水去。处方:

    红参10g  淫羊藿15g  泽泻15g  五味子6g  胡芦巴30g  地骨皮30g  丹参30g  益母草30g  玉竹30g  淮山药30g  枸杞子30g  天花粉30g

    以上4型,均以地骨皮、红参、玉竹、花粉、淮山药、丹参等为基本方。方中地骨皮甘寒清润,以育真阴而不伤元阳见长。《圣济总录》记载地骨皮饮可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本经》谓其:  “主五内邪热,热中消渴。”《本草新编》言其:“凉血、凉骨、益肾、生髓,因此通治三消,实非他药可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骨皮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故为本方之君,李老每用至60—120g。而“热甚则食气”,故辅以人参、淮山药补中益气,玉竹、天花粉清热生津,则阴阳有既济之妙。且玉竹对“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  (《本草正义》)天花粉“退五脏郁热……,以补药而治虚渴,以凉药而治火渴,以气药而治郁渴,以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本草汇言》)由于本病多兼瘀滞之证,经脉瘀滞则津不上承而渴,故用丹参、僵蚕化瘀通络为佐使。在此基础上,再依据不同证型配入燥湿清热,清热泻火,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品,故获良效。

    除药物治疗外,李老尤其重视患者的饮食控制,主张减滋味,忌肥甘,食以清淡,不可过饱;并推祟隋巢元方提出的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的“良药”,主张患者选择散步、健身跑、练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耐力型体育活动,以及保持安静乐观的情绪。

    例1:李某,女,48岁。1991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8个月前始感头晕,乏力,口渴,善食易饥,曾住院治疗2个月末见好转。近1月来病情加重,口渴而饮水量多,小便多而混浊,大便秘结。舌暗红、苔薄黄少律,脉滑数。查空腹血糖14.3mmo1/L(258mg/d1),血压21.3/14.7kPa(160/110mmHg)。诊为糖尿病。证属中焦湿热,气阴两伤。治以清热燥湿,益气养阴。处方:

    地骨皮30g  丹参30g  玉竹30g  天花粉30g 苍术30g  淮山药30g  知母30g  玄参30g  黄柏15g  僵蚕15g  红参10g

    水煎服,2日1剂,连服10剂,嘱远房事,慎饮食,畅情志,适劳逸。

    l2月2日二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复查空腹血糖5.3mmo1/L(96mg/d1),属原方常服,以巩固疗效。

    例2:夏某,男,62岁。1991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年前觉口微渴,饮水增多,末引起注意。2个月后口渴加重,饮食增多,小便多而混浊,身体日渐消瘦。查空腹血糖16.8mmol/l(302mg/d1),尿糖(十十十十)。诊为糖尿病。曾服消渴九、优降糖、等,血糖时升时降。近2个月来食少乏味,小便次多量少,口渴欲饮,饮水量不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酸痛麻木,下胶微肿,五心烦热,便溏,1日2—3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7月5日查空腹血糖14.6mmo/l(263mg/d1),尿糖(十十)。证属阴阳气虚,兼瘀挟湿。治以温阳益气,滋阴清热,活血燥湿。处方:

    红参10g  北五味子6g  淫羊藿15g  泽泻15g  胡芦巴30g  地骨皮30g  丹参30g  玉竹30g  山药30g 天花粉30g  枸杞子30g  木瓜30g

    l0剂,水煎服,2日1剂。嘱节制饮食,调畅情志,注意活动。

    31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惟轻度口渴,下肢仍酸痛麻木,嘱原方常服。

    (张  耀  景洪贵  整理)桑景武真武汤治疗消渴经验 糖尿病

743

桑景武(1912—1993),长春市名中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桑氏注意到很多消渴病人,久施养阴清燥之品罔效。细审其证,确无阴虚之明证。虽口渴无舌红少津,反多舌淡齿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阳衰诸症。其口渴者乃因肾阳虚衰,气化失职,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随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饥。于此,仲景《金匿要略》已见端倪:“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药测证,显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律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温肾健脾以化饮,消除致渴之源。

    桑氏认为救治肾阳虚衰,未过仲景真武,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用于治太阳病误汗,传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病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气不化则津不行,津不行则渴不止。阳回则津回,津生则热除。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白芍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既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苓术健脾和中,共奏温和化气之功。可谓不生津而津自回,不滋阴而明自充,初学者实难领悟,细细研揣则回味无穷。

    阳气者,身之瑰宝也.阳生则草木以荣,阳衰则草木凋萎。对于年过不惑,多病体衰之人尤须刻意调养,阴津精血再生较易,其阳气耗损却难恢复,故助阳则阳生阴长,精血自沛;伐阳则阴盛阳殁,气乃消亡。消渴者燥热为标,阳虚为本,为其病机之眼目,知此者鲜矣。即用肾气九者。亦思过之半矣。更况一见口渴,多投清滋之品,以阴抑阳,阴阳格拒,上热下寒,寒热交错,必致阳衰阴凝。

    气是人身之本,凡病皆因正气衰馁引起,奈世人不恒风寒以护卫气,节生冷以护胃气,谨房事以护肾气,戒怒郁以护肝气,坐令正气伐伤而致诸疾蜂起。消渴病大多有气虚之证,如四肢乏力,懈怠,不耐疲劳,少气懒言,面色恍白,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苔滑腻,有齿痕,脉沉细无力等症。故无论内伤、外感必是“气虚乃病”。所以治疗上总要审寒热之真伪,辨虚实之异性,以护养正气为要。

    清·柯琴认为真武汤有“壮元阳以消阴霸,逐疏垢以清水源”之功,桑氏取真武温肾阳以化气,利水湿以止渴。

    桑氏体会用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术亦多在50g至100g。经方无需有大的增减,对于阳虚而阴竭者,需配人参,气阴双补,乃克有济。配伍适宜,效果方佳,神而明之,存乎于人。

    桑氏于临证中,凡消渴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皆以真武汤治之。  

  例1:王某。男性,36岁。

    曾因口渴多饮在某医院查空腹血糖10.32mmol/L(186nlg/d1),尿糖(十十十)。诊断为“糖尿病”,口服各种降糖药,并求中医治疗,病情时好时坏,1983年10月求余诊治。患者面色光白,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口渴欲饮,饮而不解,夜间尤甚,尿频,腰膝冷痛、阳痿,气短懒言、脉沉细无力,舌苔白腻质淡。查空腹血糖15.26mmol/L(275mg/d1),尿糖(十十十)。此属气虚肾亏之证,治宜益气温阳,方用真武汤:

    附子20g  干姜20  茯苓50g  白芍50g  白术30g

    守方服lO剂,诸症渐消,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脉沉缓,舌淡苔白,嘱其服用金医肾气九2个月以巩固疗效。

    本患者口渴欲饮,夜间尤甚乃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律,津不上朝所致,故用温肾益气壮阳之法。如不加洞察,沿用常法,妄用寒凉则谬之千里。正如《医门法律》所言:“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消,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效,医之罪也。”

    例2:于某,女性,23岁。

    1979年格患糖尿病,住本市某医院治疗,曾用降糖灵及中药治疗1个月,出院时空腹血糖10.55mmol/l(190mg/d1),尿糖(十十),出院后由于不能控制饮食,过于劳累,病情逐渐加重,消瘦,盗汗,胸片诊断:“浸润型肺结核”。于l981年4月来诊,面色苍白,两颧发红,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心悸头晕,口渴多次,纳差,大便稀溏,下肢微肿,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查空腹血糖8.88mmol/L(160mg/d1),尿糖(十十十)。此属肾气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治宜温肾壮阳,化气益肺,方选真武汤加减:

    附子20g  茯苓50g  白芍50g  桂枝50g 当归50g  细辛5g  甘草lOg  木通lOg 干姜20g

    服药15剂

    二诊:患者仍咳嗽胸闷,心悸气短,其余诸症皆消,查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脉沉细,此宜益气健脾,温肺养阴以善其后。取造遥散加味:

    柴胡15g  白芍40g  当归l 5g  白术15g  黄芪50g 五味子15g  山茱萸20g 枸杞子20g  附子20g  龙牡各20g  玄参30g

    守方服20余剂,查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正常。胸片:肺部阴影缩小,自觉一切正常,嘱停服上药,服金匿肾气九1个月巩固疗效。    本患者口渴多饮,纳差,大便稀溏,下肢浮肿为肾气虚弱,命门火衰;两颧发红,咳嗽盗汗为虚火上浮。若见渴止渴,实为南辕北辙,故治以温肾益气壮阳之品,选用黄芪、附子益气壮阳,化气生津,茯苓、白芍健脾益阴,桂枝、细辛通阳化气,引药人肾。逍遥散加味舒肝健脾调肺益气,龙牡沉潜固阴,以使阴平阳秘,三焦通利,病体痊愈。

    例3:宗某,女性,47岁。

    患糖尿病13年,于1975年、1981年曾2次住院治疗,症状有所改善。l983年3月请余诊治。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频口甜,四肢逆冷。脉沉无力,舌苔白腻,舌质淡,查空腹血糖17.54mmol/L(316mg/dI),尿糖(十十十)。辨证为脾肾阳虚之证,急救其阳,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

    茯苓50g  白芍100g  白术50g  附子20g  干姜20g  桂枝50g  麻黄20g

    服上药2剂口渴大减,四肢得温,诸症改善,效不更方,连服4剂,空腹血糖4.44mmol/l(80mg/d1),尿糖正常。后以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随防3年末见病情反复。    仲景在太阳篇用真武汤治疗太阳病误汗,转入少阴,乃为救误而设;少阴篇则用于治疗肾阳衰微,水气不化,阳衰而不用四逆,缘于阳虚挟水,水盛而重用温阳,本于肾中阳微,故用真武温阳利水而收功。本例病人久病体衰,肾气亏馁,气不化津,津凝液敛,而表现为一派津液不布之证。方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布津。茯苓、白术健脾运湿,白芍敛阴和阳,干姜味辛入气分,可协附子温肾化气。由此可见消渴非皆燥热,每属饮证。

    (刘立昌  桑淑贤  整理)吕继端--益智灵治疗老年痴呆经验 中风后遗症痴呆

657

     益智灵是吕继端教授家传三代治疗中风后遗症智能障碍的秘方,后经先生不断完善组方,用来治疗老年痴呆,疗效明显。

    菟丝子24g  熟地20g  巴朝天20g  丹参20g  浙贝母15g  人参lOg  天冬10g  辛夷l0g  法半夏10g  炙远志6g    制胆星10g 

    先生认为。本病以肾虚髓空为本,痰阻血瘀为标,形成本虚标实的病理变化。盖肾藏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王清任说“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故用“三才”(天冬、熟地、人参)、菟丝子、巴戟天益肾填精生髓,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除肾虚外,多兼痰浊阻络,蒙蔽清窍,而致神机不爽。《景岳全书》说:“痰迷心窍,则遇事多忘”,故配远志祛痰利窍,安神益智。《药性本草》载远志有“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的作用。加法半夏、浙贝母、制胆星涤痰开窍醒神。亦因由痰生被,阻滞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能相接,肾之精气不能上输,脑失所养,则机灵记忆渐无,故佐丹参化瘀通络;使以辛夷,上通脑窍,下通心肾,又助化痰开郁,活血通络。  

   先生在40余年的临床应用中,发现本方除对中风后遗智能低下具有明显增强智力、恢复肢体功能作用外,并对老年出现的记忆力减退,思维紊乱,精神抑郁和早衰等症,以及脑萎缩、帕金森氏病、脑炎等症所致智能低下均疗效显著。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该药保护和增强小鼠智力、抗实验性脑缺血作用,抑制大鼠大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是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智能减退(特别是老年痴呆)、恢复脑损伤所致功能障碍、延防衰老的理想药物。

    (张赤志  王昌俊  刘庆芳  整理)熊继柏教授辨治头痛经验

1070

本文转载自中医复兴网

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从医50年,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现择其辨治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辨外感内伤

    熊教授认为治头痛当首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多,因风性轻扬,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李中梓亦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且风为百病之长,故常兼寒、热、湿邪致病。风寒头痛者,其痛常连及项背,畏风怕冷,川芎茶调散主之;若寒甚而见肢厥、背冷、脉沉细,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风热头痛者,其痛胀甚,恶风或发热,芎芷石膏汤主之。风湿头痛者,其痛如裹,身困、苔腻,羌活胜湿汤主之。然临床常有风寒头痛而兼见苔黄、口苦等热象者,是风寒与风热夹杂头痛,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减治之。

    1.1  外感风寒兼热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男,48岁,2005年9月4日初诊。诉右侧头痛连及项部,吹风受凉或劳累加重,患者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予清上蠲痛汤加减: 川芎20g, 白芍10g, 荆芥10g, 蔓荆子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 白芷20g, 僵蚕20g, 黄芩10g, 法夏10g, 细辛3g, 甘草6g。服上方15剂而愈。

    按:清上蠲痛汤出自《寿世保元》,称“能治一切头痛,不论偏正皆效。”熊教授常用于治疗风寒兼热的头痛而效佳,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且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辛温散寒,菊花、蔓荆子,辛凉散热,均能疏风止痛;黄芩清热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清热止痛之功。若兼湿邪可加苍术;防辛温过于伤阴,可配伍麦冬。

    1.2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则应分清虚实。虚证主要责之气虚与肾虚,盖“头者,精明之府”,而“脑为髓之海”,故气血不足及肾虚均可致头痛。临床又以气虚头痛最为多见,其痛绵绵,遇劳则甚,兼神疲、气短等,顺气和中汤主之;若见气虚而有目胀、颈胀、耳鸣等症,则改用益气聪明汤。肾虚头痛者,其痛为空痛,以后头为主,兼腰膝酸软等,杞菊地黄汤主之;若虚热甚可合大补阴丸,若有水不涵木而肝阳化风者,则加天麻、钩藤、僵蚕等平肝息风。

    内伤头痛之实证主要为痰浊、瘀血或肝阳上亢所致。《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因头为清窍,而痰为有形之浊邪,易随气流行,上扰清窍,故临床痰浊头痛者居多。若头痛而昏蒙,伴胸痞呕恶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肝阳头痛者,其痛且眩,以两侧及巅顶为主,伴心烦易怒、胁痛、脉弦等症,天麻钩藤饮主之。瘀血头痛者,其痛如锥刺,固定不移,昼轻夜甚,通窍活血汤主之。

    此外,因久病入络,故凡属慢性头痛,无论头痛性质或部位,均可配合天蝎散(天麻、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加强疗效。

    1.2.1  气虚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58岁,2005年10月23日初诊。诉前额痛,遇冷或劳累加重,精神疲乏,时有眩晕,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顺气和中汤加减:西参片10g, 黄芪3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陈皮10g, 升麻3g, 柴胡10g, 川芎10g, 白芍10g, 葛根20g, 蔓荆子10g,防风10g,细辛3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2005年11月6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头痛显减,患者舌苔薄白,脉细。继予上方加桂枝3 g,15剂。半年后随诊未复发。

    1.2.2   瘀血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54岁,2007年3月4日初诊。诉头痛20年,以两侧为主,固定不移,痛如针刺,痛甚则呕,多在夜间发作,伴面浮,口干口苦,曾有头部外伤史。患者舌苔薄黄,脉弦数。予通窍活血汤合天蝎散加黄芩、法夏:川芎20g, 赤芍10 g, 桃仁10 g, 红花4 g, 野天麻20g,僵蚕15g,全蝎6g,甘草6g,黄芩10g, 法夏15g。15剂,水煎服,另包麝香3g,每日冲服0.2g。2007年3月25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头痛显减,守上方治疗1个月乃愈。

    按:此2例患者,前者头痛以遇劳加重,神疲,脉细为特点,乃气虚之证,用顺气和中汤加减,此方实为补中益气汤加白芍养血, 川芎、蔓荆子、细辛祛风止痛,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头痛之效方;后者头痛以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多发为特点,且有头部外伤史,显为瘀血所致。予通窍活血汤合天蝎散,方中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麝香活血止痛而开窍,为治瘀血头痛之要药,再加天麻、全蝎、僵蚕,以加强祛风通络之效。

  2  辨头痛部位

    熊教授认为若头痛的寒热虚实表现不明显,而以疼痛部位为主要特征,则以疼痛部位为主进行辨证,亦可二者结合进行辨证。因“头为诸阳之会”,阳明、太阳、少阳三阳经均上于头,足厥阴亦与督脉会于巅顶,故三阳经及足厥阴之病均可见头痛之症。前额痛属阳明,方用《兰室秘藏》选奇汤;后头痛属太阳,方用枕痛方;两侧头痛属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偏头痛则用散偏汤加减;巅顶头痛需分清寒热,临床多见者为巅顶痛而伴肢厥、呕吐涎沫等症,是肝寒所致,吴茱萸汤主之;亦有少数巅顶痛而兼见烦躁易怒、口苦、便秘等症者,为肝火所致,泻青丸治之。

    2.1  后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男,59岁,2005年10月30日初诊。诉后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近半月加重,伴颈胀、头晕,耳鸣,病情反复发作,感冒、劳累、生气均可诱发,西医诊断为“脑动脉硬化”。舌苔薄黄,脉弦细略数。予枕痛方合天蝎散加减:羌活10g, 防风10g, 川芎10g, 黄芩10g, 细辛3g, 炒白术10g, 法夏10g, 制南星5g, 葛根30g, 甘草8g,蔓荆子 10 g,野天麻30g,全蝎6g,僵蚕20g。10剂,水煎服。2005年11月13日二诊:诉服上方5剂后头痛即止,此次欲巩固治疗,患者舌苔薄黄,脉弦细。继予上方15剂。半年后随诊诉头痛显减,以原方再进月余,头痛获愈。

    2.2  偏头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50岁,2005年9月25日初诊。诉右侧头痛反复发作8年,近1个月加重,头痛每于感冒或劳累后发作,甚则眩晕呕吐,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舌红,苔薄黄腻,脉弦。予散偏汤合天蝎散加减:柴胡10g, 白芷20g, 川芎20g, 黄芩10g, 法夏15g, 白芍10g, 香附10g, 白芥子15g,野天麻20g,僵蚕20g,全蝎6g,甘草6g。10剂,水煎服。2005年10月9日二诊:诉服上方后头痛已止,欲巩固治疗,患者舌苔薄黄,脉弦细。继予上方加党参10剂。1年后随诊诉头痛发作次数显减,复发时自服上方仍能止痛。

    2.3  巅顶痛  典型病案:患者,女,65岁,2005年5月1日初诊。诉巅顶痛5天,伴口苦、便秘,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肝火头痛,予泻青丸加减:羌活10g, 防风10g, 川芎15g, 黄芩10g,法夏15g, 酒大黄6g, 藁本15g, 胆草 5g,野天麻30g,僵蚕30g,甘草10g。服上方5剂而愈。

    按:枕痛方,乃熊教授根据明代傅仁宇的《审视瑶函》中“防风羌活汤”化裁而来,方中羌活、防风、川芎、细辛辛温散寒而止痛;炒白术、法夏、制南星化痰,黄芩清热;葛根升清阳;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散寒,化痰清热止痛之功。此方原治眉棱骨痛,但临床用治后头痛效果甚佳。散偏汤出自《辨证录》,方中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郁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芥子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治疗偏头痛之效方。泻青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用龙胆草泻肝火;佐栀子大黄,使其所泻之火,从大小便而出;羌活、防风祛风止痛;川芎上行头目而逐风邪;熊教授加藁本上达巅顶而祛风止痛,实为治疗肝火头痛的良方。

    熊继柏教授简介:熊继柏(194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名中医。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熊教授十三岁拜当地名医为师,熟读中医经典,坚持临床实践,已业医50载,学验俱丰。撰写医学著作十七部,在国内各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独撰著作《内经理论精要》一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列为藏书。孔少华治疗高脂血症经验选录

409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升高的一类疾病。主要危害是血脂在动脉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的直接原因,还容易引起糖尿病、肾功能损害、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等。现代人因为饮食营养过剩,嗜好烟酒,运动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血脂高的问题非常普遍。中医虽然没有血脂的概念,但就临床表现而言,高血脂大于为可以相当于中医的湿浊相类似。通过辨证治疗有良效。

先父认为血脂高与中医所说的湿浊较盛相似,临床表现多兼阴虚肝热,典型症状有周身乏力、肥胖、嗜睡、精神不振、眩晕、胸闷、舌苔厚腻等,阴虚肝热者常见眩晕、耳鸣、口苦、烦躁、失眠等症,故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多一通络化湿为主,参以滋潜渗化和调方,加生炒山楂、荷叶等药为法治疗,同时必须饮食控制,少吃荤腥肥甘之品,加强锻炼,从而达到化湿通络,降低血脂的功效。

有许多患者虽然血脂很高,但没有临床症状,运用此法治疗,同样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常用处方为:

生牡蛎15g 生石决明30g 生赭石12g旋复花12g(包) 桑寄生30g炒知柏各10g

云茯苓30g  橘子络核各15g  法半夏10g  川牛膝15g  生薏苡仁30g  川萆薢15g 生炒山楂各15g   建泽泻15g  赤小豆30g  霍石斛30g  荷叶10g  血琥珀5(同煎)

方中橘子络核、法半夏、云茯苓、生薏苡仁、川萆薢、赤小豆运脾化湿;生炒山楂活血降脂;荷叶、山楂、决明子、泽泻现代研究都有明显的降脂作用。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旋复花滋阴潜降,桑寄生益肾通络,炒知柏、川牛膝、建泽泻引湿热下行,血琥珀活血利水,诸药共用,运脾化湿、活血降脂,合以滋潜渗化方顾护下焦阴液,使湿去络通而阴份不伤,从而达到降脂的作用孔少华治疗带下证经验

290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先父认为今天所见之带证多为湿邪下注所引起,其病与肝脾肾有关,脾失健运故生湿,湿邪弥漫,流注下焦而为带下,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相火内生,与脾湿相合,色黄质稠而有异味者,为湿热带下,病机概括为阴虚肝热脾湿;临床上以此种带下为多,故治疗上故常以当以滋阴清热运脾为法,孔老每用滋潜渗化方加化湿解毒之品治疗,其效甚佳。

基本方:

生牡蛎15g生石决明30g 生赭石12g旋复花12g  桑寄生30g  云茯苓30g  川萆薢15g  法半夏10g  川牛膝15g  橘子络核各15g  生薏苡仁30g  鸡冠花20g、滑石块15g

加减法:

湿热重者酌情加蒲公英30g、金银花15g藤30g、青连翘10g、野菊花15g、清热解毒,焦栀子10g、胆草炭10g苦参15g、炒知柏各10g等清热燥湿,土茯苓30g解毒渗湿;

外用药可用蛇床子30g、草河车30 g、土茯苓30g、生地榆30g、苦参30g之属布包水煎熏洗。

方解:生牡蛎、生石决明、生赭石、旋复花养肝阴潜肝阳,炒知柏滋水降火燥湿,橘子核、法半夏、云茯苓、生薏苡仁运脾化湿,川萆薢、鸡冠花、滑石块渗湿止带,桑寄生益肾养血通络,湿热重者再加银花、连翘、公英、苦参、胆草等品解毒燥湿,益肾凉肝运脾,湿热去,带下自除。脾虚者,加党参10g、炒白术10g;寒湿者加干姜3g、肉桂3g、鹿角霜10g。

 孔少华妇科用药思路概述

405

孔老认为对妇科病的观点:气血不和为主,挟湿者多、阴虚、血热者多,故治疗上多以调和气血为主,参以渗湿、益阴为法,随症加减,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一、养血活血。妇女以血为本,血以通调为和。孔老认为今天的妇女与古时有异,地位大大提高,饮食营养一般不缺,除非失血过多引起的以外,真正血虚者不多,故临床很少用四物汤,常用养血活血之品如紫丹参、桃仁泥、鸡血藤、泽兰叶。丹参有养血活血凉血之功,古人云:“一味丹参,功同四物”,鸡血藤养血活血,桃仁泥活血化瘀,泽兰叶活血利湿行水,四味药组合,药性平和,而养血活血之功甚佳,且不似四物汤归芎之温燥,白芍、地黄之酸敛滋腻,当然若患者确属血虚者,四物汤应当应用。对于瘀结较重者,如闭经、肌瘤、囊肿之类疾病可酌情加用荆三棱、蓬莪术、炒二丑、制乳没、血竭、水蛭等峻猛破血之品。

二、疏肝理气。肝藏血,主疏泄,肝气的条达是经血通调的关键,故治疗妇科病必须注重疏理肝气。因今人肝阴不足者多,孔老疏肝理气不用柴胡之辛燥,以防劫肝阴,常用香附米、川郁金疏肝解郁、以橘子核理下焦气化、有寒者加台乌药,胁痛加小青皮,肝气郁滞明显者每加玳玳花、绿萼梅、佛手等芳香而不温燥之品,使郁结开而阴不伤。痛经者常用金铃子散(元胡、川楝子)。

三、运脾渗湿。孔老认为今人脾湿普遍较重,妇女也不例外,妇科病不仅带证以湿为主,其它病也每多兼湿。湿之来源,多因肝气郁滞,克犯脾土,脾失健运,致气滞湿停,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厚味生成。气滞湿郁除可导致带下量多外,还可引发月经紊乱,如经行不畅,经来量少,甚至郁闭不通,或郁结于卵巢则为卵巢囊肿,郁结于子宫则为子宫肌瘤,停于腰则腰酸乏力。湿与寒合则为寒湿,与热合则为湿热,今人阴虚内热者多,故以湿热之证为多,故孔老治疗此类疾病每用运脾化湿之品如橘子络、法半夏、云茯苓、云苓皮、生薏苡仁、川萆薢等,带下病重加鸡冠花,湿热重者常加炒知柏、川牛膝、滑石块以清利之,寒湿者加台乌药、川椒目、北细辛等以温化之。

四、咸寒滋阴。今人肝肾阴虚者多,对于肝肾阴虚者,孔老喜用生牡蛎、生石决明、生海蛤、生鳖甲、败龟板等介类滋阴潜阳之品,以其入下焦肝肾,咸寒益阴而不滋腻,且有抑肝平木潜阳,软坚散结,凉血利湿之功,对于今人肝肾阴虚又多兼肝旺、湿热、痰瘀互结者甚宜,妇女病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漏下、更年期综合症,湿瘀互结之卵巢囊肿、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证,最宜用此类药物。但药物过寒易凝,当佐以辛温行气之品以制约之。

五、温经散寒。妇科病下焦虚寒者亦不在少数,常导致经来不畅,痛经,不孕等证,孔老常用温经之品如橘子核、荔枝核、台乌药,较严重者,孔老常以川椒目3g、北细辛3g配伍,北细辛辛温入肾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川椒目如下焦通行水道,两药配伍可开启下焦寒湿闭阻,对于下焦寒湿引起的痛经、闭经、不孕等均有良好效果。另外宫寒闭经、不孕者,孔老喜用紫石英温肾暖宫。

六、凉血止血。孔老认为今人阴虚血热者多,故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虽然有气虚、血瘀等原因,但仍以血热妄行者多,故治疗上每以凉血止血为主,常用药物如生地榆、鲜茅根、荷叶、藕节、大小蓟、鲜生地等,并常配伍阿胶珠、血余炭以养血止血,还喜用三七粉、生炒蒲黄止血化瘀,以防止血留瘀。当然若有气虚者加生黄芪、党参等补气摄血,肾虚者加杜仲炭、川断、金狗脊等固肾止血。

需要说明的是,孔老用药喜用滋阴凉血之品,只是在确实有阴虚血热者方用之,血气温则流通,寒则凝滞,过于寒凉,反易变生它病,不可不知。

以上为孔老对妇科疾病临床辨证用药之常法,临床症状错综复杂,常中有变,总之要辨证论治,知常达变,有是证用是药,不可胶柱鼓瑟。朱良春治疗胃下垂对药的临床经验

1129

       1.辨病用药合辨证分型溯源用达药

        朱师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在辨病用药的不变,辅以辨证分型用药的多变。朱师指出,“久患胃疾,脾胃虚弱,中气久虚,水谷精微无力推动,日久则水湿中阻,故胃虚之证多见夹湿,湿浊不得宣化,清阳岂能上升。”基于此,朱师治胃补虚,必兼宣化湿浊,如治胃下垂,每以辨病用药为主,自拟苍术饮,即一味炒苍术,每日20g,滚开水冲泡,少量频饮代茶,配合“升阳举陷,疏肝解郁”组成基本方对药7组如下,苍术、白术为对、炙黄芪、炒枳壳为对、升麻、苍术为对、升麻、柴胡为对、柴胡、炒白芍为对、茯苓、白术为对、陈皮、甘草为对。以此14味平淡药治胃下垂,临床随症稍于出入,历年来屡收殊效,治愈者甚众,一般治愈时间多在2个月左右,钡餐复查胃体回升到正常部位。朱师谓,胃下垂病机较杂,有痰饮留伏而致者;有肝气久郁而致者;有湿浊弥漫而致者;有气血困顿而致者;有原气不足而致者;有风木不张而致者;有宗气不振而致者;有火不生土而致者;有金寒水冷而致者等。朱师虽见证溯源,随证变法,但始终不变一味苍术饮宣化湿浊,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胃下垂者连续服苍术饮,并无伤阴化燥之弊,乃因苍术助脾散精,助脾敛精也,更妙在重药轻投之巧。一味苍术饮,乃治胃下垂之达药也。如治肝气久郁,即风木不张而致的胃下垂患者张某,形体消瘦,脘痛常作,得食更甚,且感坠胀,平卧舒,舌淡,苔白薄,脉象细软,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8cm,朱师投苍术饮合补中益气汤,逍遥散之主药,上述基本方,10剂后脘痛、胀渐除,服至62剂时,诸症消失,钡餐复查胃体回升到正常部位。

       2.熟谙药性施妙法重药轻投有奇巧

        一味苍术饮何以另包,每日代茶,分多次少量频饮?笔者昔日不解朱师巧思妙用,峻药轻投之意,将苍术直接加入汤药中入煎,结果除有伤阴化燥之弊外,且疗效亦不满意,故悟温运利水,非大剂苍术莫属,温宣湿浊,助脾散精,当取重药轻投,峻药少量频投,俾清气频频升举,湿浊接连降泄,此乃妙用香燥辛烈药之巧也。考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入太阴,阳明二经,功能强胃健脾,助脾散精,发散水谷之气,能径入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湿滞,解诸郁。因其性辛烈,燥湿力大,故朱师重用苍术除湿醒脾,平调中土,意在去中焦湿浊郁滞之障碍。且苍术香能醒气,燥可胜湿,颇有宣化中焦湿浊,升举清阳,解郁举陷之殊效。《玉楸药解》云:“苍术燥土利水,泄饮消痰。”又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止泄亦同白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朱师指出,苍术辛香发散,外可祛风湿,内可燥脾湿,治疗胃下垂不必拘于辨证有湿浊之象才可应用,投苍术饮泡茶频服,乃是辨病用药,加之汤药配伍得当,均能收到满意疗效。治疗胃下垂,一味苍术饮用法之秘,乃朱师辨病用药之独特之处,亦是朱师主张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之见证,这和朱师治顽痹每用淫羊藿、露蜂房调节免疫功能,治痛风关节炎每用土茯苓,萆降尿酸等,同为辨病用药之典范。又如近贤用苍术治疗夜盲症、糖尿病、疟疾等亦为辨病用药之见证,均发前人所未发。

       3.发皇古义融新知自出新意有巧思

        朱师熟谙中西医理,故用药颇多发挥。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胃支持韧带的松弛或胃壁弛缓所致,考李东垣《用药法象》曾谓“苍术为治痿要药”。盖痿者,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收缩也,颇似现代医学韧带松弛,胃壁迟缓之说,朱师仿创立脾胃学说的宗师李东垣对苍术功能的描述,率先用治胃下垂,足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一斑。湿浊阻滞,必致土壅,土壅必致木郁,朱丹溪指出,“苍术能总解诸郁”。盖郁证以肝郁为多见,故苍术应有解肝郁,降胃气,助脾运等功效,朱师拟一味苍术饮为主,辅以“补中”、“逍遥”之主药,组成治疗胃下垂之基本方,颇有巧思妙用。方中白术除湿,长于扶正;苍术扶正,长于除湿,二术为对,扶正除湿,相得益彰。苍术升麻为对,一以泄浊,一为升清,苍术质重厚味,可导胃气下行;升麻质轻味薄,能引脾气上腾,二味配对,俾清气升发,浊气下泄,升降复位。炙黄芪,炒枳壳为对益气举陷,升降相因,升中寓降,降中寓升。现代药理证明,枳壳对平滑肌有很强的收缩作用,这和现代医学所谓内脏下垂是肌肉组织松弛的病机相吻合。中医有“胃以通降为顺,通降为补。”之说,前人对枳实的通降作用论述较多,如《药品化义》谓“枳实专泻胃实,开导坚结,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朱师指出,枳实用于益气举陷配参、芪、姜、术,用于破气攻下则配大黄,芒硝,牵牛。晚辈体会枳实用治胃下垂主要是降中有升和对胃肠腹肌有强烈的收缩作用,“苍术治痿”即治筋脉弛缓,收缩无力,得枳壳之助,其效倍增。笔者遵朱师之法,历年来用朱师之方治疗胃下垂众多病例,疗效非常稳定。间有试投大剂量枳实30~60g,治疗临床症状较重者,确能收到临床症状消失之速效,未见副作用,基本方中取逍遥散中柴胡,白芍为对;茯苓、白术为对;生姜、甘草为对。乃取柴芍疏达肝气,解郁止痛。且白芍味酸性敛,能制苍术、柴胡之辛散。土壅木郁必先实脾,故用苓术干姜,以醒脾实脾。本方妙用逍遥散助苍术首制木郁,而诸郁皆解。因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此乃巧思妙用之二也。基本方增损如下,水行肠间,漉漉有声,酌加桂枝;浊气弥漫,胸痞身困,神气呆滞,加厚朴、槟榔、草果、半夏之属;原气不足选加桂附,巴戟、萸肉之属;症现食少,饭后作胀,烦热口干,少苔,嘈杂易饥,胃脘隐痛,酌加生地,淮山药、萸肉、石斛、太子参之属。乃取傅青主升阴汤之意,亦屡屡效出意外。朱师以一味苍术饮合“补中”、“逍遥”治疗胃下垂,可谓平调阴阳之方。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方安,此方两扼其要。寥寥14味基本方,开后学无限法门。正如董汉良先生恰如其分之评,“朱老用药之新,为自出新意,使人耳目一新,药药用之有新意;奇,不同于一般,有非常之见,但奇而不怪。奇,是朱老治病的技巧和特色;验,安全效验”。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疗效确凿之经验家言和猜度臆断,不切实用之纸上谈兵者截然不同哉。名老中医特效经验药对歌

1060

(一) 肺病门

桑叶杭菊甘苦味,疏散肺卫风热宜。

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独奇。

野荞麦根连翘合,肺系热甚咽咳清。

麻黄宣肺杏仁配,降气化痰喘息平。

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止咳灵。

痰热贝母瓜蒌皮,寒痰半夏陈皮连。

款冬紫菀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痊。

热伤肺阴津液耗,芦根石斛用须鲜。

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服之良。

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疗效强。

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尝。

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

人参蛤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末珍。

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二) 心脑病门

黄芪宜共人参配,心气虚弱首当宗。

孩儿参合丹参投,益气行血心痹崇。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从。

当归身兼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

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

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

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宣窍好。

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

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需早。

心下支饮金匮方,白术泽泻疗昏冒。

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

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愈癫痫扰。

(三) 脾胃病门

柴胡黄芩升降调,肝胃不和法宜晓。

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好。

八月札共九香虫,通则不痛气滞解。

丹参若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化。

旋复代赭治嗳气,降逆宣中仲师旨。

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

知母相与净连翘,胃脘灼热服之愈。

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毋庸虑。

白螺丝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

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添酸味。

腹痛泄泻木乘土,白术还需连白芍。

全瓜蒌合望江南,便秘何愁取入药。

(四) 肝胆病门

柴胡配合制香附,疏肝理气病乃康。

厥阴热郁黄芩入,伍以连翘力更强。

川楝玄胡治胁痛,气血并调古有方。

田基黄偕鸡骨草,清肝泄热效亦彰。

阴亏生地白芍药,血虚归身首乌当。

女贞子与墨旱莲,乙癸同源双补良。

鳖甲再加生牡蛎,软坚消症用勿忘。

葫芦麦柴疗膨胀,煎汤代水法尤臧。

茵陈若获栀子襄,功擅利湿兼退黄。

金钱草共海金沙,肝胆结石自能攘。

(五) 肾病门

肾虚汗出逢于风,风水黄芪防己使。

白术宜将山药添,健脾益肾法可恃。

巴戟仙茅温肾阳,滋肾生地山茱萸。

知母更兼川黄柏,下焦湿热自相需。

南芡实加白莲须,固肾涩精功殊显。

萆薢分清石韦配,小溲混浊称灵验。

菟丝子合覆盆子,溺有余沥用能瘳。

贯仲炭与荠菜花,血尿投之效亦优。

诸病主药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

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

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

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

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懊恼,须用栀子、豆豉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

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

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

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

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

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

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

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

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

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

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

泻屈曲之火,须用栀子为主。

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

内伤元气,须用黄、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

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

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

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

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

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

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

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

老痰,须用海石为主。

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

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

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

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水泻须用滑石为主,

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

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咳逆,须用柿蒂为主。

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

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

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

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

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

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

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

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

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黄胆,须用茵陈为主。

补阳须用黄、附子为主;

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

补气须用黄、人参为主,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

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

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

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

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

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

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

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

虚汗,须用黄芪、白术为主。

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

麻者是气虚,须用黄、人参为主。

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

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

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

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

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

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

虚烦,须用竹茹为主。

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

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

头右痛,须用参、为主;

头风痛,须用 本、白芷为主;

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

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

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

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

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

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

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

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

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

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

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

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

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

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

结核瘰,须用夏枯草为主。

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

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

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

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

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

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

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

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

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

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

痿,须用参、为主。

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

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

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

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

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

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

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

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

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

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

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

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

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

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

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

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

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

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

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

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

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

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

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

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

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

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

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

发背,须用槐花为主。

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

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

恶疮,须用贝母为主。

疔疮,须用白矾为主。

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

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

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

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

湿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

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

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

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

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

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

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

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

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

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

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

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

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朱进忠老师自发性多汗症治验

897

     1.胶着补益,湿热反盛,耗气伤阴,汗出溱溱

      曹××,男,43岁。

      下肢沉重乏力7—8年,经常汗出5~6年。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疗3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敛汗固表之剂,而汗出更甚。细询其证,从腰以下至足特别沉重乏力,甚至感到难于抬腿,汗出溱溱,甚或汗出如豆,而上半身却不汗出,纳呆食减,口干不欲饮,或见烦渴多饮,虽饮2~3暖瓶水亦难解渴,胃脘痞满,舌苔黄白而腻,脉濡缓。因思脉濡缓而下肢沉重者湿热蕴结也。合之与舌、症,乃湿热郁滞,清升浊降失职耳。因拟:防己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石膏15克,生薏米15克,木瓜10克,滑石10克。

      服药4剂,汗出大减,下肢沉重明显减轻。继服10剂,汗出得止,下肢沉重亦随之消失。

      某医云:前用敛汗固表而汗出反甚,后用除湿清热而汗出反愈者,何也?答曰:自汗盗汗者固以虚证者为多,因此多用敛汗固表法进行治疗。但本证之自汗却非虚证之自汗,而是蕴热之蒸汗,故当治湿热之蕴蒸,湿热除则汗自止。至于为什么用敛汗固表法而反剧,实因敛汗固表以助邪气之蕴热耳。

      2.不遵脉证,但守补益,郁火反炽,汗出更剧

      靳××,女,49岁。

      阵发性汗出5年。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疗2年多不效,后予中药敛汗固表之剂治疗3年仍不效。且近年来汗出较前更加频繁,为此经常影响工作和生活。细询其证,汗出多发生在白天,每次发病,先感腹部有股热气上冲,冲至胸头则感全身烦热,继而全身大汗,约1~2秒钟后,即烦热消失,汗出亦止,且时时头晕头痛,胸满心烦,舌苔白,脉弦而滑。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病也;滑者,痰火也。合之于症,乃痰火郁结在肝胆也。治拟疏肝泻火,化痰解郁。处方: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薄荷4克,栀子10克,生姜3片,龙胆草10克,元参15克,丹皮9克,黄芩9克,瓜蒌15克,丝瓜络9克。

      某医云:如此汗出之重证,岂可不用敛汗固表者也?答日:敛汗固表实为治疗汗证之第一大法,故诸医都遵之。然本证虽遍用固表止汗之剂,却由一日汗出一次增至每日汗出十余次,这种事实说明敛汗固表之剂不可予也。张景岳《景岳全书》云:“汗由血液本乎阴也,《经》日: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亦猫荡舟于陆,驾车于海耳,吾知其不败不已也。”汗既为发于阴而出于阳,那么影响发于阴而出于阳的因素是什么呢?今从其脉证来看为痰火郁结在肝胆,而非卫气之不固,故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泻火,而不可予补益敛汗以助火邪。

      服药4剂,汗出减少,继服6剂,汗出消失,他证亦减七八。

      3.半身汗出,非瘀则郁,反与补益,壅其气血,汗出必剧

      康××,男,40岁。

      阵发性半身汗出半个多月。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之不效,后以中药敛汗固表仍不效。细询其汗出之状,发病伊始先感全身一阵烦热,继而瞬间左半身汗出如珠,2~3秒钟后瞬间即热止汗消。1日数次。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综合脉证,思之:脉弦者,肝脉也;涩者,滞也、瘀也、寒也;弦涩并见者,寒饮内郁,肝木失达也。合之于症,乃寒饮内郁,肝木失达,水逆上冲也。治拟温阳化饮,疏肝降逆。处方:柴胡10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熟军3克。

      服药2剂,烦热上冲、汗出的次数明显减少,继服8剂,诸证尽失,愈。

      某医云:本例患者为何先用敛汗固表之剂不但汗出不减,而反全身憋胀僵抽?答曰:本证之汗首在于郁,而不在于虚,郁者当疏当散,今反用敛用固,致使气血,水饮更加壅滞而难解,故而汗不减而全身憋胀僵抽。

      孙××,男,成。

      左侧半脸汗出1年多。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用西药治之不效,继又配用益气固表敛汗之中药亦不效。细审其证,除半脸汗出如珠外,并见全身拘急不适,舌苔白,脉弦。综合脉证,诊为肝郁气滞,寒饮不化。拟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法,7剂,获愈。

      4.正虚邪实,寒热并见,补虚泻实,调之可愈

      姚××,女,52岁。

      阵发性汗出3年多。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予西药治疗1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敛汗固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疏肝解郁等亦不效。细审其证,每次汗出之前先感心烦心悸,继而烦热上冲,冲至头项则汗出,其汗或仅出于左,或仅出于右,很少出现全身汗出,此外尚见下肢轻度浮肿,失眠,舌苔薄白,脉虚而弦细。综合脉证,思之:脉虚者,气血俱虚也;弦者,肝脉也,寒也;细者,血虚也。合之于症,乃气血俱虚为本,气滞血瘀,湿郁不化为标。治拟补气养血以培本,理气活血,燥湿化痰以治标。处方:黄芪30克,党参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黄精10克,生地10克,柴胡1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2剂,汗出减少,继服10剂,汗出消失,失眠、浮肿俱解。

      5.胶于正虚,过施补益,郁火炽盛,迫津外出

      苏××,女,28岁。

      五六年来,经常汗出。医诊自发性多汗症。先以西药治疗数年不效,后又以固表止汗之剂数百剂仍无效。细询其证见:经常一阵一阵的出汗,有时坐着不动即突然感到心烦心悸,继而全身一阵发热而汗出全身,有时因着急而突然感到一阵心烦,热气从心胸上冲,冲至头后即突然汗出;有时一到新的工作场所,即突然感到心烦热,全身烘热一阵即全身汗出。这种情况在月经期间特别严重。若服中药固表止汗之剂,不是不效,就是感到心烦心悸,全身憋胀,有时因全身憋胀难受,每天必须让人不断的捶打,舌苔黄白,脉弦稍数。综合脉证,思之:汗出全身有气虚不固之自汗,亡阴亡阳之绝汗,阴虚火旺之盗汗,然气虚自汗多因劳动而发,阴虚盗汗多睡眠中出,绝汗则必有绝证,此证皆不具备。此证之汗发于烦乱之后,医之称为躁汗者也。此乃肝郁血虚,郁而化火,火邪欲伸,迫津外出所致。故治宜养血疏肝,化痰泻火。处方:川芎10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半夏10克,桑皮15克,甘草10克。

      服药1剂,汗出即减,继服4剂,诸证大减,共服30剂,愈。

      某医云:此证余久用敛汗固表之剂,非但汗出不减,亦且全身憋胀难忍,其故何也?答曰:汗与血者同源也,肝者藏血之脏也,肝经郁火欲伸之而不能则迫津外出而为汗也,今肝经郁火非达之不得伸,故只可以解郁泻火之法治之,若以敛摄之剂抑其条畅之性则郁者更郁,故全身憋胀难忍而汗出不止,此所以以解郁之法而效,以摄敛之法不愈之理也。

      6.郁火迫津,反予敛摄,郁者更郁,火者更火

    郝××,男,40岁。左前额约鸡蛋大一片汗出一年。前后经数十医诊治未确诊。医先予西药治之不效,继又以中药敛汗固涩之剂近百帖而未功。细审其证,左前额约鸡蛋大一片汗出,有时汗出如珠,有时仅微似有汗,每日少则三四次,多则七八次,且往往在精神紧张的一刹那间出现,而其他部位却点滴不出,胸满心烦,舌苔白,脉弦细。综合脉证,思之:虚证之汗为全身汗出,而此汗出则仅见局部,必非虚证。且脉弦细而胸满心烦,必肝肾不足,郁火所为,故治以养阴疏肝,解郁泻火。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生地18克,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薄荷3克,炒枣仁15克。

      服药3剂,汗出减少,继服24剂,竟愈。

(魏龙骧)二仙汤加味治难治性崩漏

615

    崩漏一症,乃妇科独有之病也。其发病之机理,概由冲任两脉受损,失其固摄之职所致,医治之法,施用之方,妇科文献论之详矣。余于妇科,业非专攻,见闻不广,经验亦乏。妇科患者,不少西医确诊为囊性子宫内膜增生病,问治于余,每见久治不愈,积方成叠,不外益气补中,胶艾四物,参归鹿茸,以至大温经汤之类,尤多兼加炭药。然而,此症最善反复,往往出血暂止,继复大作,终以久崩不已,病势日进,气耗血竭,不得不施术摘除,血崩始除。而术后复由阴阳失衡,常 见冲逆、自汗、虚烦、不寐种种后遗之症,亦多随之而至。于斯可见,此症治之,固匪易也。余对此症,甚少惬意,请教专家,亦莫不云然。

    1976年春,有年40许之妇科患者张某,乃本市某单位之干部,亦余挚友曲君之爱人,体质索弱,又有肝病,然月事无恙。自称去岁秋,忽然闭经,亦无所昔,未经介意。如是,三个月后,经又至,量极少继而淋漓不净。至翌年春,忽大崩如注,急来我院妇科门诊,当行诊断刮宫,未见其他异常,确诊为囊性子宫内膜增生,遂住院。患者以畏于术未果,当予丙酸睾丸酮,十八甲、乙炔雌二醇等西药、血止出院。为时不久,又大崩,并感腰痛如折,疲惫不堪望之面色如蜡,气虚血亏极矣。自服益母膏、女金丹无 补于事,邀余往视。向者,余颇尊盐山张锡纯先生遗著,论中固冲汤,颇赏用之。然方进六帖,竟略无寸效,以病极而余亦将技穷。病家见医有难色,易医乎!住院乎!游疑不定。余漫应之曰:“容我思考,当必图谋。”实则自愧学浅,殊负友人之托。凡医者遇此,个中甘苦,谅有同感。是日也,适有某医院会诊之行,该院有陈树森主任,余之医友也。陈君好学不倦,临症不苟,中医既有根基,尤广新知,不泥于古,不薄于今,囊中蓄方颇富。询之,出 一方,奇而简,谓可试用,余袖之而归。病者腰痛,腰为肾之府,肾气虚极可知,血下如崩,止血为急。此方仙灵睥、仙茅乃补肾之猛将,马 齿苋闻止血之功最纯,非特治痢,更加之菟丝子、枸杞子、川断、熟地、当归等以助之。药仅八味,精不贵多。当晚即修函拟方奇之。不经旬,血即止,且喜腰痛大缓。此病,医者热肠,病者坚信,连服此方近百剂。现观察一年,月事每次应期,间见或前或后,差之只三五日而已。

    夫医学一门,领域深且广矣。一人之学,孤陋寡闻,众人之识,浩瀚无际。相传,叶天士有十七师之多。新社会已大异于往,守方视之如枕秘而不宣者,甚寡。何处无良师,何时无益友,余滥竽医界,忽忽四十有余年矣。治病偶效,半多得诸师友之教益。语云:“学问,学问,学自问来。”故额余居曰“问庐”。二味拔毒散

1631

雄黄、明矾共为细面。

杜雨茂教授加味散偏汤

539

〔组成〕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芥子6克香附9克白芷9克郁李仁6克柴胡9克细辛3克蔓荆子9克

〔主治〕风寒、瘀或痰瘀交加为患所致之偏、正头风痛。症见头痛时作时止,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全头痛,或痛在一点。多因感寒冒风,或气郁不畅而诱发。发则疼痛剧烈,或掣及眉梢,如有牵引;甚或目不能开,头不能举,且头皮麻木,甚或肿胀,畏风寒,有的虽在盛夏,亦以棉帛裹头;痛剧则如刀割锥刺而难忍,甚至以头冲墙,几不欲生。

〔用法〕上药加入清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煮两次,每次半小时,滤汁混匀,每日早晚饭后服。痛剧者可日服一剂半,分三次服下。

〔加减〕

(1)若因感受风寒而发,可加荆芥、防风。

(2)疼痛剧烈,可加羌活、元胡。

(3)阴血污虚,可加生地、当归。

(4)拘挛掣痛,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

(5)若为血管扩张性头痛,宜加贯众。

(6)若兼有高血压,可加怀牛膝、桑寄生。

(7)若兼有内热,可加知母、丹皮等陈景河主任消瘀散结汤

631

〔组成〕鹿角20克浙贝母15克瓜萎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香橼2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牡蛎15克(无鹿角可用鹿角霜代之)

〔主治〕乳核肿痛,或渗乳汁,或乳汁中带血者。

〔用法〕将药收入容器内,加温水浸泡一小时,即行煎煮,剩药液100毫升为宜,煎两次,将药液混合一起,分两次服之。

〔加减运用〕

(1)若口干燥、心下满者,为肝脾气逆化热伤阴,宜重用瓜萎至50克,甘凉润燥,清热而袪满,加青果5克,平肝开胃而化瘀。

(2)乳腺肿胀痛甚者,加川芎10克、郁金10克,利用其气香串,同香橼舒解气机,同乳、没活血化瘀而止痛,并外用木香100克、鲜生地200克捣成泥状为饼,敷在局部。

(3)若舌苔白腻、不欲食者,为脾虚浊湿不化,加白朮10克,健脾燥湿,鸡内金3克,启脾胃消化之力,又善解脾气郁结。

(4)若硬结不消,宜加甲珠10克,取其穿透破结之力,助软坚散结之药消坚止痛。

(5)若用此方治疗急性乳腺炎,红肿痛甚有寒热者,加柴胡15克、黄连15克、蒲公英50克。

何天祥研究员活血养骨汤

457

〔组成〕当归10克延胡索10克陈皮10克郁金10克独活15克白芷10克肉桂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狗脊15克怀牛膝6克透骨草10克

〔主治〕股骨头骨骨后无菌性坏死症。

〔用法〕

上药可煎汤内服,每日1剂,早晚服。亦可共碾为药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日服3丸。可再加乳香6克、没药6克共研细末,用白酒调外敷于痛处。

〔加减〕(1)若气血凝滞者,可酌加土鳖、血竭。(2)寒湿较重者,可加苍朮、威灵仙。(3)病程日久,体质虚弱者,可加黄耆、白朮、紫河车,以健脾袪湿,补益气血。赵棻教授健运麦谷芽汤

356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主治〕慢性胃炎。临床凡见内伤或外感而致脾胃健运不及,腑脏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药应用,单用能增进食欲。此外,大病久病之后胃气受伤,食纳不香者也可灵活随症应用。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加减〕(1)如伤风感冒者,加〔香苏饮〕合用。(2)伤风咳嗽者,加〔三拗汤〕合用。(3)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者,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但无论成人、儿童,麦谷芽用量不宜减少。

查玉明主任宜导通闭汤

277

〔组成〕:黄耆15克车前子30克甘草20克升麻7.5克怀牛膝25克淫羊藿15克滑石25克。

〔主治〕:老年前列腺肥大。

〔用法〕:每剂药煎4次,头煎药用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首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20分钟,每次煎成100毫升。两次混合一起,分两次,早晚餐后1小时服用。

〔方药应用指征〕:凡症见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或小便不能控制,时有夜间遗尿,神疲倦怠等可选用本方。

辨证加减:

(1)若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20克。

(2)尿道涩痛者,加蒲公英25克、木通10克。

(3)咳喘者,加杏仁5克、细辛5克。

治妇女虚寒症经血不调方

402

鳖甲 乌梅 川芎 白芍 生黄芪 枳实 榔片 白术 砂仁 陈皮 香附 厚朴各1两  共为细面,蜜丸2钱重焦树德治疗胃病家传方--三合共四合

1480

三合汤

【来源】焦树德,《中医杂志》(5)1989年

【组成】高良姜、制香附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温胃散寒、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其中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温胃散寒、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善治寒凝气滞之胃痛;百合汤(百合、乌药)清泄肺胃郁气、疏散滞气,主治诸气郁之胃脘痛;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和胃醒脾,主治日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之胃脘痛,其中良附丸善治寒凝气滞胃痛。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重者,重用香附。百合汤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丹参饮,3药合用,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不但能活血定痛,又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三方组合,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比较全面,适应证广。焦氏临床使用40余年,常常收到令人难以思议的良好效果。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症见舌苔白或薄白,脉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耐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可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加减】若遇寒病重,得暖则舒,苔白脉缓或沉弦,证属胃寒盛者,可减丹参为20克,加砂仁为6克,高良姜用10克,再加吴茱萸5克,干姜3克;兼有胸脘发闷、泛恶吐水,喜干食,不欲饮水,可加陈皮10克,半夏9~12克,茯苓10~15克,木香6~9克,煅瓦楞子10克;兼有右胁或两胁胀痛或隐痛、情绪不佳则胃痛加重,喜长吁、嗳气,大便时干时软,脉沉弦或弦细,证属肝郁犯胃者,可轻用高良姜,重用香附,再加柴胡9克,厚朴、炒川楝子各10克,绿萼梅5克,白芍10克,把檀香改为9克;兼有口苦,舌苔微黄,虽思冷饮食,但食凉物病又加重,胃中似有灼热感、脉略有数象,证属标热本寒者,减高良姜为5克,加炒黄连6克,炒黄芩9克,千年健12克,去砂仁;兼舌红无苔、口干不欲饮水、饭后迟消,大便少而涩,或干燥,证属中焦气化不利,津不上输者,可加知母9克,焦三仙各9克,香稻芽10克,葛根9克;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加白芨9克,生藕节15~20克,茜草炭12克,减良姜为5克;舌红无苔,口干、喜稀食、夜间口渴、胃中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大便干涩不爽,脉象沉细数,或弦细略数,证属胃阴不足者,可减高良姜为3克,去砂仁,加沙参9克,麦冬6克,知母9克,白梅花3克。

若兼胃脘刺痛、痛处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或夜间痛重,脉沉而带涩,证属中焦瘀血阻滞者,本方加失笑散(蒲黄6~9克,五灵脂9~12克)、名四合汤,其增活血化瘀止痛之功。对中焦有瘀血阻络而发生的心腹疼痛有较好的疗效。如兼有呕血、便血者,须改用蒲黄炭、五灵脂炭,再加白芨10克,生藕节20克,或藕节炭30克,三七粉2克(分冲)、伏龙肝60~100克(煎汤代水),香附也要炒黑,可去砂仁。如无呕血、便血,但大便色黑、潜血阳性者,也可用蒲黄炭、灵脂炭,或再加白芨、乌贼骨等。

【疗效】临床使用40余年,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三合汤”与“四合汤”为焦氏祖传秘方。三合汤善治虚实夹杂,气滞血瘀,寒凝所致之顽固性胃脘痛,每多效验。用四合汤以治血瘀胃脘痛,更为贴切,效果颇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