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把手教研究设计 01 | 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怎么写?(内含高质量模板)

 愚然楼 2022-10-26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于Pexels)

根据访谈结构,一般人们将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分为无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访谈。一般而言,半结构化访谈在研究中较为常见。

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对访谈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同时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研究者事先有访谈提纲, 可根据研究设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且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程序和内容对访谈进行灵活调整。

如果你到现在还只是知道半结构化访谈是一种研究方法,只了解基本定义而不会在论文中实操运用的话,我想你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反省完之后好好读一读,然后(认真地)点赞收藏,把文章里的模板多看几遍记在脑子里!考试的时候没有很多时间让你思考,多背一点素材,到时候才能行云流水。

01

半结构访谈究竟什么时候用?

研究设计:以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角度任选。(浙江大学 2020)

研究设计:针对“微信朋友圈和自我展现”议题,写一份研究方案,包括理论框架、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南京大学 2020)

……

简答题:传播学研究方法(华中科技大学 2020)

论述题:定性研究方法的类型(上海大学 2020)

……

我没诳你吧,大到研究设计,小到简答论述,都会涉及研究方法类的题。尤其是在研究设计题中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你说你不会量化抽样、概念化和操作化,那你总得会一个质化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吧?而在质性研究中,半结构化访谈是研究者经常喜欢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退一步讲,就算是量化研究,研究者都会喜欢搭配点深度访谈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所以乖乖来看模板吧!

02

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模板

A 话术整理

点明深度访谈所想要回答的研究问题

常用表达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笔者试解决的研究问题如下:……

 访谈时间&抽样方法&受访者的筛选标准

常用表达

 本次研究设计以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确定受访对象。

 访谈由X名访谈人员完成,采取半结构式的问答方式,分为负责访谈的访谈人员和负责记录和补充提问的访谈人员。访谈开始前,我们向受访者说明了访谈目的,并事先征得所有受访者的同意,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全程录音。

 受访者的筛选标准是:(1)……(2)……(3)……等,并对受访者进行编号。

确定访谈提纲的板块内容

常用表达

访谈提纲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板块:基本情况、与研究相关的板块……等。

整理访谈内容和分析质性数据

常用表达
在访谈结束后将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成文本资料。在本次研究设计中作为研究结果呈现,为了使访谈者的叙述便于理解,我们在逐字转录的基础上,对访谈者的口头叙述进行了“标准化”的文本转化处理,即删除了访谈叙述中的口头语、无实质意义的重复语句。

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可以从抽样方法、样本数量等具体方面进行阐释。

话术较为灵活,切勿死记硬背,要视具体研究设计以及题型进行调整。

B 高级版模板

研究方法:深度访谈

为了对XXXXX(问题)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将通过半结构的开放式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or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笔者试解决的研究问题如下:……)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XXXXX,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为(1)……(2)……(3)……等,研究者拟通过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寻找被访者。

访谈主要以一对一的面对面访谈为主,间或采用网络访谈的方式。对于线下的受访者根据地理的便宜性确定访谈地点,进行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的深度访问。

访谈由2名访谈人员共同完成,采取半结构式的问答方式,分为负责访谈的访谈人员和负责记录和补充提问的访谈人员。

访谈开始前,我们向受访者说明了访谈目的,并事先征得所有受访者的同意,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全程录音。在访谈结束后送上小礼物报答受访者。

在访谈内容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对受访者进行编号,同时为论文的撰写以及理解被访者的叙述,在逐字转录的基础上,对访谈者的口头叙述进行了“标准化”的文本转化处理,即删除了访谈叙述中的口头语、无实质意义的重复语句。(约400字,用时约8分钟)

图片

(图片由作者自制)

C 简易版模板

 研究方法:深度访谈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笔者试解决的研究问题如下:……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XXXXX。研究者拟通过滚雪球抽样(snowball sampling)的方式寻找符合本次研究的被访者。访谈主要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进行,每次不少于1 个小时。访谈开始前,在征得受访者的同意之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全程录音。在访谈结束后送上小礼物报答受访者。在访谈内容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访谈人员会对受访者进行编号,同时将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文本资料。(约200字,用时约3分钟)

03

手把手带你看论文里的半结构化访谈

我们以《新闻与传播研究》中的《液态的连接:理解职业共同体——对百余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为例,看看半结构化访谈在论文中到底该如何使用?

研究问题

我们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以下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的对应):中国新闻从业者如何理解他们的职业共同体?通过直面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 我们探寻他们对职业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在地理解” (local perception) ,  并把这种考察置于传播技术变革、中国传媒改革和新闻业变迁的历史语境当中, 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理论化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群体特征。也就是说, 我们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意识与话语, 描述并解读其内部的矛盾和张力, 并检视这些矛盾和张力的理论联系。

访谈时间&抽样方法&受访者的筛选标准

为完成上述目标,2014 年3 月至2015 年2 月(访谈时间),我们以滚雪球的方式(抽样方式)面访了百余位新闻从业者(被访者数量)。

他们工作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以中国居民为总体服务对象,年龄介于20 至55 岁之间,是从事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新闻机构雇员(被访者特征的描述)。他们一部分来自喉舌型媒体———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导向,另一部分来自市场导向型媒体———以报道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置换商业利益为目标。若以数字化程度分类,他们一部分来自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另一部分来自门户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

就科层等级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102名) 为一线工作人员,少部分为中级( 22名) 、高级(6名) 管理人员。就从业年限来看,逾三成(42名) 受访者拥有1-3年的实践经历,工作0-1 年(22名) 、3-5年(22名) 、5-10 年(29名) 的各占两成左右,从业10年以上(16名) 的占一成多。(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呈现)

确定访谈的板块顺序

访谈是半结构化(强调深度访谈的类型)的。它由四个板块顺序构成: 基本工作状况、对新传播技术运用的看法、职业理念、新闻业前景评价(访谈内容的具体模块)职业共同体这一问题从属于职业理念板块。

切入之前,我们已经询问受访者对记者如何专业的看法,他/她的职业模范是谁,在他/她看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专业程度及其原因,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看作职业共同体这个问题的铺陈。

具体到表述上,我们将直接询问受访者:(1) 中国新闻业是否存在一个坚实的职业共同体。我们不告知受访者何为职业共同体,但会请他们给出回答“是”与“否”的理由。假如受访者无法理解上面的表述,在接收问题后陷入长时间停顿或思考,流露出困惑、迟疑和不解,(条件语句)我们将视情况择其一补充提问:(2) 新闻从业者这个群体是否给受访者带来归属感; (3) 新闻从业者是否团结。问题(2) 和(3) 是问题(1) 的具体化,旨在描述职业共同体对新闻从业者的整合效用与特征。我们与受访者谈论的问题类型以受访者回应的问题为准。(访谈内容和注意事项)经受访者同意,我们录制了所有对谈的过程,得到130 段可供分析的材料。(研究者与被访者的录音协商)

材料的质性数据分析

首先,我们按照“是”和“否”这两种答案架构出两块看似相互矛盾的板块。(分类)接着,我们再归纳出各个板块的若干主题,并结合材料予以阐释,呈现不同话语的冲突与共识(归纳阐释论证观点)。这么做是因为:从受访者的回答来看,报告“是” ( 55 名,42. 3%) 和“否” ( 54 名,41. 5%)的比例相近。虽然我们遇到了报告“不好说”的受访者( 21 名,16. 2%) ,但他们大多两面论述,因此我们决定把这一部分分别整合到“是”和“否”两部分当中去。

补充:在访谈内容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借助Nvivo这一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组织、整合、归类和分析。除此之外,Nvivo还可以进行词频分析和词云的呈现,感兴趣的话上岸之后可以好好探索一下。

研究的局限性

这项研究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深度访谈,我们直接切入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共同体的谈论。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化表述可能没有释清概念的含义。尽管我们在访谈初始阶段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制定了“是否存在职业共同体”“新闻从业者是否团结”“对职业共同体有无归属感”三种提问方式,但我们仍然留意到一部分受访者的迟疑、困惑与茫然,感受他们理解职业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困难。

其次,我们解读用的访谈材料仍然是概要性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围绕职业共同体这一概念提出更多相关联的问题,无法引导受访者对此开展较为全面的论述。

图片

(图片来源于Pexels)

最后,各位宝宝们马上就要奔赴考场了,送两个字“上岸”给大家吧!

参考文献:
[1] 周睿鸣,徐煜,李先知.液态的连接:理解职业共同体——对百余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7):27-48+126-127.
[2] 周凯,刘伟,凌惠.社交媒体、“沉默螺旋”效应与青年人的政治参与——基于25位香港大学生的访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5):143-148.
[3] 王科.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谣言内容分析及治理反思——基于368个样本的Nvivo 11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5):27-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