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应该知道:拥有了这三种好习惯,娃舒心,你省心……

 亦可读书 2022-10-27 发布于安徽

只要有班级的地方,就必定有学霸。而我,从来就没学霸过!我所说的学霸不仅仅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指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内省的心理习惯、独立的智力习惯的人。他们样样精通,自如轻松,通俗地说是学得开挂,活得精彩

智商令爸妈着急 我,巧妙地躲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学霸称号。我一直在纳闷,我跟那些到底差在哪里呢,百思不得其解。我的闺蜜,一直是学霸,不论什么时候,我都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她游戏可以打通关,热播电视剧一部不落,懒觉可以睡到九十点,但成绩好到我等永远赶不上的主儿。

我所教的班级五十四人,学得开挂的孩子是样样精通,而且轻松自在。有的孩子已经能通读了《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有的孩子连说一句完整的话都不能。短短五年时间不到,为何孩子的差距这么大呢?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思考,得出一个结论:好习惯胜过好妈妈,更胜过好老师,它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基石,拥有了好习惯,孩子便可舒心,家长便可省心。

那么,那些习惯是孩子必须养成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

必要规律的生活习惯

(看我干净的盘子,一粒粮食也不能浪费!!!)

必要的生活习惯是一切习惯的基础,但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现在孩子少了,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即使二胎政策放开以后,一家顶多有两个孩子,三个孩子是极少数。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尤其普遍,这些孩子衣食起居等事物均被父母、祖父母代办。这看似是一种疼爱,其实是一种权利的剥夺。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认为,孩子有七项感知力和技能需要重点培养,因为这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需求——我有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和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4,自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力做到自律、自我控制

5,整体把握能力强:以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面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及其行为后果

6,个人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能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议友谊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我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习惯。习惯养成的过程,是能力培养的手段。

(任它熙熙攘攘,我自岿然不动)

培养必要的生活习惯,简单的说就是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干必要简单的家务。比如让孩子自觉规律的作息,自己收拾书包、书桌,自己整理床铺、收拾衣柜,自己完成作业,每天抽出时间帮大人完成部分家务。很多家长有这样的心理,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都不是大事。这种做法的不妥之处在于:很多习惯、能力的培养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父母的包办,其实是一种控制,你想让孩子所有的行为达到你的标准。比如洗碗这件事,你觉得不让他干,是疼爱,其实你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你或是心里嫌孩子洗得不干净,其实你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犯错时,孩子才会反思,实践时,孩子才能成长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用钱雇佣、奖赏孩子做家务,我是不赞同这种做法。有的家长说,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钱商抑或说财商,我只能说这只能培养出孩子的逃避和自私的恶习。现在孩子普遍表现出自私、没有责任感,家长很是纳闷,却很少去反思,这自私、这无责任感就是你一手培养出来的。你帮他包揽了一切的生活事物,久而久之,他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孩子当然会自私;你从不让他为家庭付出半点辛劳,也从不让他知晓半点生活的不易,他以后遇事逃避,推卸责任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你要极其自然的让孩子做一切能够完成的事情,并且告诉他,你是家庭很重要的一员,所以你有责任做这一切:“你吃饭了,所有你需要刷锅洗碗抹桌子;你穿衣服了,所以你应该晾晒、收拾、整理衣物;你在家里活动了,所以扫地拖地义不容辞;你也使用厕所了,所以冲洗马桶是应该的……”当然,当孩子做完这一额事情,你要适当、有针对性的表扬一下:“你桌子擦得真干净,是妈妈的好帮手;你真有爱心,让爸爸可以休息一

下……”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日常化的,不该是父亲节、母亲节的表演项目。

(看看,这是别人的家长……)

必要的生活习惯,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感知力、自信、责任感,同时孩子可以体验到被需要的价值感。在此期间,他们更能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不易,增强他们以后的耐挫能力,不是为很好的挫折教育。

生活习惯是学习的基础,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中不会太差。理所当然,具有责任感、自信、具有实践能力的孩子,肯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他们暂时成绩不是那么优秀,表现不是那么出色,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后劲,人生之路不会太差。至少,孩子以后是个合格的好公民。

向内自省的心理习惯

常常遇到这样的案例:两个发生冲突的孩子被叫到办公室,他们都是指责对方的错误;考试惨败,都是抱怨题目太难、自己太笨;走路摔了一跤,总是骂路上的砖块或石头……

 以上这重重表现,你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是孩子缺乏自省的心理习惯的表现。

最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你一手培养的。回想一下,你是否曾这样处理过问题: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撞到了桌椅、墙壁摔倒了,你没有告知孩子,这是他的不对,而是拍打、责骂无辜的桌椅、沉默的墙壁;当爸爸带着孩子吃饭,弄脏了衣服,你没有告诉是孩子的过错,而是抱怨爸爸的粗心;当孩子玩弄小猫、小狗被抓被咬时,你没有批评孩子伤害了小动物,而是撵走或是朝小动物扔石子……这一切,你都在告诉你的孩子,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他是无辜的。当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他当然不会再有错了。

自省习惯,是心理习惯之王,它是孩子理智妥善处理事情的内因;自省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具有自省能力的孩子,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自省的心理习惯,得从小培养,从小事上培养。

遇到事情,帮孩子客观分析对错,绝不能姑息纵容;遇到麻烦,安抚孩子保持冷静,找到合适的补救、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能帮孩子找借口,更能不帮孩子逃避问题。

孩子的自省的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它能保证孩子一生自律向上,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独立、批判的智力习惯

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意识的智力习惯,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更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

教学中,有个现象我一直在关注:遇到陈述性的知识,具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只要知道答案,学生们总会积极举手发言,即使这次不被点到,下次依然热情参与;可是遇到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每次举手的就是那么十来个学生。我观察了多年,也思考了多年,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为数不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不被同学观点左右,敢于质疑老师,能总结概括、完整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些出众表现,都得意于他们有良好的智力习惯。

智力习惯是我十多年教学思考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大致是这样界定它的内涵的:智力习惯是指,儿童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思考的行为、倾向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表现。

具有批判、独立的智力习惯,其实是每个孩子必备的习惯,可现实是,大部分学生是不具有这习惯。

遇见问题,很多孩子只想直接知道答案,很少愿意自己积极探索;遇到和别人有分歧的观点,很多孩子选择放弃坚,很少有孩子愿意顶住压力坚持到底。

台湾画家几米说,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我们的孩子从小也有很多牛顿式的问题,可惜被我们成人掐灭或压制;我们的孩子也曾有杞人式忧天,也被我们大人训斥或忽略光了。

良好的智力习惯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孩子不懂的,你的懂的问题,你延迟时间给答案。当孩子能够验证的问题,你不必帮忙。比如,下雪的时候,孩子问雪花是几瓣的,你可以陪孩子或鼓励孩子去外面雪地里,草地上自己观察,看完后,他们自然知道答案。作业时,组词、解释等,让孩子自己动手查字词典,如果他们还不会运用这些工具,你就鼓励孩子自己说。不要要求的那么苛刻,只要不错得离谱,你就积极肯定。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

孩子不懂,你也不懂的问题,坦诚承认自己的无知。你告诉孩子,自己读书少了,确实不知道这个答案,但这个问题特别有价值,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讨论,如果他们也不懂,没关系,记在本子上,以后再慢慢解决。此刻,你千万不要糊弄孩子,胡说八道。因为你孩子渐渐大了,你糊弄不了几年 ,同时也给孩子做了个不懂装懂的坏榜样。

当孩子与你的观点不一致时,哪怕你听起来相当离奇,这时允许孩子表达自己,自圆其说。我每堂课都留给学生十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提问、质疑、反驳的机会,对于不同意见,我从不压制。鼓励他们自己给观点找出依据,这样不仅增强孩子的自信,在此过程中,也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记得有个孩子,家里只要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事,他都会请长假,耽误了不少课业,作为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曾祖母去世,他又请假三天,我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我花了一个班会课,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结果五十三个同学都纷纷帮他分析利弊,他悄悄地在第二天的下午回到了教室,且上课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家举手表决他该不该请假的时候,只有王小明表达了相反意见。我当时也很惊讶,让他起来说说理由。他说学习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而和曾祖母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只有一次,说着眼里涌出了晶莹的泪花。我立即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了他的孝心,他很感动地给大家鞠躬致谢。通过这次辩论,学生既懂得了孝敬长辈,也学会了更加珍惜时间,我相信这是孩子们独立思考后自己做出的判断

都说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想说,好习惯胜过好妈妈,更胜过好老师。毕竟,你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那么十多年。好习惯,可以陪伴孩子一生,人生路上,有了好习惯,你的孩子便可风雨无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