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刘荣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路径和方法

 新用户3337NFCJ 2022-10-27 发布于上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思辨”在我国最早出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思辨性阅读是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方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作出合理评判的阅读活动。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解析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022年版课标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把它列为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选编了许多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课文。四上《盘古开天地》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后垂死化身、创造万物的故事。在学生感受神话神奇想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出示有关宇宙大爆炸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辨“现代科学家基本认为万物源于宇宙大爆炸,盘古垂死化身、创造万物不是真实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这篇课文”等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认识到神话是远古先民对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的理解和探索,从盘古垂死化身、创造万物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表述,语言运用主要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初步形成良好语感、个体语言经验、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文本语言学习与运用,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上《圆明园的毁灭》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是中外文化史上无法估量的损失,第2~4自然段分别从圆明园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第5自然段用五句话简要地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在学生梳理课文自然段大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思辨“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只用一个自然段写毁灭,是不是详略不当”等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辨析中感受到这样写是用圆明园辉煌与毁灭形成强烈对比来反衬英法等联军残暴野蛮,激发读者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表达效果,从中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良苦用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感性思维是运用经验和直觉进行思考与判断,理性思维是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2022年版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在“总目标”中提出“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等要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提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要求。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思辨,重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叙述作者回忆父亲和母亲对他童年作品的不同评价,并阐述了两种评价对他成长的影响。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辨“如果你是小巴迪,是喜欢听'精彩极了’的声音,还是喜欢听'糟糕透了’的声音”等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比较、讨论中明白:无论“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一个人成长既需要“精彩极了”的表扬鼓励,也需要“糟糕透了”的严格要求……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

(四)思辨性阅读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审美创造

阅读不仅是学生从文本语言中获取信息、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文本语言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的过程。2022年版课标指出,审美创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五上《四季之美》主要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最有特点的美。教学课文中“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出示另一个版本的译文——“皓月当空时自不待言,即使黑夜,还有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引发学生阅读思辨“这两种描写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描写”等问题,鼓励学生在朗读想象、交流讨论中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喜欢课文中“翩翩飞舞”的描写,因为把萤火虫在黑夜飞行的舞姿写得很美,写出了萤火虫飞行的轻快;有的学生喜欢“群萤乱飞,银光闪烁”的描写,因为在黑夜中不能看到萤火虫飞行的舞姿,只能看到忽明忽暗的亮光,现实生活中的萤火虫也是乱飞的,这样写更真实,更能写出萤火虫夜间飞行的自由自在……这样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既丰富了学生审美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审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路径开掘

思辨性阅读既从文本特征的角度强调了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又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在各类文本阅读中思辨的要求。

(一)在实用类文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实用类文本是侧重于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文章,具有简洁、易懂,时代性、实用性强等特点,包括科普说明文、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文体。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实用类文本,如五上《太阳》用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学第1自然段“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这句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辨“这句话中的'约’字能否删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约”是表示大概的意思,以人类目前的测量技术还无法得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准确距离,“一亿五千万千米”只是人类推测的太阳离地球的数字,这句话中的“约”字不能删掉,使学生感受到科普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二)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类文本是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等文体。文学是人成长的精神食粮,统编教材编排最多的课文就是文学类文本。四下艾青创作的现代诗《绿》,用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教学“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节诗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思辨“风、雨、水、阳光不是绿的,作者在诗中能用'绿’来形容吗”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语文实践,明白诗人在这里是将自己的感觉与自然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表现出整个空间都充满了绿色,诗中的“绿”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生命的颜色,从中体会到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到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和思想情感的丰富性。

(三)在论述类文本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论述类文本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体。统编教材编有少量的论述类文本,如六下《为人民服务》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阐述了如何对待“死”、对待批评、对待困难、对待死去同志等问题。第2自然段中有四句话,第1句话提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观点。第2~4句话引用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比“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不同意义,以张思德同志为例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来论证观点。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辨“这段话中四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换”等问题,让学生在朗读、比较、分析等语文实践中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感受论述类文本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进行思辨性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2022年版课标单独设置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的要求。统编教材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每册教材都设有一个“快乐读书吧”栏目。六上“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重点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在学生初步梳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思辨“如果让你选择书中一个人陪伴你的童年,你会选择谁”等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书中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会选择外祖母,因为她慈祥善良,还很勇敢;有的学生会选择小茨冈,因为他乐观淳朴、聪明伶俐,而且富有同情心;有的学生会选择外祖父,虽然他有点粗野自私,但是他面对困难时能坚持不懈,对孩子严格要求……整本书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学生阅读思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童年》整本书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说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教育意义的深刻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的探寻

系统论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阅读是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信息进行理解、评价、反思、迁移等认知建构的过程。阅读是由若干环节和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阅读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都可以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在阅读理解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是对文本词句意思及主要内容、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文本表达方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阅读理解一般要经历从片面到全面、从模糊到清晰、从错误到正确、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形式是文本阅读的基本环节。四下《白鹅》从叫声、步态和吃相等多个角度描写了白鹅高傲的特点。教学“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等句子,教师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思辨“你愿意侍候课文中的这只白鹅吗”等问题。当学生有的说喜欢这只有趣、好玩的白鹅,有的说不喜欢这只高傲、自以为是的白鹅时,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不胜其烦”侍候是因为这只白鹅在作者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内心十分焦虑苦闷时给他带来了精神的寄托,从而帮助学生正确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本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二)在阅读评价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阅读评价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表达内容的真实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既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评价是阅读思辨的核心所在,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六上《竹节人》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以及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思辨“你喜欢课文中的老师吗”等问题。

有的学生说不喜欢,因为这位老师把学生玩具没收后没有还给学生,自己在偷偷地玩;有的学生说喜欢,因为这位老师充满童心……通过这样的阅读思辨,不仅让学生明白文章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件事是从侧面烘托了竹节人的有趣好玩,抒发了作者内心喜悦、满足与自豪之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阅读反思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反思是思辨的重要方式,阅读反思是阅读主体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五上《忆读书》主要是冰心回忆自己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说明了“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教学“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辨“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等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因为这样可以读得快、读更多的书,而且教材中也说,“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的学生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因为自己读一个字的一半时常常闹笑话,而且会影响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精读时需要逐字逐句读正确,略读时可以猜读、跳读或选读。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能力。

(四)在阅读迁移环节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科技发展快,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记忆,而在于知识的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阅读迁移是阅读主体把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在新情境中进行应用。五下《自相矛盾》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说话前后互相抵触的故事。教学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思辨“在我们的阅读、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人或事”等问题,让学生结合阅读中读过的文章《叶公好龙》、生活中说过或听到过的话如“我敢肯定今天可能会下雨”等内容进行思考辨析,既深入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又及时迁移学到的知识,把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