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言碎语续19

 岳春光 2022-10-28 发布于天津

*照这届课标制定的线路走,一边唱我们大力发展的喜歌,一边暗中走在美国期望的中国学生文科化道路上。

*浮词的背后其实多大没有什么理念,所谓“关注背后的理念”其实是为了转移视线以掩盖题词者所攫取的利益。当初某人在中国教师报瞎搞的时候,那一伙人,就经常嚷着,先清空自己,仔细体会他那套“理论”背后的理念,其实他那套就是忽悠,根本没什么理念,他对教育的基本事实和历史都不清楚,能发明出什么理念?不过是一伙人为了利益聚拢到一起罢了。

*像前些年,从上到下喊着素质教育,但没人能说清素质教育一样,都只是需要一个名目而已,名目是什么,不重要,一定要巧立一个才能让下面动起来——这就是顶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至于名目是不是符合逻辑和事实,人家不才不关心,只立个名目就能名利双收了,何乐而不为。

*最新课标里一堆凭空而降且不知所云的“名词术语”,只能增添混乱,而不可能有益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波骚操作,虽然暂时保住了一些专家的名头和利益,掩盖了他们在语文研究上的缺失,但严重拉低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那些新词语就是用来唬人的,骗子的话术而已。

*词语嫁接能生成炫目的效果,但教学需要的却是实打实的执行方法。

*“任务群”不是一个教学概念,是某些人掩盖自身缺陷的话术手段。

*几十年间,伪专家都已经为自己搭架好了生态圈子,所以现在他们能占据制高点。

*伪专家的具体表现——揣着糊涂装明白其实很简单,只要自己把那些词经常挂在嘴边给别人看,让别人以为他明白就行了。

扔一个新术语来,扔的人具有了话语解释权,怎么开展人家不管,然后在推广中向一线教师要成功经验,进行反向论证,都是开空头支票,最后却去邀功的老套路了

*在很多专家嘴里的“学生”其实是一个假想的完美群体,也就是物理实验中经常出现的“理想状态下”,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一定会导出完美的结论,展现美好的前景。但事实是,现实中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不同年龄的学生又是不同的群体,这些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能力是具有显著差异的,所以不可能存在教师单纯的引导就能奏效的结果。所以在很多专家的口中“学生”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词语罢了。

*话语的虚妄和不切实际,其实通过“把大象关进冰箱总共要几步”就可能看出来,不少专家给出的“三步走”“四步走”“六大盘”“八大块”虽然在娱乐效果上差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

*赶时髦,追热门,造泡沫才能博眼球,才能攫红利,以往安安静静地教学哪有这些好处?!所以,利益驱动,利害相关。一拥而上,群魔乱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了无。在这个纷繁的世界,格外需要警醒的头脑。

*大多数课题研究的目的都是评职称,所以评过了课题就都扔了。这种课题研究经常是跟教学脱离的言辞组织出来的成果。什么“教科研”不过是个幌子,实质则是一张“路条”而已。其实主要分析一下,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真正的话语权掌握在哪一群人手里就行了。一些主持重大课题的专家,经常会问出“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广大教师则在职称压力下通过课题向这样的专家靠拢。虚假科研比比皆是,有些专家也不例外,更何况是为评职称而写论文的普通教师了。所以这一套课题研究到底是促进了教学发展呢,还是阻碍了正常的教学研究呢?从目前看,起码是说的和做的是相悖而行的。在工厂里,全部工人都要钻研科技创新理论可行吗?在学校里,所有老师都要弄科研课题正常吗?

*有专家主张学生学习不应该分主副科,深究的话,其实是一些空谈的东西,金玉其外,禁不起推敲。主副,这是由知识学习过程,应用范围,学习难度等内容确定的,都平等显然是不正常的,这一点以美国为例就行,美国没有国家统一课程,各个学校自己确定开哪些课,各课之间都是平等的,现在怎样?美国倡导核心素养,正是因为知道了要分主次。本来我们分的主副更合理,但非要跟美国学,结果弄成了邯郸学步,要大家在一个学科里找核心素养。其实一个学科里只有核心知识,没有核心素养,因为能具备素养的是人,是人在连续使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这种提法就像非要在各种机器身上找人性一样。

*现在课改都嚷嚷成广告了,至于疗效什么也没看到,为什么?因为只要把最后的评价弄成黑箱或足够繁复,就没有人有可能或有耐心去追问效果了。

*以生为本其实民国就有人提出了,要不然哪来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改变一言堂其实只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新理念”。现在把持语文课改的老爷们,不少连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知都不具备,只不过是拿了个博士的文凭就开始出来给语文学科瞎开方子了。

*讲授法本身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需要增加的是多样性,而不是丑化和否定讲授法。

*有时候我们出于逐新的心理指责过去的方法已经老旧,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老”和“旧”,而忽视了那些方法是经过时间淘洗和实践检验的真实的、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的“新方法”不过是言辞构建起来的光鲜亮丽的肥皂泡罢了——即不能持续,也不能接受现实的触碰。

*一般人要说“连滚带爬地读书”的话,会被喷死,但某教授就能说,因为有官方头衔在,但深究的话,这种说法委实不知所云。其实在他身上倒是正常的,因为他一贯认为语文是在教母语。所以,他搞出“任务群”这类不伦不类的目倒也符合他的风格。

*有些人搞阅读,其实是在教阅读书术,而不是教阅读理解。这类方法以前都是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学生才会接触到的。虽然顶着阅读的名义,其实他们教的内容用过去的说法就是“超纲”的,现在虽然没有超纲一说了——因为制定课标的老爷们取消了教学大纲,但是您说的无法和考试结合其实也正说明了这些“阅读术”根本和中小学学习验收方式不匹配。

*细分研究的话,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守本分和不守本分的区分。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只是看结果,不深究是否守本分,所以才会有抄袭别人整本书,也能评上特级的情况。

*努力值得肯定,但努力的方向要和过程分开看。

*拿教材之外,课文之外的东西去研究,其实是更利于研究者掌握话语权和解释权。

*在专业性上,语文课标被体育课标落下很远了。语文课标基本是在围绕几个不知所云的关键词在写小作文罢了。

*谈思考可以,其实就谈经历和认识。谈思辨性,首先得尊重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和用法。滥用本身就存在问题,更何况那些大言不惭地滥用这个词的人,本身就毫无思辨可言,只是拿这个词当“标牌”乱用而已。

*讲理和思辨其实差得很远,非要整个哲学用语挤进语文里来,弄个高大上的标签其实是不适宜的。不说别的,语文课标禁得起思辨吗?做不到哲学思辨还是老老实实地用思考,摆事实,讲道理就足够了。

*不正面解释“学习任务群”,凡是用比喻的方式试图解释这个概念的都是大忽悠。

*凡是喊大语文的要么是不明语文教学科学职责的,要么是准备入侵语文学科捞浮财的,跟其他各种“xx语文”一样,都是因出位之思,而生的出位之行。两百多种语文的提出者,不论他们多能煽情,多能巧舌,都逃脱不了他们是“语文教师”的事实,而不是“xx语文教师”。这么多人不安本分,不守本分,还大张旗鼓,大肆宣扬,说明语文学科被个人小九九侵蚀已久,疮痍满目了。

*喊的声音越大越显得有理,说的次数越多越能突出自己明白,很多所谓“真问题”和“大概念”都是只能在声势和频率上来突出自己合理且正当的。

*其实不是“我们不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的问题,而是很多术语名词背后不但没有背景知识,也没有专业知识,那些术语名词就是假行家们拿来蒙骗我们的话术而已。

*叶老那时说的内容是有背景的,当时缺少系统的统一的整体教材,所以叶老口中的“整本”是指成册的教材,而不是教师随意给的单篇。至于课标里的整本,其实根本没把教材看做整本书,所以才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说法,也说明提这个说法的人其实内心混乱,在“整本”这个概念上要么头脑不清,要么内心有双重标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