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9年,孙家栋80岁生日时,98岁的钱学森寄去一封贺信:“您

 Zsy20151225 2022-10-29 发布于广东
2009年,孙家栋80岁生日时,98岁的钱学森寄去一封贺信:“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我为您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而骄傲。”

信中被钱学森赏识的年轻人孙家栋,是我国航天“大总师”,而他走上航天这条路,虽然曲折,但最开始竟然是因为一顿红烧肉。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的很多学生都回家跟家人团聚去了,学校决定晚上给留校的学生安排一顿红烧肉。本来准备吃完午饭,就去哈尔滨姐姐家的孙家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决定吃了晚饭再去姐姐家。

正当孙家栋吃红烧肉吃得香的时候,学校领导来食堂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要从他们学校招人,有意愿的人现在就可以报名。孙家栋一听,最爱的红烧肉也顾不上吃,立刻“噌”一下起身,跑去报名。

经过当场筛选之后,孙家栋被选中了,都来不及跟姐姐说一声,当晚就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就这样,孙家栋因缘际会地踏进了中国航空的大门。

可是,等他从苏联学成归来,以为自己要在中国飞机制造事业上发光发热的时候,一纸调令却把他调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制的有关工作。

这让孙家栋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一个学飞机的,去搞导弹?”怎么看都是专业不对口。

因为,跟他一样被调来研制导弹的,其他专业的都能见着,就是看不到导弹理论专业的,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还玩笑说:“你学的航空理论,算起来,还是跟导弹专业离得最近了。”

但这些导弹理论知识为零的科学家们,都没有退缩,他们秉承了一种“既然国家需要,那我就干”的信念,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工作里,这一干就是9年。

就在孙家栋以为他们未来都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奋斗的时候,一张任命书让他的科研之路又迎来了一次转折,让他真正踏进了航天的大门。

1967年,中国决定再次研制人造卫星,因此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担任院长,在物色研究院人员时,钱学森向中央推荐了孙家栋。因此,孙家栋离开了已经熟悉的导弹领域,负责重组卫星研制小组,并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师。

当时的人造卫星研制,就跟当初的导弹研制一样,基本上都是一片空白,研究人员也是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但就因为心中有一份爱国热忱,大家还是一门心思地钻研,不敢有一丝松懈。

而且当时,国家不仅是要求发射我国的第一个人造卫星,还要求让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这在当时,难度还不是一星半点。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电信号连接插头,全国几乎都找不到对应的合格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孙家栋他们费尽心思,才联系到了上海一个无线电厂,请求他们专门研究生产出适合的连接插头,从成品中择优来装在卫星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卫星在设计的时候,也被加了一个大大的毛主席像章。可是,像章加上去之后,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卫星重量增加,会影响到卫星能否发射成功,二是即使成功发射,也可能会因为散热不佳等问题,影响卫星质量和寿命。

但是,谁也不敢提出要把毛主席的像章给撤掉。

眼见离中央给的卫星发射时间越来越近,孙家栋跟随钱学森在向周总理,以及其他中央领导汇报卫星研制相关情况的时候,说明了这一情况。

周总理对这一情况很重视,他虽然没有说明在卫星上挂像章是对是错,但周总理说:“年轻人对毛主席尊重是好事,但也不用什么地方都要挂毛主席的像章,何时何地挂毛主席的像章,可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这番话,让卫星研发小组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1970年4月24日晚上,“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世界也为之震惊。

从这以后,孙家栋就没有停下卫星研发的工作,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探月卫星,很多卫星成功升空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半生的岁月,孙家栋都在制造“中国星”的路上,也因为有像他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我国才能在世界航天占领一席之地,向所有的航天人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