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场现形记”之九:往后余生用“三种思维”来直面和解决所有问题

 金苹果6 2022-10-29 发布于北京

    曾经有一个朋友诚恳地对我说:“你比较腹黑”,大概是说我总是擅长看到人事的阴暗面,总是有一种“寻过”的心理,或者说总觉得对方不怀好意,常常“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以及“总有刁民想害朕”。 

图片

    想起一句话,你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最后还会成为什么。所以,一度以为自己无药可救。

    当然,如果按照佛法来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阿赖耶识”里面都存储着无尽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而智者能够将其“转识成智”,化烦恼为菩提,最终成就大圆镜智,自然也就没有烦恼和痛苦了;而对于凡夫如我,则只会勾连起里面不善的种子,激发出负面能量,最终害人害己、进而相互伤害。

图片

    最近遇到了一些烦恼,起了一些情绪,所幸进行了一番心理建设后成功解决,并想起一句话:自古神仙无他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图片

    是啊,如果用佛法来看这个世界,其实我们人类所在的欲界,本来就是一个有漏皆苦的存在,众生都充满了各种贪嗔痴,烦恼和痛苦与生俱来,在没有证道归真之前,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基于无明、我执和迷惑下升起的,由此自然引发各种贪嗔痴、各种烦恼和痛苦。一言以蔽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正向思维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只看那“一二”,不看那“八九”呢?是否可以只用“正向思维”去看待所有的事情呢?毕竟,如果事情已经很糟糕了,消极思维不仅于事无补,甚至还会让自己更加苦上加苦;反之,如果我们积极的心态、正向的思维、正面的心理去面对,或许还可以赋予事物正向的气场、能量,甚至还可能扭转乾坤,改变本来不好的结局和导向呢!退一步讲,即便不能立时奏效,至少也不要让自己自我伤害、自我折磨了。毕竟,很多的身心疾病都是不良心理、情绪和思维的诱导和产物。

图片

   并且,很多时候事情也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的只是我们认为的,本质上基于我们的无明、我执、偏见所产生的,因此我们一向“误解了这个世界”,就是事情本来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认为的那样,或者说我们经常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一面,而没有形成全然的、系统的、动态的或者说全息的认知。这有点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峰回路转之后我们才幡然醒悟。所以,我们还要用一种类似于“正遍知”的思维方式去认知所有的事情,自然也会有更多的豁达和释然。

图片

    而从修行来说,所有的境遇都是最好的境遇(搞不好是佛菩萨对你的考验),甚至对于智者来说,不放过任何的天赐良机,当下就可以欢喜起修,化烦恼为菩提——因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甚至本自一体、缘起性空;只要我们能够转念一想、转识成智,则当下就可以化烦恼为菩提。毕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实不虚;当我们不停地追问,我是谁,什么让我起烦恼,烦恼是什么?往往就会发现一切了不可得,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处起烦恼?

图片

    即便是从世俗层面讲,如果我们可以有宏大的视野和格局,以宇宙的视觉和无尽的时间维度来思维,一切稍纵即逝、如梦如幻,有什么可以执着,以及有什么可以为我们所执着呢?

机会思维

    此外,我们或许还应该有一种“机会思维”。当然,这不是机会主义,而是一种类似于“机会成本”的思维方式。就是,同样的时间、精力,我们是用积极的心态、思维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呢(或者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学习、做其他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还是自怨自哀、生闷气、自我消耗、二次伤害呢?显然,前者对我们更有价值,而后者则百害而无一益。想起那些成功的人士,时间甚至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而我们不经意间已经浪费了太多的生命。

图片

    想想你每天化了多少时间刷手机,而本来这些时间和精力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呢?

深度思维

    今天还看到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没有经过深度思考的行动,往往是徒劳无功的”。大概意思是,如果我们对人事并没有经过深度的思考,而只是选择随大流、盲从,或者跟随自己的惯性思维而没有进行深度的思考,那么我们的行动的实效往往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意义,毕竟我们的行动是我们思维、思想的外延,你有什么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最终会早就什么样的命运。

    而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很少能够自觉进行深度的思维,更何况不同的人对“深度思维”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比如,佛法里面的“禅定思维”,其实就是一种“深度思维”,那是一种高度的专注、清明、通透、远超我们日常状态的思维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充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从而对事物的理解也更为通达、深邃。当年,佛陀就是以一种“甚深禅定”的状态,在菩提树下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而成就无上佛果。

图片

    所以,正向思维、机会思维和深度思维,也许是我们改变生命的“三重门”,或许也是我们进行心性训练、将修行落地的方便善巧,毕竟我们的意识、心理和思维,一刻不停地在生成和创造着我们的世界。

    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