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章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观察心念的方法 净土清莲
烦恼产生于未看清心念本质的内心。人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一直在随着世俗的标准看待事物,下面的这个练习纲要,旨在帮助你看清心念。心念的内容虽然因人而异,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你只需要观察自己的心念,你就能明白所有的心念都是同一种事物——生灭法。
在应用观察时,要目标明确,你只为看清心念的本质,所以,观察者必须身体力行。所有的心念无一例外地都只是生起消失、生起消失,都呈现无常变化的状态,对于这种具有生起、消失的必然性,无法从中找到主体的事物,你无法称它为你自己的心念。如果看到这一点,执着的心态会放松。
如实观察是佛法的精髓,如果学习佛法,你务必要学会观察。观察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也是一个非常有效果的工具,藉着观察,你可以发现你的烦恼在减弱。只要你随时随地运用观察的工具,烦恼就在它的作用下逐渐缩小,这会让你亲身获得佛法的利益。
不要低估了观察的作用。观察内心的心念运作,我们就能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内心呈现出来的,所有的事物都由心而造。心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制造工厂,你了解心理,你就抓住了世界的本质。观察你自己的心念,你终将明白,世界是由你自己的心念制造而来。
观察心念,是这个练习纲要的总体目标。
一、关注心念
1、心念就是让你生起行为的心理,它一直在指挥你的所有行动;只是一种心理状态;
2、在你要行动之前,要留意指挥这一行动的心理,注意它;
3、以前,你只是随它的指挥而行动,并不怀疑它;现在,你要留心,当意念生起时,要对它表示关注。
二、看清心念
1、一个心念生起时,你要力争看到它,那是非常宝贵的时间,就在那一刹那间,不要让它愚弄了你;
2、当然,你还会随它行动,这不要紧;你在练习捕捉和看清它,这将是先期观察心念的工作;
3、如果能够看到心念的来临,盯住它。
三、认知心念
1、无论如何,你发现自己一直会为心念忙碌,它在指使你;所有的人都在遭受它的愚弄;
2、也许,你认为这理所当然,应该为心念而行动;但是,你也可以尝试,只是观察它;
3、试一试,摆脱它的束缚,不为它而动。
四、不要惧怕心念的内容
1、当你能较为清晰地看到心念时,你可能非常惧怕它的内容,这只是看到心念内容时的情形;
2、坚持观察,整体地看待心念,把握它的整体,渐渐地,你就不会惧怕它;
3、任何心理,它们都只是一个心理状态,而且很快会被另一心态所取代。从心念的这种自然生灭中,你可以品尝到轻松。
五、精细地觉知心念
1、从早到晚,心念无休无止,你要细致地留意它,品味它,直到它变成你完全熟悉的事物;
2、观察心念而不要排斥它,这是很重要的禅修态度。反复训练,力争掌握这种技巧。
3、你意识的每一个层次都含藏着对念头的信任,它告诉你的,似乎都是真实的,都是事实。不要过于相信它告诉你的所谓事实,对它的本质保持深度地探索。
六、接触心念的本质
1、当你能够不再为心念的内容所驱动时,你才能真正地看到心念的本质,它即刻生起,即刻消失;
2、当念头闪动时,快速地觉知它,如果它立刻消失,说明你的觉知力很敏锐;
3、如果能真正地见到一个心念在你的内在真实地消失,你就对心念的本质有了接触——无常虚幻之物,
不过如此。
简要说明:
1、上面的纲要提示是六组练习,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态度。我们强调,禅修者必须从实际观察自己的心念当中获得正见。
2、重复的练习很有必要。如果有时间,要面对心念,进行观察练习。我们知道,只有练习,才能熟悉心念,此外别无他法。
3、若你的觉知力足够强大,那就盯住每一个心念。
4、心念不是敌人,不是要驱除的对象,不要反感它。
5、一切由心而造,你将由此看清所有的事物,不过是由你自己的心给它们贴上的标签。
6、这几组练习将帮助你把佛法现实化,使你明白,原来佛法的智慧就在你自己的内心。你也将会藉着看清心念而完全明了佛法的灭除痛苦的功能,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利益——断除所有的烦恼。
来自: dunzi5860 > 《修养》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如何正确地消除烦恼
如何正确地消除烦恼_精勤觉知_新浪博客如何正确地消除烦恼(2009-11-30 00:17:08)3、这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的原理与方法编制而成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佛陀发现的断除烦恼的方法,...
如何消除嫉妒心?
如何消除嫉妒心?就佛法的观点来说,嫉妒是非常严重的烦恼心,它与瞋恨心有关系。佛法所说的三毒一般是指“贪、瞋、痴”,但也有一些经...
这个世界的真相
佛陀不要我们去执著“我们所学过的有关心识的名相”,佛陀只要我们观察它们都是无常、苦和无我的,他教我们放下,当念头生起时,觉知它们,知道它们的生起,只有能觉知的心,才是被严格训练过的心。佛...
观察心的整体运作
当禅修者完整地看到了意识的整体,而非陷入到意识的具体内容,禅修者达到这种程度时,他旧有的意识就消失了;没有认识到心的整体结构,人们就很难放下意识的内容,而对具体的意识内容的执着是烦恼的根...
对教义的误会(三)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错误地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这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佛以空性的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的空相,透彻了烦恼之所由来——把世间虚幻的现象误为真实,...
只有纯粹地观察才能看到实相
只有纯粹地观察才能看到实相禅者总是希望看到实相,于是依照四念住的方法科学地观察身心,这个如实观察的过程就是对身心究竟本质的探索过程,如实地认知即是实相显现的契机。观察内在的身与心需要更多...
观心提要;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心具有操纵物质能量的能力,心也能够明白“物与心”的本质,这颗心是发展智慧的基础。因为心不在人类的层面上思维问题了,心已经看清了身心的本质,于是心就有能力超越整个人类的层面,上升到更高一级...
境转而心不动
境转而心不动。用佛法对治的方式就是,学会不要让心跟着贪爱冲动的欲望动走,那样只会带来烦恼。我们可以通过佛法的修行,训练自己如实的去看待我们的起心动念,伏住内心的起落,不要让它顺着我们无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后来,万法归真,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境界不同,认知就会不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