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与中庸

 金苹果6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庄子很多思想很《中庸》相关,在《庚桑楚》里有一段专门论述中道、诚以及亲亲的关系问题,篇幅内容和《中庸》很像,至于他是否学过《中庸》不知道,这一篇更像是他的学习笔记。

图片

在《庚桑楚》一段的段首,庄子说:“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内于灵台。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他把“中”放到首要的位置来讨论,认为敬中而不能免灾患,则不能乱其成德,且不能内入于心,因为心有所主,心的把持要在有意无意之间。在《中庸》里除了大量谈中道的问题之外,同样说了“用中”的问题,“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不同的是,子思把“用中”落到国家治理层面,庄子把中道的持守落在心性上,落在个体的免除灾患上。

图片

与《中庸》的次序差不多,接着庄子说到“诚”的问题,他说:“不见其诚己而发,每发而不当”,这里所说即是《中庸》里谈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庄子和子思都主张诚,且主张诚要发而中节,是为当。子思更主张诚是自性本体,诚者非自成也,成物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图片

然后都从诚谈到慎独。庄子认为“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闇之中者,鬼得而诛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暗地里作恶,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如果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良知,就能独行而无愧。这也就是《中庸》里讲的慎独:“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个人的讨论都涉及到隐显或明暗的问题,说法基本一致。

在内外方面,庄子说:“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务内的人和务外的人自有区别,务于内在内心的人平实而有光辉,是为庸有光,志在求取财货的人不过是做交易的商人罢了。《中庸》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子思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是讲君子要安于其位,追求内在修养和自适与自得。

图片

最后在亲亲方面,庄子说:“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能够和物相始终的,外物可入亦可归附,和物相龃龉的,不能容物,也将不能做到亲亲。庄子从物我关系讲到儒家的亲亲问题,认为不能容物则无亲。《中庸》认为君子要尽物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然后从本体论的角度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亲自然发乎于仁,诚者必然会亲,亲当源自诚。

总之,庄子有否借鉴《中庸》不知道,但《中庸》的体系完备和思想境界未必低于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