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农找到包拯:我家牛被贼人割了舌头,包拯:把牛宰了,贼人自会浮出水面

 四季视野 2022-11-01 发布于北京

北宋时期,一老农跑到县衙告状,声称自家的耕牛被贼人割了舌头,包拯若有所思,说道:“你回去把牛宰了,贼人自会浮出水面!”

包拯是古代赫赫有名的良臣典范,一心为民、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忠孝两全,从一名小小的县令稳步擢升为朝堂柱石,就连宋仁宗都对他称赞不已,将其视为腹心之臣,逝后更是追赐其“孝肃”谥号永存青史。



包拯的生平事迹,更是在民间广为传颂,尤其是其心思缜密、断案如神的神诡手段,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智囊全集》中,有一则关于他出任县令不久,就凭借着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对贼人的心理分析,轻松破获了一桩奇案。

《智囊全集》记载:“有诉盗割牛舌者,公使归屠其牛鬻之,既有告此人盗杀牛者,公曰:'何为割其家牛舌,而又告之?’盗者惊伏。”

有一天,一位神情沮丧的老农跑到县衙告状,声称自家的耕牛被贼人割了舌头,包拯觉得此事甚是蹊跷,不禁陷入了沉思。沉默了良久之后,他开口问道:“你来县衙告状,可曾告知乡邻,或被人看到?”

老农诺诺的回道:“小人家住得比较偏,周边没有房舍,因此不曾告知乡邻!小人发现耕牛出事之后,一早就出了家门来县衙告状,因此也不曾被人看到!”

包拯重重地点了点头,意味深长地说道:“那就好!你现在速速回家,把耕牛宰了,然后带着肉到集市上兜售,贼人自会浮出水面。但是,你来县衙之事,回去之后绝不要声张,切记!”

老人听后一头雾水,但是大人既然发话了,又不好追问缘由,也只得从命照办,谢过大人之后便匆匆回了家。

时隔不久,有一村民慌里慌张地跑到县衙告状,神色中还夹杂着难以掩饰的兴奋,所告之人,正是在集市兜售牛肉的老农。

不料,包拯听后勃然大怒,把惊堂木重重往桌案上一拍,厉声质问:“大胆贼人!你为何要对老汉家的耕牛下此毒手,快快从实招来!”

告状的村民当场就吓傻了,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豆大的汗珠嗖的一下沁满了全身,身子一软瘫坐在地上。随即缓过神后,他急忙伏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哆哆嗦嗦地当堂招供,将所犯的罪行和盘托出,未敢有一丝隐瞒。

原来,告状的村民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老农发生了一些过节。可是事后,他心里总觉得心里不忿,一直想找机会报复老农,于是就在前一天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爬进了老农家的牛圈里,残忍地割下了耕牛的舌头。

至此,这桩看似没有任何头绪的奇案,就这样被包拯不费吹灰之力给破了。有的人可能会疑惑,包拯凭什么就那么笃定,老农只要去集市上兜售牛肉,贼人就会主动送上门来了呢?


这里先普及一个小知识,宋朝的刑律中明文规定:杀耕牛者斩首,私宰耕牛者流放。这一个“杀”、一个“宰”,虽然最终的结果都一样,都是把耕牛给搞死了,但是其中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耕牛是田间地头的主要劳动力,所以朝廷出台律法对耕牛采取了严格的保护。可是耕牛也和人一样,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所以朝廷在这一方面也有规定,老弱病残的耕牛可以宰了卖肉,但必须要到官府报备。

经得官府同意这还没完,在耕牛售卖的过程中,官府还会派专人去回收牛皮、牛角、牛筋等物,因为这些都是重要物资。

老农家的耕牛没了舌头,肯定是必死无疑,所以到县衙去,既是报案缉凶,也是申请宰了卖肉。

包拯了解了案情之后,对贼人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归纳起来有4点:

1、贼人跟老农认识,而且有过节;
2、贼人是个心肠歹毒、睚眦必报的奸邪小人;
3、贼人对律法很了解,所以避重就轻,只是割了耕牛的舌头;
4、贼人既然要报复老农,绝对不会就此罢手,肯定还会在暗中观察,寻求再次报复的机会。

正是基于以上的推断,包拯才做了个守株待兔,故意留下了一个漏洞。这个漏洞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猜到了,他不让老农声张,而且也不派官差上门回收牛皮、牛筋等物,让贼人误以为老农是在私自宰牛卖肉,抓住了又一次报复老农的机会。

另外,按照宋朝的法律,举报者还能得到价值不菲的赏金,这对于包藏祸心的贼人来说,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根本就无力抵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