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一农民报官:牛舌头被人偷了,包公:把牛杀了卖,贼人自会来

 qiangk4kzk8us4 2021-03-31

包拯是一位北宋名臣, 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句“元芳,你怎么看?”也看过少年包青天的电视剧,而在电视剧中,包拯是黑脸的,额间有月牙,而平时的京剧也是差不多的造型。

然而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黑脸,虽然后人也习惯了将包公塑造成黑脸,有脸谱化的倾向,但是这也是为了衬托出包公铁面无私的形象。

包公断案无数,敢于直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包公有多厉害?

包拯到底有多敢于直谏呢?包拯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后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首先他是一位文官,在崇文抑武的北宋时期,他很幸运,得到了宋仁宗赵祯的鼎力支持。

当时有非常多的官员有贿赂现象,官官相护的现象也很严重,其中的金银珠宝也几乎数不胜数。而性格正直的包拯希望独善其身,不同流合污,自然受到了排挤。

而后来包拯却担任了监察御史,他一人就弹劾了几十位贪官污吏,而且被他弹劾的人经查实最后都遭到了降职、法办等处罚。

这些人要么是叱咤风云的朝中要臣,要么是手握大权的人物。最多的竟然达到了七次反复的弹劾。有时候谏言到要处甚至将口水喷到了宋仁宗身上。可见他有多么坚持真理。

杀牛于无形之中

其实包拯不仅善于进谏,断案更是厉害。有句关于他的谚语就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而且他的风格和铁面无私被认为是奎星转世。平民百姓都称他为 “包青天”和“包公”。

包拯为官期间无比负责,百姓们都把他当做父母官,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也全是因为他不仅负责,而且非常有智慧。其中他断的案子有一个最厉害的就是牛舌头案件。

他到底是用什么办法破案的呢?

有一天,一个老农来报案,原来是他家中的牛出了问题,在当时有一条律法,就是杀牛者要得到法律的惩处,老农家的牛并没有死,而是被取走了舌头,但是这样凶手也相当于杀牛了,因为这样牛根本活不了多久。

牛是当时的生产力和劳动力,这样对老农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劳动力损失和财产损失。而凶手又来无影去无踪,根本找不到蛛丝马迹,这个凶手很聪明,的确不好找。

包公意欲何为

包拯思索了一下,对老农说你先回去吧,回去之后把牛杀了,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去卖,老农很疑惑,这是为什么,这样自己不是相当于触犯了当朝律法了吗?

但是包拯没有打算告诉老农原因,老农也相信了包大人,因为现在的牛最后也会因为失去舌头感染而死,既然官府允许,不如杀了卖了。

第二天,他把杀好的牛肉拿到集市上去叫卖,他抢到了一个好摊位。

那个时候因为没有人敢杀牛,自然也就没有人敢卖牛肉,但是很多人却很想尝尝牛肉,这样也不算自己犯法,因为不是自己杀的,于是老农的牛肉卖的非常好,人多的老农几乎都应接不暇,因此赚了不少钱。

贼喊捉贼自投罗网

终于等到了第二天,突然有个人来到了官府,说是要报案,要举报的事情居然就是老农,因为看到他在集市上卖牛肉,根据“无事杀牛者皆要被判刑。”这条律法,老农夫是要遭牢狱之灾的。

这个人也不知道是谁,是否买了牛肉,人们也不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

这时候,包公却叫人将他抓获,包公认定这就是昨晚的贼人,他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其实这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他一直没有放弃找出凶手,反而欲擒故纵。

他用的不是顺藤摸瓜的办法,而是通过猜测凶手的动机,揣度人心才找出了凶手。

那么包公的判断为什么是对的呢?他抓凶手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举报的人会是偷老农的牛的舌头的凶手呢?

原来,包拯揣测出偷牛舌头的人一定和老农关系不好,所以才偷偷做这事。

而既然抓不到他,只能勾引他,所以他让老农把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贼人看到老农赚了钱,必定怀恨在心,跑到官府举报。

可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算不如天算,他以为能为难老农,却最终只是自投罗网。

包大人早就在公堂上等着他自投罗网了,立刻命人捉拿了他,于是凶手就被抓住了 ,案子也就破了,真是一出贼喊捉贼的好戏。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能用这个办法确定凶手,不得不说包拯心思缜密,了解人心,经验丰富。

铁面无私包青天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关心百姓的人,何以见得?

他的很多案子得以破解都是出于生活经验。只有善于生活关心民间疾苦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经验。

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案子,是包公的嫂子来考验包公的,她煮了一个鸡蛋让自己身边的丫鬟吃了,随后询问包公自己的鸡蛋哪去了呢?

包拯知道鸡蛋不可能自己消失,肯定是有人吃了,最可能的就是嫂子房里的丫头吃了。

可是这么多丫鬟,到底是谁吃的呢?包拯思索了一会,于是召集了所有的丫鬟,并命人端来一盆清水让她们漱口,这样案子简直变得无比容易,因为鸡蛋会在嘴里留下残渣。

那个吃了鸡蛋的丫鬟于是跪下来自己承认了,而包拯也在嫂子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还有一次,包拯见到两个妇人争抢小孩,他没有通过言辞判断,于是想了个办法,让两位妇人拉扯小孩,谁抢到了算谁的,两人十分激烈地抢,孩子备受折磨。

这时候一个妇人放开了手,但是最终包拯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

包拯解释说,之所以把孩子判给没有抢赢孩子的母亲,是因为没有母亲会忍受自己的孩子夹在中间受苦,与其苦苦争抢,不如放手,这才是母爱。

而为了占有孩子不顾孩子的死活的,是人贩子所做作为,真正不忍孩子受伤的人才是真的爱孩子,所以才会选择放手,而只想赢的人怎么可能是明白孩子的珍贵的母亲呢?

不仅这个故事,在后世中,也流传着许多有关包拯的传说,元杂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

还有明代《龙图公案》和清代《三侠五义》。包拯成了正义的化身和象征,这也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