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农报案,牛舌头被坏人偷了,包拯:把牛杀了,小偷就会前来自首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5-08
包拯是北宋庐州合肥人,他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敬称包公,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也是明察秋毫的大神探。
《宋史》有“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着告私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这段史料记载的是包拯所办理的一个案件,案件内容大概是一农人家的牛被别人偷偷割掉了舌头,然而并没有找到凶手,于是报官,包拯却让他将牛宰杀并在村中分食。农人照做后,偷割牛舌的人前来报官,被包拯抓获,案子告破。如此巧妙的破案方式,展现了包公智谋过人的神探风采。
对于这个案子,我们或许有很多的疑问,譬如,凶手为什么只是割了牛的舌头,而不是割掉其他的部位或者是杀死或盗走牛?还有,为什么包公让农民杀死牛,凶手便会自投罗网?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凶手醉翁之意不在“
凶手为什么会割掉牛的舌头呢?按如今的法律来看,这种行为着实令人费解,倘若我们了解北宋时的刑法后,一切便变得有迹可循。原来,在北宋时期,私自宰杀耕牛是重罪。那么农人家的牛被人偷偷割掉了舌头,牛便无法进食,就相当于等死,除非他能找到凶手,否则便是犯了重罪。
很明显,牛是不会和人有多大的恩怨,能和凶手有恩怨的只能是人,由此可见,凶手是“醉翁之意不在‘牛'”,他根本就是想要陷害这个牛主人。可见,破案的基础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猜测凶手的目的,这样才可以掌握凶手的动态,从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大胆猜测一下,如果包公没有猜对凶手的动机,单纯的认为凶手仅仅是需要牛舌,也许牛主人就免不了受一番刑罚了。现在看来,包公可以在听到案情陈述后便猜到凶手的目的,这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着实令人钦佩。
欲擒故纵,凶手忘形落法网
那么为何在包拯采取了杀牛的措施后,凶手便自投罗网呢?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正是一场精彩的欲擒故纵。
我们已经推测出了凶手的目标不是牛,而是人。那么在人还毫无危险的时候,凶手需要做的就是暗中观察。凶手这一行为目的有二:第一点很明显,他需要确保事情在像自己计划的那样发展,从而实现自己陷害牛主人的目的。
第二点则是,他要确保自身的安全,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他就会藏而不露。按照人们平常的思维,牛主人报官后,应该立刻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的搜捕。但是,这样对案情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反而是给了凶手一个危险的信号,是案子更无头绪。
而包公的让牛主人杀牛分食的做法就高明很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欲擒故纵。牛主人虽报官,但官府并无动作,反而是牛主人亲手杀了牛,这让凶手心中大为放松,连牛主人一口咬定是被别人杀的忧虑都解除了。凶手见到一切发展的格外顺利,便得意忘形,还挑衅式的上门报官,殊不知包青天早已守株待兔,最终只能叹服于包拯的多谋善断。
虽说此案包拯断的精妙,但若真是有孩子调皮或是他人单纯报复,此案结果应该会十分尴尬,到那时私自杀牛的重罪应是谁来扛呢?话又说回来,人无完人,既然包拯也是人,也总会有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但可能到时候以他的多智近妖,还有力挽狂澜的机会吧。
参考文献:《宋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