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军阀史:叛光绪、逆慈禧、反大清、背共和,天生反骨袁世凯

 梦想童年594 2022-11-02 发布于江西

袁世凯为什么要背叛光绪和戊戌变法?

孙中山又为什么要同意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他呢?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接着来讲袁世凯和北洋军,以及大清王朝的覆灭之路。

上期咱们讲到,

1895年袁世凯因同时得到朝廷所有势力的赏识而被委派去编练新军,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势力。

1900年他又响应李鸿章的东南互保,公然违抗慈禧的征召拒不参加与八国联军作战,进而使自己的势力在战后成为北方唯一可战之兵。

1901年接替去世的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而也接过了李鸿章的政治遗产,大有成为大清实权第一人的架势。

那在这之后,袁世凯和他的北洋系还会做些什么呢?

咱们先将时间调回到1898年,这一年此前那个被所有人共同喜欢的袁世凯露出了他的反骨。

自甲午战败后,大清已经陆续被日、德、俄、法、英等国强占去了很多领土,面对孱弱的大清,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

于是这一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希望他效仿沙俄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进行改革。

顺便说个题外话,咱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辩证的看。比如康有为在主张变法时曾建议光绪以变卖国土的方式筹钱变法,还举了沙俄卖阿拉斯加的例子。谭嗣同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觉得蒙、疆、藏、青都没啥用,不如卖了换钱以供变法。康有为甚至还建议光绪让日本首相也是甲午战争元凶之一的伊藤博文来当光绪的顾问。咱们都知道主张变法固然是好,主张变法的人自然也是值得尊敬的,但如果抛开变法的大背景单看这些想法,都是妥妥的卖国。所以大家看历史一定不要非黑即白。

咱们说回来。

1898年6月11日,慈禧批准颁布光绪授意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那这次改革都有哪些内容呢?

大体上是,教育方面废八股,创建中、小学,创办大学;经济方面,强调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让八旗自谋生路;军事方面,裁减军队,鼓励团练,允许民办兵工厂,采用西式方法练兵,创办武备学堂,武科考试停考冷兵器改考热兵器。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和机构,允许民间办报,允许士民上书。等等。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都没什么。但在当时,这些条款中的每一条都是在撤既得利益者的凳子。不但动了统治核心满人的利益,更是拆了过去几千年整个儒家礼教的台。

康有为甚至还有过更极端的想法,比如让光绪剃发易服,迁都上海。不过都没实施。

虽然表面上看,慈禧是默许光绪做改革的,光绪也想借此掌权。但实际上,戊戌变法开始后的第五天,慈禧就把光绪的铁杆帝党,他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给革了职,并且撵出了京城。同时任命自己的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此后若干日又陆续调整了好几个京畿地区的部队长官,如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圆明园护军营、健锐营等军队都换上了自己的亲信。

可以说早就防着光绪了。而光绪手里既无兵权,也无官吏任免权,就连召见大臣都比不开慈禧的耳目。

在这种局面下,光绪想到了袁世凯。

为什么会想到袁世凯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袁世凯手里有兵,而且是非常精锐的新军,如果光绪想翻盘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原本就是个维新派。

咱们上期说了,甲午战争后袁世凯从朝鲜回国,不但被委派去天津练兵,在京城期间也加入了康有为发起的维新团体“强学会”。强学会背后的大佬就是刚被慈禧赶出京城的翁同龢。可以说袁世凯早就简在帝心了。在光绪本人以及其他维新派成员眼里,袁世凯算是自己人。

所以光绪亲自把袁世凯召回京见面,同时谭嗣同也密访袁世凯,让袁世凯带兵勤王,诛杀直隶总督荣禄,软禁慈禧。

表面上看,对当时的袁世凯来说,就算抛开政治理念,这也是个大好机会。因为此时的袁世凯除了手里有兵这个特权外,官职只是个虚授的工部右侍郎。如果帮助光绪政变成功,那他就有可能直接一飞冲天了。

可是,他还是背叛了光绪。

袁世凯回到天津后立刻向荣禄告密(也可能是事后),随后慈禧软禁了光绪,诛杀了维新派的大批官员,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外的一切新政。仅维持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要背叛光绪呢?

四个字,审时度势。

因为袁世凯知道,即使自己参与,维新派也不可能成功。

首先,康有为等人的改革过于激进。用戊戌六君子之一,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的话说:“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连自己这个同为坚定维新派的亲弟弟,都觉得他过于激进不会成事。袁世凯也不会看不到。

不是说激进不好,如果是改朝换代激进自然没什么。但在原框架内改革,这么大的动作是不会得到任何人支持的。难道要在不改朝换代的前提下把全天下的官员、士绅、贵胄都杀光?

所以袁世凯如果跟着他们混就是一起死。

其次,即使政变能成功,袁世凯能立刻得到的利益也不会太多,毕竟光绪自己的老师翁同龢还在,实力权臣李鸿章也在,洋务派核心张之洞也在,满清的还一大堆皇亲贵胄呢,光绪的亲弟弟就好几个。就算改君主立宪,首相怎么也轮不上他来做。更不要说,那众多没有背景的维新派年轻学子,对光绪而言哪个不比他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袁世凯出师无名。因为勤王这件事光绪并没有明发诏书,而是谭嗣同来传的口谕,甚至于这是不是光绪本人的意思袁世凯都拿不准。所以如果失败他就是谋反,要诛九族的。就算成功,没准也会落个当年杀曹髦的成济那般下场。

而且袁世凯当时手里也就万把来人,朝廷在京畿地区可是布有重兵的,还都是慈禧的心腹掌管。重点是,你新军有枪,人家旧军手里也有枪。

总之,面对一场不可能成功的政变,袁世凯完成了正确的站队。

而这次站队的回报则是,带兵前往山东,署理山东巡抚,成为实打实的封疆大吏。

不过可能连袁世凯自己也没想到,当上山东巡抚的第二年,他又迎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选择。

1900年,因义和团引发的八国联军之役爆发,身在山东并手握新军的袁世凯再次选择了背叛。

这次,他背叛的是慈禧。

其实这次背叛早有预兆,当时清廷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是暗中支持,山东的义和团则闹的格外凶,而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也是明里暗里的支持义和团。电视剧《闯关东》里朱开山的设定就是这一时期的义和团成员。

西方各国列强在这种情况下希望清廷能遏制一下义和团,于是当时的美国公使向朝廷推荐了袁世凯代替毓贤出任山东巡抚。当然这个推荐不能明说,只是说如果朝廷无力平乱,听说天津那边有支部队操练的不错,可以调去山东嘛。可见袁世凯很早就入了西方各列强的眼了。

当然慈禧那时候也不会美国人说啥就听啥,尤其是任免封疆大吏这种事上。不过因为之前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站队站的好,慈禧和荣禄也就很信任他。所以俩好变一好,袁世凯就这么带兵去了山东。

到山东之后的袁世凯,一改此前朝廷对义和团同情和暗中支持的态度,反而开始打击。

毕竟他能来山东,美国人也是出了力的,总得做出点回报。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时候的袁世凯,已经开始违背慈禧的意思了。

所以当清廷和八国联军开战时,袁世凯也就自然而然的响应了李鸿章的东南互保,以宣战诏书是义和团胁迫太后下的伪诏为由,拒绝参战。

战争的结果是大清的实力大损,威望跌到了谷底。

而袁世凯则保留了自己的精锐,并在山东又补充了很多旧军,实力再次增加。加上有各国列强的支持,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成了大清在北方地区实打实的实权人物。

这么做的回报就是,李鸿章在临终时推荐袁世凯接替自己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朝廷也根本无法反对。

这一次,他又压中了。

手握权柄后,袁世凯则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当年维新派未完成的事业。

比如废除科举,中国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至此终结。还有创办大学,今天的山东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以及海峡对面的国防医学院都是袁世凯主政时期创办或复建的。

此外,袁世凯也坚持发展事业,奖励工商,这些都是戊戌变法思想的延续。

大清也于1906年启动了预备立宪程序,虽然最终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成立宪,但这一步也是戊戌变法时所没能走出的。

而他做的这一切,都为后来革命军能选他做了很好的铺垫。

毕竟如果他没有表现出力图改革的姿态,或者不是个汉人,革命军也不会轻易和他合作。

1907年,清廷招袁世凯入京,改授袁世凯为军机大臣。

如果这在以前,进入军机处表明这个人妥妥的进入了朝廷的政治核心。

但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是个实打实的实权人物了,让他来当军机大臣其实是明升暗降,想要夺他的权。这也是慈禧在为身后事做的最后的准备了。

1908年,光绪、慈禧双双离世。皇位由光绪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慈禧的亲侄女,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次年,袁世凯被免除职务并勒令回乡。

但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1911年10月10日,张之洞自“自强军”后编练的另一只新军,驻守湖北的陆军第八镇发动兵变,武昌起义爆发,湖北独立。

群龙无首的革命军把没来得及逃走的黎元洪找出来,推举他成为新成立的鄂军都督府都督。

由此可见当时的革命党人在政治上还很幼稚的,突然抢到了地盘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还要找个旧政府的官员来带头。

这也为后来对袁世凯的妥协开了个头。

武昌起义爆发后,大清的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全国有十余个省陆续独立。

面对如此局面,清廷只能再度启用袁世凯,让他带领北洋军南下平叛。

这证明两件事,一是清廷当时唯一可用之兵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军,但即便袁世凯已经被革职归乡这支部队别人仍然指挥不动。

二是在朝廷中袁世凯的势力仍然很大。比如在奕劻那个可笑的皇族内阁中,袁世凯的铁杆徐世昌就是仅有的四名汉人阁臣之一。他也是袁世凯此次复出的巨大推手。

同时,袁世凯与各国列强的友好关系也再次体现。这次复出同样的到了各国公使的力荐。

就这样,袁世凯被起复,以湖广总督的身份调集军队与各地革命军开战。

客观讲,袁世凯的北洋军确实是当时国内的最强战力。

袁世凯就任后,北洋军先后在湖北、山东、山西、安徽、陕西等地将革命军武装逐一击败。

面对这种局面,革命军内部开始出现希望身为汉人的袁世凯能倒戈的声音。甚至已经有人明里暗里的提出可以让他来做新政府的总统。这其中就包括当时挂名革命军总司令的黄兴。

在这种局面下清廷也希望稳住袁世凯,不要让他也反了。同时还想拉拢住革命军中的立宪派势力。所以朝廷决定解散以奕劻为首的皇室内阁,任命袁世凯出任清廷的第二任内阁总理大臣。与奕劻内阁以满人为主不同,袁世凯内阁的阁员则多由汉人组成,不包括袁世凯在内的10名阁臣,只有一个满族大臣,管的还是没什么实权的理藩部。除实权人物蒙族的萨镇冰外,其他8个都是汉人。

但这些对于此时的袁世凯来说已经不够了。

在北洋军攻下汉阳后,袁世凯停止了进攻。

收复失地是给朝廷交代,展现拳头是给革命军压力。

他一面派人与革命军谈判,一面安排部队替换掉北京的城防。

此刻的他,一如16年前从朝鲜回国时那样八面玲珑。

但那时的他是四方下注,此刻的他是大杀四方。

尽管南北议和期间,革命党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并由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但这个临时政府却始终没有得到列强的承认。

毕竟看了前面内容的朋友都知道,列强很喜欢袁世凯,他们也自然属意袁世凯来当政。

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能让溥仪退位,那么他就辞职让位给袁世凯。

得到承诺后的袁世凯,示意段祺瑞为首的50名北洋系将领联合逼宫,同时还贿赂了皇室重臣以及太后身边的太监不断进言。

1912年2月12日,大清发布《退位诏书》。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宣告终结。

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同时向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月15日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至此,中国进入到了北洋政府时代。

至于北洋的故事,咱们下期接着讲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