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告诉你,胃病应该这么治(理法方药俱全)

 双kk50gnhztaa8 2022-11-03 发布于河南

中医书友会第332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十人九胃病。此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医家各有经验,为了相互交流,徐老将个人诊疗体会简述于下,供大家学习。

—本文约4000字,预计阅读10分钟—

图片

胃病诊疗经验简介
作者/ 徐景藩

图片

徐景藩,1927~2015年,江苏省吴江市人,首届国医大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诊疗工作。

学术代表著作:参加编写《中医内科学》等教材,著《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

胃病是胃脘痛、胃部痞胀、嘈杂等病症的通称。重者可伴有呕吐,甚则反胃,饮食难下。病位在胃腑,并与脾相合,与肝有密切联系,此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医家各有经验,为了相互交流,特将个人诊疗体会简述于下。

下图为文章主要结构
图片
一、定位定性  三型论治

遇到胃病患者,通过四诊检查,确定脏腑病位与病机性质。据个人的经验,可按三个主要证型立方遣药。

(一)定位

疼痛、痞胀在胃脘部,病位无疑。如胀痛及于胁肋(一侧或二侧),病位及肝;胀痛及于脐部周围则病位及脾

(二)定性

首先应区分虚实。

主要鉴别点为食后疼痛痞胀等症得减,脉象细、濡、沉者属虚;痛时手按得减,喜按属虚。

反之食后症状加重,脉象弦、滑,尤以关部弦滑者属实;曾服党参、白术、黄芪等药后痛胀加重者属实。

其次当辨寒热。

遇冷、饮冷则痛发作或加重,舌白、脉细者,属;脾胃气虚者,大多兼有内寒。在内寒的基础上,易感外寒,可呈内外俱寒之证。

胃脘有烧灼感,口干或口臭、口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者,为热证;兼有脘痛及胁,嗳气频多,性躁善郁,脉弦者,属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舌干红,食少形瘦,胃阴不足者,多由阴虚生热;若气郁化火而伤阴者,上列诸症均可出现。

由于胃有喜暖的特性,需温才能腐熟水谷,故脘部一般均喜温暖。

胃中湿浊,反映为舌苔白腻,口粘、口甜、不思饮食、胸脘痞闷。

内有停饮则胃中漉漉有声,或泛吐涎沫、清水,头眩。

若食量超过患者消化负荷,或质的不恰当(如糯米食品、油炸食品、鹅肉等)引起胃痛痞胀,不思饮食,苔腻者为食滞

心下(剑突下)上脘压痛,以肝胃气滞为主;中脘与右梁门穴均有压痛,以中虚气滞为多;自诉胃痛,按之无明显疼痛者,亦以肝胃气滞为主,病情亦较轻浅;脘部有漉漉声响者,常为胃中有水饮。

(三)主要证候分类

目前对胃病的证候分类,各地颇不一致,据个人多年观察治疗经验,慢性胃病主要有以下三类主证,按此而确定治法方药,执简驭繁,取效颇良。

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

主症为胃脘痞胀、隐痛、嘈杂,空腹为甚,得食则缓,食量减,大便易溏,神倦,舌质偏淡,脉细。治法宜补脾益胃佐以理气。

主方为《医方集解》六君子汤,药如炒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炒山药、云茯苓、炙甘草,常可加煨木香、炒陈皮、红枣等。兼胃寒者加干姜或高良姜,寒盛加肉桂(或桂枝)、甘松,泛酸加炙乌贼骨、法半夏等。

2、肝胃不和证

主症为胃脘痞胀、隐痛、嘈杂、得食尤甚,脘痛及胁,嗳气颇多,脉象弦,症状的发作或加重,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治法宜疏肝和胃。

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如炙柴胡、苏梗、白芍、炒枳壳、炙甘草、制香附、佛手片等。脘痛显著,加延胡索、广木香或檀香;肝郁症状重者,加合欢花、绿梅花、广郁金;嗳气多而有食物返流者,加刀豆壳、柿蒂、炒枳壳等;气郁化火者,配加丹皮、黑山栀、黄芩等。

3、胃阴不足证

主症为胃脘灼痛、隐痛、痞胀、食少、口干欲饮水,舌质红干或光红,形瘦乏力等。治法宜滋养胃阴,佐以行气。

例方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减。常用药如北沙参、麦门冬、白芍、甘草、石斛、乌梅、绿梅花、木蝴蝶、佛手花等。阴虚胃热甚者配加蒲公英、青木香、石见穿、白菊花。胃中嘈杂厌酸,可加小量公丁香、玉竹。

以上三类证候,均可兼有血瘀证(8~13%),其主症为久痛屡发,舌质紫,可配用化瘀通络法,药如蒲黄、五灵脂、炒当归、三棱、紫丹参等。痛甚加九香虫;胀甚加莪术;大便色黑加参三七、大黄炭、地榆等;痛甚而兼黑便,加延胡索、云南白药、降香等。

三类证候在病程中约4~10%可兼见湿浊中阻之症,主要表现为舌苔白腻、胸闷、口粘、不欲饮水。宜根据湿阻的程度加用化湿药。寒湿宜苦温芳化,如藿香、炒苍术、厚朴等;一般湿阻常用陈皮、法半夏、茯苓、薏仁等。若兼食滞,消化不良,酌配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之类。

如上所述,是胃病三类主证的症状及常用方药。至于虚实证候的兼顾,升降、润燥的配用和护膜的治法,分别详见下列内容。

二、虚实兼顾  升降相须

胃病一般病史较久,不时发作,久病即有病理本质,且胃病之成,常由饮食不调,劳多逸少,情志所伤等,对脾胃有一定的损伤;既病之后,消化功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气血精微化生不足。另一方面,胃病则和降失司,胃中常有气滞,故发病则脘痛、脘胀,功能不足而仍需进食,若稍有超过脾胃之负荷,即易导致食滞。且因寒邪、郁热、湿浊、血瘀等病理因素的存在,所以又有实证的表现。治疗必须兼顾虚实。

胃病常有气滞,治疗必须理气。理气之品久用多用,又易耗伤胃阴,选药时不宜过寒过燥,治实应防致虚。当补气、养阴之时,又要注意治虚防止滞气,故选方用药避免过于壅气滋腻。这些虚实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胃病诊疗甚为重要。

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胃病与肝密切有关,肝失条达,当予疏泄。故治疗胃病应十分注意升降问题,升降得宜则气机调畅,有关升降法的用药主要举例如下。

1、补气理气寓升降:

脾胃气虚而兼气滞证候,用药以党参、黄芪主升而补气,配以木香、陈皮、枳壳主降而理气。中虚气陷而兼气滞者,加升麻、沉香(或檀香、降香)调升降,或配荷叶、茯苓亦是一升一降。

2、理气行瘀有升降:

胃中气滞,肝郁气滞,久则血瘀,治当理气行血。行血必行气,故化瘀药中常需加枳壳、桔梗、牛膝以调升降,血府逐瘀汤中即有此三药。

3、胃阴不足用升降:

胃阴不足证候,治宜滋阴养胃,沙麦归地,守而不行,必须配用调升降气机之品,庶能奏效。如木蝴蝶能升,与佛手片之降相伍;或配杏仁、青皮,或加竹茹、瓜蒌皮,均有升降之功。若见嘈杂、嗳气,配用橘白、玳玳花与刀豆壳。上述举例之法,均为理气调升降而不致辛燥伤阴,供临证参考选用。

4、芳化胃湿宜升降:

胃中有湿,一般常用芳化之品,藿香、佩兰与陈皮、半夏,即有升降之性。对久病湿浊不化、舌苔白粘、灰腻的病例。个人尝配薤白、菖蒲与厚朴、苍术同用,宣通机窍而调升降,或配砂、蔻仁与薏仁、茯苓理气泄湿以调升降。

胃病有疑难或久治少效的病例,能在调升降一法中推敲用药,常是改善疗效的重要措施。

三、润燥得宜  汤散并进

东垣详于治脾,药以甘温居多,叶桂补前人之不足,重持养胃,各有所长。但如片面地强调“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而以此为常法,则犹如刻舟求剑,不利于病。须知临床应以证候为依据,胃病阴津不足者,固当滋阴;但如肝气失疏,胃失和降,气滞不畅,理宜疏肝和胃。胃湿治当温燥,胃寒亦必辛暖。故胃病有喜润,有喜燥,而润燥必须得宜,刚柔必须相济,才能提高疗效。

现举几点润燥相宜的用药经验如下:

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常用淮山药,既能益气,又有养胃之功,与参芪相伍,亦属刚柔、润燥得宜。

2、太子参微甘性平,补脾益胃之力虽弱,但清而不滋,配白术则润燥相宜。

3、用桂枝(或肉桂)以温胃阳,或用甘松、良姜、荜拨等温胃定痛,应配白芍,则润燥相当而具有建中之功。

4、阴虚胃痛,在滋阴养胃方中配用佛手片(或花)、橘皮(或橘白、橘络),理气而不过于辛燥,亦属润燥相伍。

治胃病常用汤剂温服,利于益气、养胃、行气、通络。但如配合散剂则更能运用自如,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后内服的优点是:作用较好,功效较持久,配伍和服用方便,节省药材

例如用延胡索、广木香、白芍、甘草、肉桂、乌贼骨、贝母、白芨、参三七、黄连、琥珀等药分别研细,置于瓶中盖密,根据病情选用1~3味,随时调配,临时一次一日数次,开水送服,实为治疗胃病的良好剂型。通过多年来的运用经验,深刻体会或到《圣济总录》“散者,渐渍而散解,其治在中(指脾胃)”之说,确有实践指导意义。

四、维护胃膜  重视预防

清·程应旄曾谓:“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胃的生理功能兼有进一步将食物粉碎、搅匀之意,含有物理、化学的作用,才能使食糜不断通过幽门,排至十二指肠。胃的病变主要在脘,脘即是胃腔,饮食不当,易损胃腔,亦即易损胃之内膜。

随着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护膜一法已逐渐引起广泛的重视。近贤章次公先生(1903~1959)对此有独到经验,如用凤凰衣配马勃以护膜且能制酸,用象牙屑、琥珀、滑石为末吞服以护膜生肌,用赤石脂止血护膜,用阿胶、柿饼霜、威喜丸、当归等养血止血而兼护膜等等,投药别具匠心,每获良效。

据个人经验,对护膜的治疗大致有如下几点:

1、白芨富有粘性,苦平而入肺经,传统用以补肺止血,现已普遍用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用白芨粉加水(1:8)调成糊状内服,不仅能止血,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症状与炎症、溃疡之病理变化。是当前胃病“护膜”的首选良药。若与藕粉相调,卧位服药,且有利于改善食管粘膜病变的效用。

2、黄芪、淮山药、饴糖、大枣等药,辨证配用,均有护膜之功。

3、胃寒致痛,辛温燥烈之品如姜(良姜或干姜)、桂(桂枝或肉桂)、川椒等药,不宜多用久用。理气药物同样也要注意勿过辛燥,以免耗伤胃阴。在一定意义上,亦包含防止有损胃膜的副作用。

4、胃病中虚患者,配食薯蓣粥、红枣粥。阴虚胃热者配食藕粉、蜂蜜、牛乳,既有营养价值,又有包含护膜在内的治疗作用。

治已病,尤需重视治未病。预防胃病主要有下列数项:

1、节饮食:注意饮食量的适当,勿过饥过饱,勿暴饮暴食;质的适当,如避免偏嗜偏食和五味太过;时间的适当,应按时进食;温度的适当,可把《灵枢·师传》所说“热毋灼灼,寒毋沧沧”当作座右铭。此外,必须避免粗糙、坚硬食品,注意做到细嚼慢咽,戒烟戒烈性白酒。

2、调情志:应戒躁怒,性情开朗,善于应付逆境。防止忧郁和用脑过度。

3、慎寒温,尤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及时诊查:如有胃部痞胀、隐痛等症状出现,及时进行查治。既病后之,及时复查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