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对胆胃同病的诊疗经验 据徐氏4年来所诊治2000多例的不完全统计,凡原有胃病者,经B型超声仪或胆囊X线造影诊断兼有胆病者占35%,其中属于肝胃不和证的胃痛患者,兼有胆病者占71%。已确诊胆病者,又经纤维内窥镜或X线钡餐检查兼有慢性胃炎、溃疡病者占40%。于此可见,很多属于胆胃同病。 临床表现各有主次,但往往因相兼为病,故其证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 胆与胃府之病,均有气滞的病理基础。 胆病气滞常兼湿热,湿热不祛,气滞愈甚。 气病及血,导致血瘀。 胃病除气滞外,实证有寒邪、湿阻、热郁、血瘀、食滞; 虚证有气虚(脾胃气虚)、胃阴不足或气阴俱虚之证。 胆胃同病之际,或呈胃实,或呈胃虚,但病久者每多虚实相兼。唯其发作是以实为主,平时以虚为本,以实为标,其间亦常因人因时而各有侧重。 首先应诊查明确病位,分清轻重、缓急。 关于治疗问题, 1,首先是祛湿务尽,和降为要。 胆病祛湿与清热相合。因胆府之湿多数从热化,与热相搏,成为湿热病理因素。湿热相合,氤氲难解,互相滋长,互相粘滞,可以成石。甚则瘀热不清,及于营卫,或者酿成痈脓。 祛湿与清热相合,亦即清胆化湿,适用于胆病发作较重之时,苔腻不渴、黄疸、胁痛、小溲黄。 药如茵陈、碧玉散、青蒿、黄芩、厚朴、炒苍术、薏仁、海金草、海金沙、茯苓、芦根之类。 待症状改善,还需服用一段时间,务求湿热廓清,结合饮食调护,防其湿浊滋长。 若属热盛者,酌配黄连、银花、蒲公英、大黄等药。 2,理气之品,能行气滞。胆胃宜降,有病则均有气滞。 一般宜选用苏梗、枳壳(或枳实)、青皮、陈皮、广木香、佛手片、香附等微辛微温药以理气。 配用白芍、甘草,一则酸柔和缓,制其辛温之味,以免耗气;二则舒挛定痛,可解脘胁之痛。 此外,腑中有滞,理宜导之,有积宜消,有食滞宜化,大黄为常用药,可根据病情,掌握药量,煎剂后下,或另外用沸水泡服,也可研成细粉过筛吞服,以腑气通畅为度。 3,至于胆病有少数湿从寒化,胃病脾胃气虚者,自当据证而治以温通或补益脾胃等法,佐以第一卷248消滞、理气之品。 4, 纠正胆汁返流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由于胆道功能障碍,伴有胆汁返流入胃者甚为多见,前述理气和降之法可以参考。 配用柿蒂、刀豆壳、旋复花、代赭石、怀牛膝等,颇有效验。 有些顽固病例,在降逆药中加入桔梗,使降中有升,可以提高疗效。
|
|
来自: 哈瓦那1 > 《徐景藩:对胆胃同病的诊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