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父亲(善若水,思无垠)

 乡土天下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又到细雨纷飞的时节。给父亲上完坟,走下山,一算他长眠于山中整整五年了。五年里,丧父之痛虽有消减,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往事,仍时时浮现眼前。

父亲生于一九二五年,正值民国乱世,大小军阀们为争地盘,穷兵黩武,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父亲的出生,没有给爷爷奶奶带来太多喜悦,相反,平添累赘。

父亲打小体弱,幼年多病,青年得过急性“侧延疯(腮腺炎)”。这个病现在看来是小菜一碟,只要吃点药,打个针便可治好。但旧时农村缺医少药,人们治病全靠江湖郎中。如果是小痛小病,给你用点中草药,勉强还可对付,但如果是大点的病,就无能为力了,非去宝庆府(今邵阳市)洋人开的教会医院治疗不可。父亲本想去宝庆府治病,刚准备去,天有不测风云,日本人打来了,占领了宝庆府,吓得百姓纷纷逃往偏远农村的山里(据说当时的日本兵怕上山,不敢进山追杀,许是在山里吃过亏吧)。当时,谁还敢进城,躲还躲不及。父亲的病因此耽误,引起耳部和嘴唇猛烈发炎,差点送了小命。虽然命最终保住了,但落下个“纠嘴巴”。从此以后,父亲进食困难,吃饭须稀或软,用筷子拽进去。母亲因此想方设法把硬的变成软的,颗粒的变成粉末的,希望他吃时方便些。我小时候不懂事,看到父亲用筷子赶饭入口,总是问母亲为什么。

父亲有六姊妹,他乃老晚(邵东方言,最小)。他常教育我们,人生六字,忠孝礼仪廉耻。父亲特别孝顺爷爷奶奶。每年冬天,睡觉前,他总是先到爷爷奶奶的床上睡上一阵,替他们暖和被窝。要么用火箱(邵东当地用来取暖的器具)帮爷爷奶奶提前把被窝烘热。每次出外归来,都要带些好吃的给爷爷奶奶,我们小孩没份,只能眼青青看着。父亲有三兄弟,爷爷奶奶晚年,他主动负起赡养责任,不要其他兄弟出钱。他常说,这叫“侠大义”(大公无私),兄弟之间不要计较。受他的影响,他和妈妈老年后,我们兄弟也争着这么做。

父亲十四岁就当卓(邵东方言,成年当家理事)了。最开始,他带着我一个叫尚德的堂兄,给棠下桥地区派发邮件。有时到一个屋场送邮件,被恶狗咬得鲜血淋漓。他常讲,棠下桥范围内,没有哪个屋场哪个院子他没去过。他常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不要做“百步大王,出不得门”,要我们多经风雨见世面,懂得跑世界找生计。

父亲后来与人合伙在邵东两市塘租了个门面,做棉花换纱的生意。他打算盘能左右开弓,一双手可同时爬算盘,而且从不出错。若现在评非物质遗产,父亲那左右手打算盘的技术,应能评上。棉花换纱,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单说当时的秤,现在的秤是十进制,可那时是十六两。斤乘两,两化成钱,够你算的。每天,从祁邵两阳来拿棉花对纱的客商,络绎不绝,挤满了他那间小铺面。父亲常讲,你没有左右两手爬算盘的本事,你莫想做棉花换纱的生意,那简直犹如战场。

父亲自知体弱多病,立志学医开药铺,一来保健自己的身体,二来方便乡亲治病。父亲开的药铺,位于三都铺街上。三都铺,是清朝宝庆至衡阳的驿道,也是交通要道,街口修有驿馆、亭子。驿馆是官差歇息处,亭子供来往商旅客歇脚打尖。所以,当时商贾云集,异常繁华,是做生意的好场所。父亲字文洽,号普济,便把药铺取名“普济药铺”。

有句俗语,进斋铺(旧时卖香火冥币的店铺)瞎一只眼,进药铺瞎一双眼。意乃斋铺药铺可随意欺诈客人,尤其是药铺更是如此。但父亲行医卖药,始终坚持平价,并且足秤足量,童叟无欺。他常教育我,药生意乃特殊生意,医药关乎人命,不能昧了良心,去克扣药。每逢一些病人来抓药,如少些钱,要么赊给人家,要么干脆不要了。他说,病还是先要治,钱不是问题,治好病再说。有些病人说家里穷,连吃饭都成问题,他于是不但不收病人的治病钱,还另外施舍些钱米给病人。从他药铺的对联上便可看出他的医者仁心:“只要人间都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

父亲炮制药材,绝不偷工减料。记得我有一次加工巴戟天和杜仲,因家里盐少了些没放足,他对我大发雷霆,直至把盐加足重炒才落心。还有一次,梅雨季节,一些贵细药如人参长霉了,他毫不犹豫销毁,不再卖给人吃。

父亲在三都铺街上既开药铺,又开斋铺。因为坚持诚信经营,两个铺子生意都不错,大家都来我家做生意。

一九五五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把两个铺子都交给国家,由私人老板变成国家职工。

父亲做任何事都刻苦耐劳,执着笃定。他常讲,他开药铺,没师傅,全靠勤学苦记。他抄了很多药书,精方验方,都是在抓药之中,看人家医生开的好方子,听病人反映好,便留心摘抄在小本本上,以备将来自己给人处方。这些摘抄下来的医书验方,现在还在。翻开泛黄的纸张,父亲那绳头小楷的毛笔书法,记录着一个个凝难杂症的用药、治法。这一本一本的手抄药书,浸着父亲的心血,给我留下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对子女严格要求。他常训导我们兄弟姐妹,为人要正直,不偷不抢,不赌不嫖,诚信做人做事。父亲一生敬重知识,直至临死,还坚持每天看几个小时书。他常说,世上唯有读书才有出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几年前,我大姐的儿子考上湖南医科大学,他非常高兴,特意在家设立升学奖,今后凡是考上大学的后人,他从他退休金中奖励三百元。没学费,还要资助。有个房亲的儿子,连续参加二届高考均差几分名落孙山,因为家里贫困,准备放弃复读。我父亲主动找到他说,你去复读,钱我来出。可见他对读书的重视。

父亲一生急人所难,菩萨心肠。听母亲讲,解放前,他在祁阳文明铺做生意本来是顺风顺水,生意兴隆。可一听到奶奶说,家里三都铺街上一个叫马希元的人在家呆不住了,想到文明铺来,但又苦于在文明铺没生意做。父亲知道后,立即回信奶奶,要马希元来,我的生意让于他做。解放后,父亲在供销社工作,当时油盐柴米都须凭证凭票购买。父亲于是发挥他在供销社的优势,尽力帮助生病的乡亲能额外多买一点白糖等物资。当时,当归、黄芪等中药稀缺,好多人找父亲开“后门”:“晚爷,给我买点当归煮鸡蛋呷,我血好亏。”父亲也总是想方设法给大家匀一些。父亲已经离世,但他做过的好事仍有人记得。

父亲一生清白,从不弄虚作假。他在国营单位工作三十多年,虽然经常与钱打交道,但向来公私分明,不拿公家一分钱。六几年搞“四清”运动,上面要求职工自查自究,主动上报自己的问题。一个与他同柜台的营业员为邀功领赏,莫须有说自己贪污了公家的钱,并且主动拆屋赔偿。我父亲认为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无论工作组怎么诱导,就是拒绝自己给自己泼脏水。审查几个月的结果证明,他的帐目清楚,没任何问题。最终评他为先进模范。那个报假情况,拆屋赔偿的营业员,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父亲艰苦朴素,平等待人,用句土话讲,从不装代(邵东方言,骄傲自大意)。他是有工作单位的人,经济条件较一般乡亲好些,但衣服常常是补了又补,做衣服的边角废料,都捡着集中,发挥作用。父亲不抽烟,偶尔喝点小酒,但他袋内经常有烟,预备接朋待友。他给人敬烟,不管是当官的贵族,还是扒狗屎的农民,都一视同仁,发一样的烟。用他的话讲就是,无论是骑马坐轿的,还是挑箩派担的,扒狗粪的,我都一样对待。

父亲晚年退休在家,却不愿意闲着,领着我在家门口开了个小药房,利用他一生所学,给乡亲们看病抓药,乐此不疲。

二OO八年,八十三岁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半个月出院,落下口齿不很清,行走靠拐棍的后遗症。一一年,不慎摔了一跤,上了床,我们兄妹七人对他悉心护理,直到他次年十月初十安详离世。

父亲生来羸弱,先天不足,按理难享高寿,但出人意料活到近八十八岁才去世。我认为这固然与他学医开药铺重视保健有关,更大原因在于他一生积极向上,坚持行善,心态平和,有悬壶济世之心。善必寿考,在父亲身上验证。

父亲走了,在天那边,他应该过得很好。今天,我写出以上文字,感觉他仍在身旁。

二O一七年仲夏于三都铺

【作者简介】李长根,湖南邵东人。生于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曾经向学却少晋学机会。平生痴迷杏林,立志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现为中药师、从业药师。业余玩文字,交益友,寄情山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