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精神 | 王阳明故事:《爸爸北京中状元》附王状元策问

 lawyer9ac8cs7b 2022-11-03 发布于河北

图片图片作者:王程强
来源:王阳明良知之声(ID:wxid_pwta51gfhds22)

成化十七年(1481),在农历三月十五的北京殿试中,爸爸高中状元。消息很快传到余姚,在余姚县城引起了轰动。街上到处张贴着红红绿绿的喜报,街头巷议的是这件事,公堂和私宅谈论的也是这件事。陆恒老师的课堂,也绕不开这个话题。

音乐课上,陆恒老师演奏古琴曲《韦编三绝》。曲子终了,他说:“这支曲子表现的是孔子刻苦读《周易》的故事。孔子那个时代没有纸,人们只能把文字刻在竹片上。先把青竹烘干,再往上面刻字。刻上文字的竹片叫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串联起来,就是书。串联竹简要用绳子,绳子有丝线,有麻绳,有皮绳。去掉毛鞣制过的皮绳叫做'韦’。当年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然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孔子一生能有那么大的成就,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得来的。今年春试中,我们余姚再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国1400个县只录取300名进士,我们一个余姚就考取了9名。更可喜可贺的是,头名状元和第二名榜眼都是我们余姚人。”

陆恒老师看向王阳明,笑意中含着鼓励。他发现王阳明跑神了,亲切地叫道:“王阳明!”

王阳明内心的喜悦压抑不住,他两眼发亮,笑脸像绽放的花朵。这些日子,他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这段时间,王阳明发现家里树上的喜鹊一直喳喳喳地欢叫。官府连着两次敲锣打鼓送喜报上门,爸爸顺利通过会试,官府送一次喜报;爸爸中了状元,知县老爷率领鼓乐队和全县学的师生亲自送喜报上门。这些天,全家人好像天天在过年,家里贺客盈门,连陆恒老师也亲自上门向爷爷祝贺。陆恒老师写了一副贺匾,上面写着“明朝肱股”。

知县老爷说,县里要为王家立一座状元牌坊。爷爷说,爸爸中了状元,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从六品修撰,帮助皇帝写书、编书,将来前途无量。三年后,朝廷推恩,爷爷会被封为和爸爸一样的从六品修撰,奶奶和妈妈会被封为安人。将来……

王阳明正憧憬着未来,心思一忽儿飘到北京,一忽儿飘到家里,突然听到老师喊他,一回神,发现陆恒老师正看着自己。只听老师说:“王阳明,你爸爸是不是像孔子'韦编三绝’那样刻苦读书?你爸爸的《礼记》是不是被翻来覆去地看,被磨得像一卷破布卷?”

同学们一齐看向王阳明。王阳明说道:“爸爸很爱惜书,每次看书都小心翼翼,但是《礼记》照样被磨得像一卷破布。”

陆恒老师主修《周易》,已经翻破了几本《周易》,他相信王华主修《礼记》,也一定翻破了几本《礼记》。他没有中举,没有中进士,不好举自己做例子,当榜样。他看向谢迁状元的弟弟谢迪(1467-1529),问道:“谢迪,你哥哥的《礼记》是不是也翻看得像破布卷一样?”

谢迪点点头。余姚读书人专修《礼记》的多,这是地域特色和传统,谢状元也不例外。

绍兴刻书业发达。礼部编刻的《成化十七年进士登科录》还没有面世,考场上涌现出来的好文章已经结集在绍兴出版。爸爸殿试时的文章被排在首篇。爷爷买了几本,陆恒老师买了一本。

陆恒老师看着王华的文章。这是王华在殿试时的策问答卷。皇帝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要求被选拔出来的优秀考生,运用经典经义,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这就叫策问。策问,顾名思义,是问治理天下的对策和政策。策问在金銮殿举行,所以叫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陆恒老师放下文章,说道:“孔子刻苦读书,一生大成。谢状元刻苦读书,现在北京给皇帝讲课。王状元刻苦读书,现在进了翰林院。王状元今年在殿试时的策问答卷,我读了三遍。这篇文章三千多字,最后归结为四个字,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文中提到,当年朱熹在答皇帝咨询时,把'诚意正心’作为秘诀敬献给皇帝,王状元效法前贤,再次把这四个字作为宝典献给皇帝。我们一入学就读《大学》,我们天天说'诚’,天天说'正’,我们不会想到,王状元到了北京,到了金銮殿,对皇帝还是在说'诚’和'正’。”

老师说自己读过三遍,爷爷说自己读过13遍。王阳明已经熟读成诵,但是却莫名其妙。听了陆恒老师的解释,这才知道爸爸这篇文章的核心是《大学》中的“诚意正心”。

状元爸爸在文章中提到的“诚意正心”和朱熹,在王阳明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王状元在文章中写到,朱熹说,他平生所学就“诚意正心”四个字。王状元以此激励自己,自己有了心得,又推荐给了皇帝。什么是诚呢?



附录:王华中状元的殿试策问的试题和答卷

王阳明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殿试时《策问》答卷。王华正是凭此《策问》高中状元,他主要论述“体用”“道法”,前后呼应。最后说到《大学》“诚意正心”,详述“诚意正心”的功夫,全文最终归结到“诚意正心”四个字。他提到,当年朱熹在接受皇帝问政时,进呈此四字秘法,他朱规王随,同样敬献此四字秘诀。我们会发现,父子有传承,阳明先生有家学渊源。在赣州时,他对《大学》的解释,重点就在“诚”字。南昌后,才从“诚”精深到“致良知”。

臣对:臣闻人君之治天下,有体焉,有用焉。体者何?道是也。用者何?法是也。道原于天而不可易,所以根抵乎法者也。法因乎时而制其宜,所以品节乎道者也。道立而法未备,则民生未遂,民患未除,未足以言治。法具而道有未立,则纲常沦斁,风俗颓靡,文奚足以为治哉?故善为治者,不徒恃乎法以制天下之人,要必本于道;而善为法者,不徒徇乎名以诬天下之人,要必求其实焉。夏、商、周之所以致天下于大治者,以其有得乎此也。汉、唐、宋之所以治不古若者,以其胥失乎此也。然则今日欲究化理而求定论,亦惟遵三王之道,行三王之法,务使全体大用之毕举,而陋汉、唐、宋于不为可也。岂必外此而他求哉?《书》曰:鉴于先王成宪,其求无愆。此之谓也。

钦惟皇帝陛下,睿智聪明,根于天性,宽仁庄敬,见于躬行。丕承一祖四宗之鸿图,默契二帝三王之心学,涵养深而天理明,历阅久而世故熟。是以十有八年之间,圣德日新,治效日隆,诚可谓大有为之君,不世出之主也。然犹不自满假,乃于万几之暇,廷集诸生,诹咨治道,且欲求一定之论,以追三代之隆。臣有以知陛下是心,其即古帝王好问好察谋及士庶之心也。臣以草茅之微,获与诸生之列,仰承明诏,敢不俯竭愚忠,茂明大对,以少裨万分之一乎?臣窃惟治之体本于道,治之用存乎法,法之行必有其名,而名之立必有其实。人君所以持一定之论,而致雍熙之治者,端在于斯矣。且道莫大于纲常,法莫大于田斌兵刑。

三纲不正,不足以言道:四事不举,不足以语法。臣请先以家喻之。今有矩室焉,父慈而子孝,夫义而妇听,其家道正矣。然而耕耨失其时,收敛无其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或门庭之寇不能御,或奴隶之肆无所惩,如此而谓之家齐,不可也。其或家给人足,令行禁止,而父子夫妇之间或有所歉,如此而谓之家齐,不可也。又或事事而为之名,以耸人之观听,而求其实,则泯然无迹之可举,如此而谓之家齐,可乎?

家之于天下,势不同而理同。道也法也,实也名也,诚可相有而不可相无也。昔者三代之王天下,盖有法以辅其治,非专恃乎法也。盖有名以表其实,非徒狥乎名也。臣请略举其概。如咸则三壤以制井田,差为九等以定贡赋,六师以征不序,三千而有赎条,此有夏治天下之法也。八家各授一区以为私田,八家同养公田以给赋税,设六军之制,制风愆之刑,此有商治天下之法也。详之为井牧沟洫,而田有所分,纤之为九府圜法,而赋有所统,司马掌九伐之法以正邦国,司寇掌五刑之制以纠为民,非成周治天下之法乎?其制田赋也,实足以裕民而足国:其制兵刑也,实足以御乱而禁奸:岂徒为虚名而已哉!矧禹之治,本于只台德先,而率由典常,则其法有道以为之体,故能文命诞敷,以臻声教四被之治。

汤之治,本于克宽克仁,而肇修人纪,则其法有道以为之体,故能表正万邦,以成兆民允怀之治。文王纯亦不己,而兹迪彝教,武王建其有极,而欢民五教,则周之法亦有道以为之体,此所以致有夏修和,四海永清之治也。宋儒罗从彦谓:“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三代之法贵实不贵名。”盖言法之不可以离道,名之不可以失实耳。夫岂谓法无所用.而名非所先乎?三代而后,称善治者,英过于汉唐宋,若秦隋五季之流,皆无足齿矣。

汉高祖用三老之言而发义帝之丧,赦季布之罪而截丁公之叛,则君臣之义以明:因家令之言而葬礼太公,高四皓之名而割爱衽席,则父子之伦无失。是大纲正而道得其概矣。惜乎规模虽宏远,而多袭赢秦之旧,《诗》、《书》之不事,而未脱马上之习。故其时去成周虽未宏远,而田赋兵刑之类,多缺典矣。果能如三代之制,道法兼资者乎?汉有天下,历年四百。高祖而下,若文帝之躬修玄默,武帝之雄才大略,宣帝之信赏必罚,光武之沉几先物,明帝之遵守成宪,章帝之宽厚长者,亦皆一世之贤君。王通取之为七制,宜矣。然以重道言之,则圣贤大学之道,概乎其未之有闻,臣未敢必其为孰优。此汉之治所以止于汉也。

唐太宗制口分世业之田,租庸调之法,仿佛乎先王田赋之遗意;定上中下府兵之制,五覆奏三讯之刑,依稀乎先王兵刑之旧规。是万目举而法近乎实矣。惜乎制度虽益详,而不能自身推之于家;纪纲虽益密,而不能自家达之于国。故其法视两汉虽若过之,而父了君臣之间,多惭德矣。果能如三代之法,名实相须者乎?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太宗而后,若玄宗之削平内难,励精政事,几致太平;宪宗之刚明果断,能用忠谋,克除僭叛,亦皆继世之令主。史臣取之为三宗,当矣。然以守法言之,则二帝三王之法,邈乎其未之能及,臣未敢必其为孰贤。此唐之治,所以止于唐也。

逮宋室之兴,太祖开基,事周后如母,爱少帝如子;鞭朴不施于殿陛,骂辱不及于公卿;慈闱一言,载在金匮,舍子立弟,付托得人,其大纲可谓正矣。但其兵虽有三衙四厢之制,而不足以御外侮;刑虽有折杖常刑之典,而不足以禁奸吏;天下之田,虽二十税一,而未能合乎井牧沟洫之制;役民之法,虽因乎唐制,而未若租庸调法之详,其万目则未尽举也。

夫大纲虽正万目未举,似于唐不及也。而其家法之善,则有过于汉唐者焉。吕大防尝言:“前代人主,朝见母后有时,祖宗以来,朝夕皆见,此事亲之法也。前代大长公主,以臣妾之礼见,仁宗以侄事姑,此事长之法也。前代官闱多不肃,本朝宫禁严密,此治内之法也。前代外戚多预政事,本朝不许与事,此待外戚之法也。前代宫室多尚华侈,本朝宫殿止用赤白,此尚俭之法也。前代人主在宫禁,出舆入晕辇,祖宗步自内庭,出御后殿,此勤身之法也。前代人主在禁中,冠服苟简,祖宗以来,燕居必以礼,此尚礼之法也。前代多深于用刑,惟本朝臣下有罪,止于罢黜,此宽仁之法也。”凡此八事,信乎家法之过于汉唐矣。

太祖而下,如太宗之恭俭好文,真宗之宽仁慈爱,仁宗之力行恭俭,英宗之优礼大臣,庶几其贤者欤!借其仁厚有余,而刚断不足。此宋之治,亦止于宋而已。

夫法非自行,必本于道而后行;名非自立,必有其实而后立。古之人皆有以处乎此?而后世获效之不古若,岂非以其或有体而无用。或有用而无体欤?

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创业垂统,用夏变夷,大诰申明五常之义,律令详著万法之条,养民有田,足国有赋,御暴有兵,禁奸有刑,大纲毕正,万目具举。其弘谟丕范,诚是以超越三王,垂示万世矣。列圣相承,重光继照。

至于陛下,祖述宪章,克笃前烈,大孝尊亲,上隆欢于慈极;彝伦故叙,下疏爱于天潢。分田赋民,惟祖宗之成宪是遵;练兵用刑,惟祖宗之旧典是式。总万善于一身,光百王于千载。'其于道法兼资之要,名实相须之义,固已洞烛于渊衷矣。然于道欲探其精微之蕴,于法欲参其制作之详,于所谓名与实者,欲考求三代之所以相须而治,后世之所以不须而治不古若者。臣以为此无他,在陛下一心转移间耳。盖人之一心,至虚至灵,所以具众理者在是,所以应万事者在是。但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其全体大用,始有不明矣。

陛下诚能先明诸心,复其本然之正,去其外诱之私,不为后世驳杂之政所牵滞,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惑,则于道也,必能探求其精微,而见于日用彝伦之间,莫不各有以尽其当然不易之则矣。于法也,必能参详其制作,而形于纪纲法度之际,莫不皆有以成其巍然广大之业矣。至于考求其名实,则知夏商周之精详,非若汉唐宋之阔略,而其得失之际,又岂待辨而明哉!程子曰:“必有关睢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是知道与法必兼资而后可以言乎治。孔子曰:“君子名之可言。”是知名与实必相须而后可以传诸远。然则,道与法兼资,名与实相须,孰谓不在陛下方寸间耶?

虽然,人君之治固本于一心,而正心之要,尤在于意诚。《大学》曰:“欲正其心,先诚其意。”使意有不诚,则无以正其心而推于治矣。臣愿陛下穷理以致其知,存诚以立其本,而凡一念将发之顷,必察其天理人欲之几。天理耶,必循之而造其极;人欲耶,必遇之而绝其根。大廷广众之中,固此诚也。深宫燕闲之地,亦此诚也。念念相承,无少间断。则一理浑融,万几密勿,将见体用兼全,本末日举。陛下今日之治道,与三王同一道心之精微;陛下今日之治法,与三王同一时中之妙用;而盛治之效,亦将与三代比隆矣。区区汉唐宋之治,何足言哉!

昔宋儒朱熹入对,有戒其勿以正心诚意之说进者。熹曰:“吾平生所学,在此四字,岂敢隐默以欺吾君。”臣尝诵此以自箴警。今承明诏,故于篇终直举所得于学者以为献。亦何敢负所学以欺吾后父耶?臣不胜惓惓之至,伏惟陛下留神察焉。则天下幸甚,万世幸甚。臣谨对。



[来源:王阳明良知之声(ID:wxid_pwta51gfhds22),作者:王程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