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了晚清国人有多节俭,就明白我们今天有多幸福

 [南国风] 2022-11-03 发布于广东

节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到现代社会即使物资富足,节俭也是应对浪费的最佳措施。

晚清时期,来中国的外国人在说到“节俭”这个概念时,实际上表现在家庭收支的三个方面:一是控制花销,二是杜绝浪费,三是用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来调节用度。

这些外国人根据自己的记录,不乏善意地指出,那时候的国人都是节俭的能手。

其中有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阿瑟·史密斯,中文名叫明恩溥。

图片

他1872年来中国,1932逝世,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

他就记录下不少晚清时期国人的节俭生生活。

首先是饮食上节俭。

当时国人的饮食相当简单。

虽然有众多的人口,口味却十分单调,几乎完全依赖于几种食物为生。

也就是稻米、各种豆子或豆制品、谷子、青菜和鱼,再加上其他一些很少的东西,就是亿万国人的主要食物。

图片

至于肉,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有特别的事情时才会见到一点。

一个成年人一天的伙食费不过两分钱,遇到灾荒年一分钱就可以维持生命。

那时的国人,绝不会浪费一点食物。

任何剩余的饭菜都会被收起来留到下顿饭食用。

茶杯里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里,留到下回热过以后接着喝。

最让老外们吃惊的是,国人几乎没有不能吃的东西,什么东西迟早都会成为口中之食。

在中国的北方,干活时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有的地区还用骆驼。

只要这些牲畜死亡后,无论死因是什么,都会被人们吃掉。

甚至是被毒死的狗也会被下毒的村民们吃掉。

吃过毒狗肉的村民们平安无事,老外除了惊叹于国人的烹饪技术以外,就只有大跌眼镜那样的不可思议。

其次,是做饭过程的节俭。

当时的国人为了更有效地使用燃料,在锅灶的制作上下了很多的工夫。

锅底是尽可能得薄,才能适应树叶树枝和庄稼的跟茎叶汇集成的燃料。

秋冬季节,拾柴大军到处都是,即使是还不怎么会做事的小孩子也会加入其中。

图片

在树林里,孩子们像打落成熟的栗子一样用木棒打落树叶,心急的拾柴人不等树叶落地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在空中抓取了。

第三,是穿衣用的节俭。

任何布料,只要到了中国的家庭主妇手中,都会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她们的衣服非常简单,尽可能地省时,省工、省料,不会像欧美的女性那样,在装饰和款式上过于讲究到浪费的地步。

即使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当时的妇女手里同样能派上大用场。

连无用处的下脚料和碎布片都可以集中起来做成鞋底。

在北方,每年总有几个月的时间,男孩女孩像是在伊甸园里那样自由自在。

他们总是光着身子,赤身裸体,到处乱跑。

老外们分析,这些孩子这样做,固然会舒服一些,但是主要动机还是为了节俭。

第四,交往中的节俭。

那时国人时常在纸上题字给朋友表示祝贺,并把题字的纸缝在一块绸布上。

之所以是用线缝,而不用糨糊粘贴,是为了使受赠者有一块可以长期使用的绸布,可以方便地更换新字再度使用。

除了朋友的交往,还有商业的交往。

图片

特别是小商贩们在交易中,对无论多小的东西都很是珍惜。

卖火柴的小贩可以清楚地说出每种火柴盒中火柴的确切数量,了解每盒火柴的微小盈利。

第五,纸张上的节俭。

用完的旧账簿,人们会用来糊窗户,或做成纸灯笼。

不会浪费一页纸。

图片

如果有大点的纸张,上图房子中的窗户也就不会只剩下孤零零的窗棱了。

第六,对饥饿的忍耐。

B.C,享利博士曾经记载了一个很让人心酸的事例。

说有三个轿夫抬着亨利走了5小时,23英里路,完成任务后,轿夫们又返回广州。

只为了去吃给他们提供的早餐。

三个轿夫在吃早餐前走了46英里的路,其中一半的路程还是抬着轿子走的,这么做就只是为了节省5分钱!

另一个类似的更让人心酸。

两个轿夫从早上6点出发,抬着轿子走了35英里路,没有吃过一点东西。

但到达目的地以后,舍不得花3分钱去买两大碗米饭吃,而是空着肚子返回。

结果,所坐的船搁浅,到广州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2点钟了。

到这时,他们已经32个小时没有吃过东西了,负重走了35英里路,其中抬着享利博士去广州走了15英里,另外还要再加上他行李的重量!

图片

他们抬着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轿子。

有时不用轿子时,国人使用的独轮车。

只要在车轴上滴几滴油就不会咯吱咯吱作响,但是没有人舍得这样做。

第七,很少洗澡。

澡堂有,但是很少有人去。

孩子身上满是尘土回家,母亲只会拿笤帚去扫,一位外国的妇人看见了,就问:“每天你都给孩子洗澡吗?”

孩子的母亲回答说:“每天洗澡?!从他生下来之后,还从来没洗过呢!”

在外国人看来,因为不愿意花钱买肥皂,虽然国人很爱干净,但是衣服即便是洗过也不能说是达到了干净的程度。

图片

第八,夜晚的节俭。

在一个把凿壁偷光、囊萤夜读作为励志的传统影响下,节俭和黑暗也有着斗争。

最常见的办法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夜晚必须要照明时,最常见的做法是,在相邻两个房间的墙壁上打一个洞。

然后在洞中放一盏油灯,这样两个房间可以共用。

第九,当死亡来临。

一位老妇人沿着墙根艰难地走着,步履蹒跚。

她要去的是自己的亲戚家,不过这次走亲戚的原因是自己快要死了。

亲戚家离祖坟近一些,这样埋葬时抬棺材的费用相对要省一些。

图片

都是中国这片土地,都是中国人。

他们比我们早一百多年生活在这里。

他们的节俭,我觉得更多的是极度贫穷和物资匮乏下的无奈。

看后心中是酸楚是同情,更有一种丝毫不敢懈怠的责任。

他们是怎样艰难地活着的,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一点点的了解。

而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穷尽所有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得到。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