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于道,就要有使命感,守得住艰难、贫穷和寂寞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之九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破旧的衣服、吃粗劣的饭食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道了。” “士”就是读过点书,能舞文弄墨的人,泛指读书人。商周时代,士原本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其来源是贵族阶层中非嫡传的后代,名义上是贵族的最低一级,但其实已经沦落为老百姓,只是还沾着一些贵族的气息而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底层老百姓中一些头脑聪明的人,读了点书,脱离了生产劳动,处处模仿着贵族的样子,取得了进入贵族阶层的见习证书,也算成了士,用现在的说法叫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古代把“士农工商”合称为四民,士和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同一类人。 士的身份虽然比较尴尬,但眼睛却紧盯着官场,手里拿着敲门砖,随时准备着,一有机会就争取“入仕”,弄个一官半职。孟子有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从这个意思来理解,其实士跟老农民也差不多。士进入官场混个一官半职,就好像农民种田一样,是他的职业。农民靠的是种田的手艺,他记挂着怎么能弄到一块地,有田耕种就能获得收成。而士则靠知识和脑瓜子谋生,士的目标就是仕,他终日惦记着官场,谋到官职就能获得俸禄了。 不过,士感到比较苦恼的是自己甚至还不如农民和商人,因为农民的土地,或者商人的财富,很多可以从父辈继承下来,而士的官职却不能继承,只有真正的贵族才有权继承。所以士就像那些给地主家打工的贫雇农,在没有踏入仕途之前,往往都是很贫穷的,吃的是粗粮,有时还要吃糠咽菜,穿着也是一付穷酸相,十分卑微。“恶衣恶食”,正是士在入仕之前的日常生活写照。 但还有另一种读书人。他的追求并不是以仕途俸禄为目标,而是以实践“道”为人生目标,即学道是为了明道,明道是为了行道,要为真理而不惜牺牲。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他也许同样会进入官场,取得俸禄,但他关心的并不是高官厚禄,而是如何借助仕途来践行其道,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而并非为了个人生活的荣华富贵,求取官运亨通。 当然士一旦“志于道”,还有另一种很大的可能,就是永远进不了官场,陪同他的也许是终生贫穷,但他却能够为了道而乐此不疲。这种士尽管很少,却还是有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这种真正“志于道”的知识分子,人格非常高尚,追求也十分有意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敬仰。 于是问题来了,很多士为了能顺利谋取官职,或者为了进一步升官发财,都假借着“志于道”的幌子,在江湖上招摇撞骗。孔子这番话,就是针对这种现象有感而发的。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于”就是有志于。“道”是大道,即人间正道,可理解为追求真理。“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耻”。“恶衣”,破旧的衣服;“恶食”,粗劣的饭食。“足”,副词,值得;“未足”,不值得。“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和”等。“议”,议论,谈论。“与议”,和他谈论,即和他论道。 孔夫子认为,你既然说有志于道,那么就要有使命感,要守得住贫穷和寂寞,再苦再难也要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乐此不疲。如果嘴上说要学道,内心想的却是华衣美食,嫌恶破衣劣食,以生活穷困而感到羞耻,那么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道了。他满脑子名利,志向卑微,沽名钓誉,心思并不在求道上,所以少啰嗦,该干嘛干嘛去,早些去官场谋个差使当当,还能省点心。 本章有一个成语: 恶衣恶食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