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观止》黄连汤

 东海蓝鲸 2022-11-0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黄连汤

《伤寒论》

【原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1],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伤寒论:173)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2]。

注释:

【1]胃中有邪气:胃中,与胸中相对而言,部位偏下,包括脾、肠;邪气,指寒邪,即脾、肠有寒。

[2]疑非仲景方:考《金匮玉函经》《备急干金要方》《注解伤寒论》皆无此句,恐为后世注文误入正文。

【功效配伍】黄连汤清上温下,调和脾胃。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组成。方中黄连苦寒,清在上胸膈之热,兼以降逆;干姜辛热,温在下胃肠之寒,兼以止痛;桂枝辛温,既能通阳散寒,又能交通上下之阳气,以消除寒热格拒;半夏辛温开结,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益脾胃,以调和升降之机。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可收清上温下、调和脾胃之效。

上七味药,水煮,去滓,温服,昼日服三次,夜晚服二次。

【方证论治辨析】黄连汤治上热下寒腹痛欲呕证。症见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

伤寒泛指外邪,非指太阳伤寒。本证在上胸中有热,指邪热聚于胸膈,涉及胃脘,故自觉胸胃有热感;在下胃中有邪气,包括脾、肠有寒邪,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泛欲呕;脾虚肠寒,寒凝气滞,故腹中痛。此为上热下寒格阻之证,治用黄连汤清上温下,调和脾胃。

【用方思路】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虽仅一味之差,但主治证有所不同。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错杂于中焦之痞证,且以呕吐为主,故方中半夏、干姜与黄连、黄芩并用,取辛开苦降,以消除寒热错杂;

黄连汤治疗寒热分踞于上下,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症,故方中用黄连清上热,用干姜温下寒,因有下寒故去黄芩,而加桂枝以交通协调上下阴阳之气。

二方煎服法也有别:半夏泻心汤采用去滓再煎法,取其药性合和,每日三服,温服一升;黄连汤仅煎煮一次,取其各味药物的主治功能,昼三夜二温服,即少量多次频服,可避免寒热格拒及药量大引起呕吐的弊端。临证应用参半夏泻心汤方。

黄连汤临床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性呕吐、口疮、病毒性心肌炎等。

【医案举例】

(1)何任医案:陈某,男,38岁。1981年4月初诊。右胁及胃脘部疼痛,时发时瘥,已历多日,胸部闷滞,略有热灼感,泛泛欲吐,饮食减少,大便溏烂,舌苔腻,脉弦。经B超示胆囊增大,诊断为慢性胆囊炎。处方:黄连5g,党参9g,炙甘草6g,桂枝6g,姜半夏9g,干姜6g,大枣12枚。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谓服药2剂后,胁脘痛减轻,大便较成形,服完7剂,饮食有增加。再服原方14剂。以后未闻复发。

按语:本案根据《伤寒论》用黄连汤之指征,首辨其上热下寒,腹痛与呕吐。因阳气内郁胸中,胃有邪气,致脾胃失于升降,胃不得降,则胸中有热而欲呕吐;脾不得升,则中焦有寒而腹中痛,邪气阻滞于中,寒热分踞上下,故投本方,以升降阴阳,效果显然。[何任.治胆囊炎之升降阴阳法.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8,12(6):44.]

(2)刘渡舟医案:林某,男,52岁,1994年4月18日就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刻下症: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黏液。两胁疼痛,口渴,欲呕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为疏加味黄连汤:黄连10g,桂枝10g,半夏15g,干姜10g,党参12g,炙甘草10g,大枣12枚,柴胡10g。

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04.]

图片
拓展阅读
《伤寒论经方医案集》
黄连汤

(1)腹胀

万某,腹胁胀痛,或呕或利,而胀痛仍若(不减)。医者不察,误与消食行滞之剂,遂腹胁起块有形,攻触作痛,痛缓则泯然无迹。自冬至春,食减肌削,骨立如柴,唇红溺赤,时寒时热。诊脉两手弦数,似属木邪乘土之证,究归阴阳错杂之邪。处仲景黄连汤加金铃(子)、吴萸、白术、川椒,数剂而安;随进连理汤乃健。(《谢映庐医案》)

(2)泄泻

邹某之妻,小腹绞痛,里急泄泻,每欲小便,腹筋牵引阴中。诸医见泄止泄,投尽理脾涩剂,月余不瘳,势危笃,继复呕吐,汤水不入。胸以上发热,腹以下畏寒。予诊之曰:若是内寒外热,安得月余,痛泻之病,尚有弦数之脉?此必木邪乘土,下寒上热,用黄连汤,去甘草加吴萸、木瓜、川楝子、蜀椒、乌梅,月余重病,不过三剂而安,(《谢杏园医案》)

(3)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

王某,男,40岁左右,铸工。1970年4月初诊。三年前曾在北京阜兴医院行钡餐检查诊断二十指肠溃疡,并因大便潜血( )而住院。出院后一直胃脘痛、嗳气、腹胀、胃酸多。近因气恼,又复发作,胃脘痛,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略轻。大便潜血( ),经常将暖水袋放到胃脘处。但胸中烦躁,似乎夹有一股气,恶心、便干。舌质淡,舌尖舌边红,有白苔,脉弦滑。此乃胸中有热,胃脘寒邪为患,属上热下寒、肝木乘脾土之证。根据《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拟黄连汤方:黄连9克,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党参9克,半夏9克,大枣10个,加白及、乌贼骨各15克,水煎服。服3剂后,腹胀、胃脘痛显著减轻,胸中亦不烦躁,恶心也大有好转,服六剂后诸症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将黄连汤原方加白及、乌贼骨、贝母、三七、丹参、内金诸药,加工研粉,每服3克,日服3次。从1970年6月服至1971年元月,连服半年,大便潜血没有了,夜晚胃脘也不再痛了。患者饭量增加,精神很好,由过去全休(有时半日休息)改成整日上班。追访三年,未见复发。

(4)呕吐

陈某,男,25岁。久泻得愈后,又复呕吐,医者以为虚也,进以人参、白术、砂仁、半夏;又以为热也,复进以竹茹、麦冬、芦根,诸药杂投,终属无效。其证为:身微热,呕吐清水,水入则不纳,时有冲气上逆,胸略痞闷,口不知味,舌尖红燥,苔腻,不渴,脉阴沉而阳则浮(这里阴指尺脉,阳指寸脉)。此吾诊得之概状也。窃思其病泻久脾虚,水停胃中不化,随气上冲而作呕,而水入不纳,由于胸中郁热所抗拒,乃上热中虚之证,治之以《伤寒论》黄连汤。此用姜、桂、参,草温补脾胃而降中逆,黄连清胸热,伴半夏以止呕吐,为一寒热错综之良方。服药呕吐渐止;再剂,证全除,能进稀糜。后用五味异功散加生姜温胃益气而安。(《赵守真医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