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学生,让我知道作业设计的意义 | 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2-11-0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图片
那一年,肯定了它对学业成绩的助力

2009 年到 2012 年,是我工作非常忙碌的三年,执教两个班的数学,担任了班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长,还要参与各类培训和竞赛。年轻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总是工学矛盾突出。但是,2012 年 6 月毕业考试成绩揭晓,我带的两个班学生的数学成绩都非常棒,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我开始琢磨,为什么在如此忙碌的过程里,在作业比其他班少、练习卷比其他人少做很多张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数学成绩却比接班时提升这么多?教学上,我自认一贯认真。那么,之前带班和这一届带班对比,有什么不同?是因为我第一次有序地写教学日志了?不是,之前也写。是因为作业量偏少了?也不是,之前也少。

反复思量,觉得唯一的变化是:比较有序地设计并实施了探究性作业。虽然做得不是那么有理有据,说不出多少理论道道,但是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探究性作业对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助力。

我越想越兴奋,为探究性作业体现出来的成效感到由衷的喜悦,也为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而振奋。


图片
那个学生,让我知道作业设计的意义

曾经有个女孩,在我四年级接班时,她的数学成绩很难及格,作业本上基本都是“×”。当我推出“寒假说题”这档“说数学”作业的时候,她积极报了名,还选了一道很难的“鸡兔同笼”问题。平时的简单问题,她都不一定能答好,预习并解说“数学广角”里的问题,对她而言难度也太高了。当时觉得,这娃是来“砸场子”的吗?

没想到,她的说题视频让我非常惊艳,居然一次过关,成了班里的“说题样板”。之后的寒暑假,她一次也没落下申报,每次都说得很精彩。我想,对她而言,过去数学带来的“痛苦”比较多,如今却因为这种新型数学作业而沾了“甜”味。

图片

作业,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之间学力的差距,于是有了“优等生”“中等生”“困难生”的存在。可这个女孩让我们明白,作业不仅能体现学力差距,它更是让差异教学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

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作业中展现的“差距”,而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如何设计作业上,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体验成就感,从而对自己满怀期待。

当然,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如果只有一种作业形式,如何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呢?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也不现实,会存在学生之间作业交流减少与教师设计、反馈作业难度过大等问题。

我以为,作业美好的样子,应该是——同一个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经历不同的过程,展示不同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让班级里不同学力的学生都有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图片
基础性作业要坚持用巧、用深、用活

在作业研究过程中,我开始坚信,体现分层、具有弹性和个性化的探究性作业是基础性作业的必要补充。很多基础性作业,本身就是探究性作业的重要素材。基础性作业,不是学生做一遍、解答正确就算用好了。

1.对基础性作业要“再利用”,体现深度与变化


对于教材和配套作业本上的习题,教师要先做“下水题”,体会习题设计的意图,再把学生裹进基础性作业的“挖掘”活动中来。

比如,引导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名出题老师,来说说这道题包含哪些知识点,主要练习什么;假设自己是优秀的数学老师,评价一下这些习题设计得好不好,该如何改编、拓展、再设计,培养变式设计的能力;假设自己是能言善辩的“小淘气”,想少做一些作业,对各种作业结构进行分类辨析,只要找到同类题型并说明理由,就可以只做其中一道题……

就这样,在分析的过程里,学生相当于高位地解决了这些题目。

图片

2.基础性作业要多样化,重在激趣与鼓励


学生之间有差异,教师要设计多种类型的基础性作业,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得到肯定,感受作业带来的欢喜。

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的“每日两道计算题”,若一周全对则下周免做,期末根据“免做”的次数评选“计算达人”,让那些学力一般但是每天认真对待计算任务的学生受到肯定;可以设计“每日一道思维题”(学生自行决定是否完成),做对的学生上“解题成功榜”,感受攻克难题的乐趣,进而提高自己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可以设计“寒暑假玩作业超市”,让学生自行选择。

用巧、用深、用活基础性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对习题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能让各学力层次的学生得到肯定,建立学科感情,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图片

展现个性化思考过程的探究性作业设计
什么是探究性作业?它如何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过程呢?

在常态的数学作业中,从学生审题到落笔解答的这段思考过程是隐形的,我们能批阅的就是最后的、有“标准答案”的、封闭单一的结果。探究性作业则是用一个较“大”的问题去引领学生展开思考,展开探究,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这个问题,去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两类作业之间的区别就是——“做几道平均数的题”与“请你为平均数代言,可以通过举例、画图等你喜欢和擅长的方式”的差异。两者最终的呈现也不同,前者是解题的确定结果,后者则是开“盲盒”。学生可以通过大量举例来描述平均数的求法,通过画图移多补少来表达平均数的特点,甚至可以通过讲故事、拍视频来解说什么是平均数。

探究性作业把一定的“设计主动权”“材料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能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思考与结论,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兴趣,也深度推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并不是每一课学习之后都需要设计探究性作业。我们要对整个单元的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再根据这个单元的基础性练习的内容,来剖析学生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再进行相应的探究性作业设计。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的“面积”单元,我们发现,这一单元的习题已经把本单元需要落实的知识点和生长点都覆盖了。但是,习题的开放度不足,看不到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设计强化个性化经验表达的探究性作业,比如“一个平面图形,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有道理吗?请画一画写一写,说明白你的道理”。

图片
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举例、画图,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同学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呈现,探究性作业自然地体现分层与个性。这是课堂教学和基础性作业做不到的。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作业设计时,要突出问题导向,且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要具有多元性,符合探究性活动的特点,从而能够呈现思维过程并促进思维发展。

1.突出问题导向


探究性作业是对“问题”的探究,问题导向是第一特征。探究性作业的问题要具备以下要素:

  • 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一定的开放度。有个性化的理解,不一样的思考路径。
  • 立足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有经历、有感悟,才有话可说,有理去推,有图去分析,有自己的故事去对应理解。
  • 问题来源的丰富性。考虑到学生对这一类型作业的陌生,一开始可由教师来设计探究性问题。后期慢慢转变问题来源,让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2.强调解决过程


探究性作业重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它促进思维进阶的重要连接。常态作业里,学生整个思考过程都是内隐的,而探究性作业则具备三个明显的特点:

  • 显性化。注重引导学生使用“工具”去表达,如利用草图分析、借生活故事比喻、关联已有生活经验去举例。
  • 作品化。鼓励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表达逻辑,让个性化作业蜕变为个性化作品。
  • 趣味性。小学生比较喜欢幽默有趣的比拟、好看的插图,而探究型作业一定程度上鼓励这种趣味性,让学生把作业当作情绪释放、思考绽放的载体。


3.重视结果呈现


探究性作业的结果是未知的,作品是个体的,而且是自然分层,没有“天花板”,拥有不同经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各自完成不同思维层级的作品,实现因材施教,这也为探究性作业丰富多元的结果呈现打开了大门。

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下,学生可以充分创意,让作业结果精彩纷呈。如,在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之后,我们设计了“请你介绍几个大数,想一想可以运用哪些工具从多少角度介绍这个大数”的问题,学生们提交上来的作业,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图:

图片
图一
图片
图二
图片
图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华教授说:“小学或者初中的数学题,一定是跨学科的,一定是有情景的。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我们要能从其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解决之后再返回具体生活中去。”

推动学生们在日常事物中感知数学、发现数学,形成一种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正是探究性作业的精神内核。而这与新课标关于“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经典提法,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

责编 | 琬琰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