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2)

 置身于宁静 2022-11-04 发布于浙江

  莫言:想法一直很多,主要还是想牢牢盯着人来写。城里这帮人,我了解几十年了,排着号呢,像排队买东西。我得先把和乡村的旧账写清楚再说,如果有时间再来写城市。《蛙》里的姑姑、《生死疲劳》里的蓝脸,这些都是我生活里忘记不了的人,我不能为他们树碑立传,就把当年给我难忘的人物原型写出来。城里也有很多让我忘记不了的人,慢慢一步步来,生活肯定是朝前走的,写作就像生活的轨迹。

  谈到自己的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莫言说,客观地讲,有张艺谋的功劳在里面。1987年的时候,《红高粱》在德国得了金熊奖,很多人先是看了电影然后找小说、找作家。80年代末,早一点被翻译出去的作家都沾了张艺谋的光,他的电影开路,后面的小说跟上去。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但是最近几十年来,西方的翻译家和出版方也开始慢慢理性化了,从文学、从艺术的角度关注中国的作家和中国的文学。”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莫言这样说。从二三十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往上冒,如今在文坛“浪得一点虚名”,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当代文坛没有出现大作家,才使我这样的人得以出名。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一些人比我有才华,个人经验比我丰富,但是没能在文学上获得太大的名声,是机遇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讲我非常幸运。所以要经常向别人学习,不要忘本。”

  莫言经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标榜自己是小说家实际上很冒险。”莫言说,王朔老说我们就是码字的,这样的说法又走到另外的极端。码字尽管看上去很平实,实际上对作家这个职业有些蔑视。文人相轻固然是历朝历代都有的现象,但是他努力在自己身上避免。“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