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观辩证简介-沈自尹

 邻村阿牛 2022-11-04 发布于四川

微观辨证

中医传统辨证方法依据“有诸内必形于外”“司外揣内”的观点来认识疾病,但随着“证”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疾病微观病理改变的认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78年陈可冀率先提出“中医整体观念与现代科学分子水平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证候诊断标准和量化的问题。他认为,应将传统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的检查(如血液学的微观检查)相结合,强调把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纳入到中医辨证的体系中,以延伸和拓宽中医四诊的视野,为临床提供可量化的辨证依据。1986年,陈可冀主持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是中医证候标准中纳入微观改变内容的典型代表,是对中医辨证的创新发展。此后,沈自尹明确提出了“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的概念,指出微观辨证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各类中医证型进行生理、生化、免疫、微生物方面的客观征象的检查和分析,旨在阐明证候的内在机理,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进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微观辨证作为“宏观辨证”的必要补充,不仅能够阐明证候在结构、代谢、功能诸方面的病理生理基础,寻找对证候具有诊断价值的微观指标,而且对于临床上无证可辨、有证难辨的情况具有独特优势,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微观辨证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中医辨证诊断的客观化与国际化。

1986年,沈自尹首次明确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

并定义:微观辨证在临床收集辨证素材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辨证微观化奠定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与辨别证。

危北海指出微观辨证主要是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各类中医证型患者进行内在的生理、生化、病理和免疫微生物等各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旨在深入阐明证候的内在机理,探讨其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

相关介绍: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

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