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斯人'、'是人',大可它印它的,我记我的

 好办法 2022-11-04 发布于山东

这两天,网上关于“斯人是人”,真的吵死了。

纠结于孰对孰错,肯定是死结。

我觉得,为什么不可以都没错呢。

即:百分之八九十的网友的集体记忆没错,人教版以及古籍当然也没错。

我个人的记忆,当然也是“斯人”。

我还特意翻了王力先生全四册的《古代汉语》,以及中华书局的《中华活页文选》,1960年代版和1980年代版的,都是“是人”。

但我从来没有读过人教版。

我的印象里,上海的学校里以前也几乎不用人教版。

所以,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大家就都没错。那就是大家学的都不是人教版。

事实上,江苏、河北等许多人口大省的网友读书时都没见过人教版。

我也算当过几天教师的。

在我的印象里,人教版的教材就是一个示范,实际用得不多。

只有那些完全没有出教材能力和人才的地方才会直接用人教版吧。

看上去,几十年来,人教版好像也有好几版。其实,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它的实际发行量和使用量。

没有看轻人教版的意思。

所有教材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只要不脱离大纲,本来就提倡百花齐放,求同存异,选择越多越好。

发达国家的学校一般各个科目都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教材的选择。

我们也一直允许各省各地自编教材,甚至自己出高考试卷呢。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了我们的思想方法上。

几十年来,我们的标准答案教育终于成功地深得人心。

不管讨论什么问题,很多人都会事先预想有一个标准答案在。

具体到这场争论,很多人心中的标准答案恐怕就是那个人教版,总觉得它权威。

但这次有个集体记忆在,所以又希望它是错的。

最无趣的,就是有人搬出什么时间线、曼德拉效应来。

依我看,这跟几千年来农民伯伯烧香求雨、问佛求子又有什么区别。

还有的人希望所谓的专家能给出一个“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婉转说法来,或者让一步,妥协一下,淘淘糨糊。其实根本不需要。

而且,一开始就不该以为自己错了,陷自己于不仁不义之地。

想要表达孟子说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完全可以它印它的,我记我的。

大家共存之嘛。

老读者都知道,在上海话方面,我是一向主张“both will do”(都可以)的。

其实,谁死认所谓标准答案,不让别人共存,别人就不共存了么?

联想到前些年争论不休的关于月饼、豆浆、汤团的“咸甜党”争论,咸的甜的不都还好好的存在着嘛。

吃油条要不要蘸酱油,蘸了是鲜味,不蘸是原味,都很香。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也一直共存着,空城计是真是假,谁还关心?

否则,有《清史稿》在,就不该有什么《甄嬛传》啊。

几千年来,正史和野史也一直共存着。

人们并不百分百相信正史,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不完全排斥野史,鲁迅说,有时候真言出于“村夫野老之口”。

所以,标准答案思维非常要不得。

都说生活是多元的,多向的,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那还要标准答案干什么。

我们还有很多集体记忆,多年后,也未必存在于官方记载中。

怎么办?还是这句话:它印它的,你记你的。

顺便说一句,民间的个人记忆很重要,大家都要尽最大可能把它留下来。

只有这样,到时候,我们才能说那句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