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云深易医 2022-11-04 发布于江苏




摘要:本文遵循“以经解经”方法对“未病”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指出未病是指万物在生长发展过程中,由盛转衰的一个特定过度阶段。由这一概念延伸,对未病从年龄、季节、地域、情志、生活规律、错误认知等六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分类,从而对未病进行细化,方便进行理解和分析。最后从中医原理入手,讲解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取象比类”三大原理是治未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治疗预防途径。

关键词: 中医  未病 治疗预防

一:“未病”的概念。

未病最早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今天我们来理解古人提出的词句,一定要用古人当时的字义。所以对于“未病”一词,最准确的莫过于采用《说文解字》来解释,下面分别将《说文解字》中“未”、“病”二字的解释列于下:

未: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

病:病,[皮命切 ],疾加也。从疒丙声。

按照传统天干地支思想,未为十二地支之一,代表阴历的六月,而此时又是草木成长到最茂盛的阶段,即未字中释义所说的“象木重枝叶也”,木字上面加一短横,也取木茂盛时枝叶重叠之象。而易学中对十二地支有“长生帝旺墓库”说法,即木长生于亥,帝旺于卯,墓库于未。所以此处的“未”是代指万物发展过程中达到鼎盛,即将转衰的这么一个阶段。对应月份为阴历六月,也是一年之中气温(阳气)达到最高、马上开始下降(一阴生)的月份,即阳极而一阴将生之时。

古人将小病称为“疾”,将大病才称为“病”,所以《说文解字》释“病”为“疾加也”。另一方面,天干为阳,地支为阴,而“丙”字为十天干之一,为阳,在一年之中也代表夏季,病字,即“丙”病也,其实也象征在一年之中阳气“丙”达到顶峰即将衰弱(病)之义。

未与病这两个字义弄明白了,未病也就容易理解了。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未病是指万物在生长发展过程中,由盛转衰(或阳极阴生)的一个特定过度阶段。

二:未病的分类

即然未病是指万物在生长发展过程中由盛转衰的一个特定过度阶段,那么就会有很多内部或外部的因素,来影响这一过度阶段,促使其或者提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也就是说,这些内外因素,即是促成未病的直接原因。笔者主要以人类生命体的特征为主,略将其归类罗列如下:

1、年龄因素影响的未病阶段。凡是生命体,都遵循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这个“老”即是指肉体生长到极限、开始衰老的时期,也即是未病阶段。这一阶段肉体消耗开始大于吸收,精力出现不足,耐力逐渐下降,阴阳平衡慢慢被打破。对于人体来说,这一阶段大多出现在40岁左右。所以说这一年龄段的人,应该开始重视治未病了。

2、季节转变引起的未病。在季节转变带来的寒热交替过程中,极易引起各种疾病,古人“冬病夏治”或“夏病冬治”思想,其实也是一种治未病的提前预防的具体体现。而在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老规矩,也很好的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如“六月六,晒龙袍”、“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晤秋冻”等等,都是对季节转变过程中易引起疾病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归于治未病范畴。

3、地域变动引起的未病。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自古地大物博,北方寒冷干燥,南方高温多雨,东方温润湿风,西方干旱躁戾,对于较长距离迁移的,在迁移前,一定要做足治未病的功课,充分了解目的地的饮食、气候、风俗等等情况,防止产生“水土不服”的疾病。特别现在交通工具发达的“地球村”时代,频繁的地域变动所引发的一系列未病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4、生活规律变化引起的未病。一般人都有相对校稳定的生活、工作或学习规律,久而久之,身体也就适应了自己这种规律。但是,如果生活或工作、学习等出现了变动,这一规律将被打破,那么在这一规律被打破的时期,我们要学会针对这种具体改变去治未病。如工作变动改上夜班了,就要清楚熬夜容易伤阴生虚火的道理,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补阴的食物或药品,如麦冬茶、薄荷茶、百合莲子粥等,或直接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这也是治未病的一种。

5、情志出现较大波动时引起的未病。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七情六欲为人之本性,情志波动也就在所难免,自古至今因情志波动而致病的医案不在少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极生悲”,而《黄帝内经》也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都是情志致病的主要原因。现在的一些抑郁、焦虑、不寐、癫狂等疾病,也都是情志病的具体表现。而如何针对情志波动采取措施进行提前预防,也是治未病的一个重要内容。

6、错误认知引起的未病。这一点体现在当今社会养生保健之风愈来愈热、而正确的中医知识尚未普及之际犹显的重要而迫切。一些过度运动、不当运动、不当保健、不当饮食、不当作息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上一些不良商家的歪曲、错误性宣传,使养生越来越偏离正确方向。例如不分修行境界的辟谷、不分体质虚实的保健、不分阴阳偏胜的排汗祛湿、不分寒热体质的减肥、不分老幼的运动锻炼方法,等等,不一而足,养生保健市场,可谓乱象纷生,给治未病带来极大危害。

三:治未病的原理

所谓“上工治未病”,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将治未病置于非常高的层次,并且总结出来一套完整有效的预防衰老和疾病的原理,如何继承、并更好的应用这些珍贵的原理,对现今治未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从治未病角度入手,对这些中医传统原理进行简单剖析。

1、“阴阳平衡”原理

阴阳是一个大概念,可谓包罗万象,《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同样,针对具体临床时,《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几乎早把阴阳论述的尽善尽美了,本文在此不想浪费篇章重复圣贤的观点,针对阴阳平衡思想,只简单介绍一下笔者的一点感悟,或对中医治未病有所帮助。

通过长期对阴阳辩证关系的研究,笔者总结出“有形阴阳不可分,无形阴阳不可混”这一规律。比如说,天地是一对阴阳,天地又可看作是有形的物体,所以说天地是不能分开的,分开了则不能化育万物,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天地定位的上下也是一对阴阳,上下只是代表方位,属于无形的,所以说上下这一对阴阳关系是不能混乱的,混乱了,即天地反转,这个世界就病了,也能致万物灭亡。

再如男女也是一对阴阳,是有形的,不能分的,分了则不能组成家庭繁衍下一代,人类就会灭亡;而男女所代表的刚柔、强弱、尊卑也是无形的阴阳关系,这也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个一定要分清,要不这个家庭就不会和谐,整个社会就不会太平。

另外,人体内的气血也是一对有形的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但是气血相对应的寒热也是一对阴阳关系,寒热是无形的,在临床辩证中,寒热一定要分辨清楚,不可混淆不清。

明白“有形阴阳不可分,无形阴阳不可混”这句话的意思后,我们在治未病时,就要学会牢牢根据这一思想进行自我调节和预防疾病。如在认识夫妻关系影响到我们的情志时,我们就应该有这种思想:夫妻两个人是有形的,是不可分的,分开了就会给家庭、夫妻双方、家人等带来大麻烦;但是,夫妻间有些无形的规矩、义务、责任等等又是要分清楚的,不能混乱,如分不清也会影响家庭、感悟甚至身体健康的。

又如日月是有形的,是不能分的,分开则不利万物生长;但是昼夜这对无形的阴阳对我们来说,又是绝对不能混淆的,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颠倒昼夜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致未病的主要原因。

同样,水火这对有形的阴阳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失去哪一个都是不行的,所以说水火是不可分的;但是,水火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又是无形的,这个又是不能混淆的,寒热不分,如果冬天穿少,夏天穿多也都会致病。

总之,治未病一定要重视“阴阳平衡”,但如何才能做到“阴阳平衡”,大家不妨面对自然万物时,慢慢体会一下“有形阴阳不可分,无形阴阳不可混”这句话吧。

2、“天人合一”原理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天地如一”。

以上几句都出自《黄帝内经》,为什么作为一部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却涉及到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地理等各个方面呢?答案其实就是为了突出“天人合一”思想。

在治未病方面,我们更要全面领会“天人合一”思想,加深我们对自身的认识。

比如通过观察万物生老病死这一规律,从而也要明白我们自身也会适应这一规律,当“老、病、死”来临的时候,不能害怕,而要坦然面对。

再有要学会顺应天地变化,不违背自然变化规律,四季轮转,寒热交替,我们要乐于接受,顺其自然,不能黑白颠倒,寒热不分。

天地化生万物,各以其时、其地而生,时空变化必然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变化,“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也是治未病很重要的一环。

3、“取象比类”原理

“取象比类”源自于《易经》,在《易·系辞》里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后来被中医采用,在临床过程中取得执简驭繁、形象直观的特效,后逐渐形成中医独具特色的临床原理之一。

老百姓常说的“吃啥补啥”,其实就是“取象比类”这一原理的最形象、最朴素的体现。

熟悉中药的都知道,很多中药长的象人体哪个器官,就会对哪个器官有补益效果。如壮阳果象男性龟头,所以补肾;核桃象大脑,所以有补脑益智功效;鸡朝向太阳而鸣,所以补阳;鸭喜入水嬉戏,所以补阴;龟鳖喜潜水静呆,所以有潜阳补阴之功,鹿角长出体外为角,肾主骨,所以能强补肾气。

而东汉神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其实也“取象比类”方法的体现。

而针对治未病来说,我们要学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向大自然、动物、植物学习养生方法。比如人类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都会出现头发变白现象。但是我们看看动物界,特别是那些爬行动物,它们的毛发到老颜色都不会变,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我们便会发现,因为“肾主发”,而我们人类的肾在脏腑的最下面,负重太大,消耗也就最大,所以会提前出现肾虚。而爬行动物的肾是与其他脏腑平行排列的,没有一点负担,消耗也就小,所以动物毛发颜色至老不变,且善于负重奔跑,这都是肾强的表现。所以现在很多人学动物爬行,而出现白发变黑、肢节强壮现象。这就是“取象比类”原理在治未病中的完美应用。

当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取象比类”等治未病原理的应用,不但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联想、观察、思考的能力。这需要专业人士来构建治未病思想体系,然后进行普及、推广,方可惠及百姓与社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